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家長們在為孩子選擇國際學校時,對於食宿環境越來越重視。
兩人間、帶獨衛被很多家長認定為國際學校宿舍的標配。
也有家長認為學校宿舍環境遠不及家裡的條件,不惜每天上下學開車幾小時接送孩子。
那麼就讀國際學校,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寄宿?
對於那些即將就讀國際高中的學生來說,絕大多數會選擇寄宿。其中也有學校規定,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上早晚自習,適應集體生活,鍛鍊獨立生活能力,為未來出國留學做準備,寄宿是學校的硬性規定。
但是對於一些小學、初中就讀國際學校,這些孩子要不要寄宿呢?
讓孩子從小寄宿
父母有各種各樣的擔心
在談論這個問題前,何方妹想說兩個案例:
第一個是來自於平和雙語學校的校長——萬瑋。
平和雙語學校是一所十二年一貫制的寄宿學校。當學校要求孩子從小寄宿學校,一個母親這樣回應:
「你知道『依戀』理論嗎?」她問。
我搖搖頭。
「你應該去了解一下!」
她臉上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不屑,「依戀是幼兒與母親之間的一種特殊的情感,這種情感持久而強烈,以至於幼兒如果看見母親離開,就會產生分離焦慮,會用大聲哭喊、緊抓不放或者瘋狂尋找等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情緒。」
所以,她接著說:「兒童和父母在一起才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我是不會讓我的孩子這麼小就寄宿的!」她斬釘截鐵地說,緊接著問,「你們可以允許孩子走讀嗎?」
另外一個案例是發生在我同事的孩子小蘭身上。
孩子就讀初中時,因為學校離家挺遠,同事便選擇讓孩子寄宿。
四人間的宿舍環境算是不錯的了,但是孩子平靜的寄宿生活不到一個月就被打破了。小蘭和宿舍的一個女孩發生了矛盾,先是口角上的不愉快,逐漸演變成冷戰、拉幫結派、相互排擠。宿舍的氛圍十分不愉快。
直到有一天,當小蘭拿起漱口杯打算去刷牙時,在杯子裡發現一條綠色的毛毛蟲,直接被嚇哭了。
後來同事把小蘭帶回家,再也不提寄宿學校的事了。
從這兩個故事上看,寄宿制真不是一個好制度。
首先,對於低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寄宿學校意味著剝奪了孩子與家庭的相處時間,阻礙了父母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繫。
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教師》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年輕媽媽,所提出的觀點也十分正確。有人做過研究,影響孩子的主要因素家庭、社會、學校三者之間的比例為7:2:1,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達到七成。
精神分析學派的一些觀點認為,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對其一生起決定性的作用,成年後幾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能夠在十八歲之前的家庭生活經驗中找到根源。相對來說,教師的作用只是後天的修補,媽媽的作用是無可取代的。
從小讓孩子寄宿
真的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影響嗎?
北上廣深不少國際學校都是一貫制寄宿學校,有的學校硬性規定孩子要寄宿。
在這個過程中,上海平和雙語學校和耀華臨港用實踐尋找答案。
長期以來,平和雙語學校一年級都是四個班的規模,其中三個住讀班,一個走讀班。這些年,報考我們的家長層次越來越高,希望學生走讀的比例也越來越大,可以想像,走讀班的競爭比住讀班要大得多。於是,每年走讀班的生源都比住讀班好。每個年級裡面,任課教師們反映,上走讀班的課感覺更好一些。不過,幾個班平時成績差距不大,皆在正常範圍之內。
小學畢業考試成績也從來沒有出現過走讀班鶴立雞群的現象,甚至可以這樣說,住讀班與走讀班入學時的差距在畢業時某種程度上被抹平或縮小了。對此的解釋是,住校的孩子每天作業都在老師的督促下完成,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還可以得到老師的額外輔導,而走讀的孩子則因人而異,學習的效率反而得不到保證。
當這些孩子走在你面前時,你無法分辨哪些是走讀,哪些是住讀。從教育實踐的角度,很難簡單地說走讀或者住宿哪一個更優,嘗試開放走讀班對於我們這樣一所寄宿制學校來說,並非是出自教育的選擇,而是市場的需求。
而上半年在探訪上海耀華國際教育學校臨港校區時,小學的宿舍一直讓我記憶猶新。
耀華臨港校區的硬體設備是非常贊的,但是宿舍居然是6~8人間。(一般國際學校宿舍都是2~4人間,帶獨立衛浴)
同時,宿舍的床位擺放都很特立獨行,在國內較少見。
學校老師告訴我們說:我們的宿舍面積很大,一個大宿舍容納的孩子也很多。我們是按照國外學校宿舍設置的,目的在於讓孩子適應集體生活。相對開放式的宿舍環境、每層宿舍樓的會客廳、休息室,都讓學校宿舍區充滿了家庭氣息。
是啊,宿舍的面積大、通透性好、乾淨整潔,讓何方妹不禁想到,一起生活的孩子更容易融入集體,緩解離開父母的無助與孤單,從小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
而在校園看到低年級的小朋友,精神面貌是朝氣蓬勃,天真可愛,積極活潑的。
學校的老師說,孩子們在學校住宿,最大的好處就是孩子們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做一些「家務」,更有紀律性和組織性。不再是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小皇帝。
一名1年級家長對老師說:孩子會洗她的小襪子和小內衣,回家後還主動要幫我洗菜,真的內心有說不出的感覺。
從這些方面看,從小讓還孩子寄宿給了孩子獨立成長、融入集體的機會。
放不下、離不開的那個人
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9月初是開學季,網上流傳了這樣一組圖片:
他們可不是壞人,更不是人販子,只是她家娃今天第一次上幼兒園......
圖片看起來很搞笑、很誇張。卻真實存在於幾乎每個家庭。
就連孫儷也在微博上曬出,鄧超送孩子上學後「一步三回頭,在一旁偷偷流眼淚」的情形。並直言「怎麼樣克服分離焦慮症」,兩個小的比大的進步更大。
孫儷微博截圖
離開父母上學,對於孩子都是痛苦的。更別說寄宿了。
對那些從沒有住宿經驗的孩子來說,剛開始住在學校過集體生活,的確很不適應。但大部分孩子度過最初的適應期只需要幾天時間,慢一點的可能需要幾個星期,最長不超過一個月。
孩子寄宿,一開始總是不適應,爸爸媽媽也不適應。
分離的焦慮,孩子有,爸爸媽媽也有。更多的時候,孩子很快適應了,爸爸媽媽卻失落很長時間。分離的焦慮,孩子克服得快,家長克服得慢。
這時候,家長不妨這樣想:從有了孩子到現在,你們的重心一直在孩子身上,現在,可以重新過自己的生活了!為什麼會失落呢,應該高興才是啊。孩子正在逐漸長大,會逐漸獨立,總有一天,會離你們而去,會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生活。
「與家的分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知名心理諮詢師榮瑋齡說,「它從進入幼兒園開始,一直到變成成人才基本結束。當然,有些人一輩子都完不成這個過程。」
而當孩子開始寄宿時,你和孩子都開啟了全新的生活。
也正如龍應臺的那句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最後無論你如何選擇,但有一點可不要忘記:就是為孩子提供獨立成長、探索世界、與同齡人相處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自立自強、幫助他人而收穫的快樂。
你的孩子,比你想像得更堅強、更厲害。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適當的時候得體地退出。
最後,你會讓孩子小學時就寄宿嗎?
內容由中國國際教育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