聖誕節即將到來,你們是不是和小美一樣,正期待著聖誕老人駕著馴鹿,來送聖誕禮物呢?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聖誕老人為啥不是駕著馬,也不是牛,而是馴鹿呢?
這恐怕就要從聖誕老人的家鄉說起了。傳說聖誕老人住在北歐國家芬蘭的拉普蘭地區,這裡居住著芬蘭土著民族薩米人。薩米人的生活與馴鹿息息相關,他們穿的是馴鹿皮,吃的是馴鹿肉,用馴鹿皮和骨製成各類用具和工藝品,還使用馴鹿來拉雪橇代步。所以,聖誕老人用馴鹿拉雪橇,就再正常不過啦。
在我國的大興安嶺密林中,也能發現馴鹿的身影。接下來小美帶著大家一起,穿過大森林,尋找那可愛的精靈。
馴鹿適宜於有苔原的寒帶生活,環北極圈是其最佳活動區域。所以,馴鹿主要分布於北緯48°以北的陸地和島嶼,多分布在俄羅斯、挪威、瑞典、芬蘭等歐洲國家。
分布在我國的馴鹿數量很少,生活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的密林中,是世界上分布最靠南的馴鹿種群。這裡也居住著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部落——鄂溫克族敖魯古雅人,也稱作使鹿鄂溫克人。呼倫貝爾市下轄的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是使鹿鄂溫克人的定居點。
敖魯古雅,鄂溫克語的意思是「生長著楊樹的河灣」,生活在敖魯古雅河附近林地中的鄂溫克人為這條小河起了這個很有意味的名字。
身穿傳統服飾的敖魯古雅獵民與他們的馴鹿合影。這樣的畫面在今日的敖鄉也不常見了(圖/馮訓林)
馴鹿是溫順可愛的動物。在所有鹿類動物中,只有馴鹿雌、雄均生犄角。它們以一種叫石蕊的地衣為食,石蕊因此也被稱作「馴鹿苔蘚」。
馴鹿們在大興安嶺的密林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尋找食物,活動空間極為廣闊。那麼使鹿鄂溫克人是如何與馴鹿建立連接的呢?法寶之一就是「鹽」。馴鹿需要攝取鹽分,但卻無法從自然界直接獲得,於是需要不時地回到使鹿鄂溫克人的聚居地,來舔食獵民提供的鹽。
而在夏天,吸引馴鹿的還有另一樣法寶——「煙」。夏天樹林裡蚊蠅多,馴鹿不堪其擾,獵民在駐地燃一些潮溼的樹幹,生起青煙,蚊蠅被燻走了,馴鹿就自然靠攏來,在煙霧的保護下得到安寧。
使鹿鄂溫克人就是這樣,用自己的智慧,通過對大自然的細緻觀察,發現大自然的秘密,與它和諧共處。人們提供馴鹿所需,再從馴鹿那裡適度取用自己需要的鹿奶、鹿茸等,相依相存,互惠互利。
馴鹿每天都要吃掉大量苔蘚,因而需要頻繁地遷徙。鄂溫克獵民經常在密林中遷徙,夏天和秋天在一處最多住10天,冬天狩獵期間2—3天就要搬一次家。
馴鹿是使鹿鄂溫克人的交通工具,在遷徙中的作用極其重要。遷徙營地時,連成一隊的馴鹿是主要幫手,是營地裡的老人和孩子們最好的坐騎。通常性情溫順的馴鹿用來馱人,性烈的馴鹿用來馱物。
遷徙時一戶接一戶,年輕婦女牽著馱物的馴鹿走在隊伍的前面,後面是騎在馴鹿上的老人和孩子,兩側是驅趕馴鹿的大人,有的孩子也願意跟著大人學趕鹿。
敖魯古雅畫家維佳的作品,畫面表現了使鹿鄂溫克人騎著馴鹿在雪野上遷徙的的場景(圖/馮訓林)
馴鹿也是以狩獵為生的使鹿鄂溫克人親密的作戰夥伴,與獵犬同樣重要。
過去常常能看到鄂溫克獵手牽著馴鹿在森林裡遊獵的情景,人鹿之間滿是依賴和默契。爬雪山、穿密林、過沼澤,全仰仗馴鹿。馬不能穿過的森林,馴鹿可以自由出入;車不能上去的高山,馴鹿輕而易舉就能登頂;雪橇爬犁不能過的沼澤地,馴鹿可以坦然而過。
所以,鄂溫克獵民都乘馴鹿進出山林打獵,獵物靠馴鹿馱在背上運回遙遠的營地。大馴鹿載重50公斤,一般馴鹿載重40公斤。夏季日行15公裡,冬季日行23公裡。在1米深的雪地中,馴鹿竟然也可以照常行走。馴鹿鹿蹄寬大,在沼澤地、雪地中竟是如履平地。
獵人捕獵收穫極不穩定,馴鹿肉便成了他們必要的食物補充。馴鹿肉質鮮嫩,一頭馴鹿平均產肉30公斤。但獵民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宰殺自己馴養的馴鹿。馴鹿產崽後就可以擠奶了,馴鹿奶是使鹿鄂溫克人日常最好的飲品,從中可以攝取大量的維生素和蛋白質,有助於補充使鹿鄂溫克人必需的營養。
馴鹿皮可做衣、靴、褥等生活用品,也能製革。馴鹿茸可以入藥。馴鹿一年脫一次角,然後再長新角。農曆三月份,馴鹿長出新茸角,經過70天至90天的生長階段,就可以鋸鹿茸了。這個時期的茸角產量高、質量好。馴鹿茸與馬鹿茸一樣具有強身健腦的作用。每隻馴鹿每年產幹茸七至八兩。除鹿茸外,馴鹿的鞭、尾、血、筋等都有藥用價值。
左:晾曬馴鹿肉乾(圖/龔宇)
右:擠馴鹿奶(圖/盧青山)
千百年來,馴鹿一直與使鹿鄂溫克人相依相伴,共同生活在大興安嶺的懷抱中,馴鹿是這個族群區別於其他人最顯著的文化特徵。
因為自然和人為的原因,大興安嶺馴鹿的生存曾經一度面臨困境。這不僅使得使鹿鄂溫克人失去了維繫其傳統生活的基本條件,而且還威脅到其心靈深處最為依戀的馴鹿的飼養。失去了馴鹿,也就失去了使鹿鄂溫克人的精神之根,其獨特的文化也就失去了依存的的土壤。
千百年來,馴鹿一直與使鹿鄂溫克人相依相伴(圖/馮訓林)
大興安嶺還適合不適合馴鹿生存?什麼樣的大興安嶺適合馴鹿生存?這是人類需要思考的問題,尤其是在我們迎接歡樂的聖誕節的時候。這個聖誕,小美許下心願:願這樣美麗優雅的精靈能夠一直真實存在,而不是完全變成節日裡的卡通形象。
祝大家聖誕快樂!
本期內容來源
中華民族文化大系之鄂溫克族卷
《鹿鳴興安嶺》
長按二維碼並識別跳轉購買連結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均可購買本書
編輯|劉潔潔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
轉載合作請加微信號:xlyytcy-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