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14日,市民吳先生查看了代表著溫州民間借貸利率的「溫州指數」(全稱為溫州民間融資綜合利率指數),發現該指數在本月12日只有14.84%,是他關注到溫州指數的一個低值;於是,他打算將手頭的5萬元餘錢不再做民間拆借,而是選擇銀行拿「旱澇保收」的收益。
今年以來,像吳先生這樣,將餘錢選擇存銀行的人不在少數。來自溫州市金融主管部門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居民存款新增406.4億元,按溫州常住人口916萬計算,人均新增了4437元。至此,我市居民人均款突破6萬元大關後再邁一大步,達到62382元。
目前,溫州是繼杭州、寧波之後省內第三個居民存款餘額超過5000億的城市。截至今年6月末,我市居民存款餘額為5714.24億元,其中活期存款餘額為2991.35億元,定期及其他存款餘額為2722.89億元。溫州銀監分局相關人士表示,今年居民存款餘額的增長,定期及其他存款增加明顯多於活期存款,主要是今年上半年各類理財產品收益持續上漲,更多居民將手頭的餘錢投向了銀行的保本型理財產品。
同時,溫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整體存款餘額也在上漲,截至今年6月末溫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存款餘額人均可分到11.88萬元(7月13日曾做報導)。對此,不少市民反映自己根本沒有這麼多存款,是被平均了。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存款餘額人均可分到的錢數額,與居民人均存款數額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前者是指包括居民存款在內的所有存款,因此每人可分到的額度比居居人均存款額度要高近一倍。
不過,溫州居民的人均存款確實是比較多的,與全國平均水平比,高出了1萬元。
金融領域相關人士表示,今年以來溫州居民更願意將餘錢存到銀行,主要是溫州民資活躍,據測算民間流動性資本規模有近5700億元,而自去年以來股市、樓市等投資渠道的投資收益並不高,可風險反而變得越來越大,於是更多選擇是為穩當的將餘錢存到銀行。
不僅如此,我市的民間借貸利率也在一路下行,風險則並未降低,也致使更多居民手中的餘額選擇銀行進行「旱澇保收」。溫州指數顯示,7月13日的利率指數為15.38%,相當於月息1分2釐8,而前一天更低,降到了14.84%。市金融辦相關人士表示,這是溫州指數首次跌破15%。
上述金融領域相關人士認為,溫州指數的一路下行,與民間資本充裕有很大關係,即錢多了利率自然會下降。
實際上,在溫州指數下行中,溫州的民間借貸活躍度也在逐步降低,今年以來到我市各個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備案的民間借貸也在進一步大幅下降。來自市金融辦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各個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的交易額共113億元,就此計算全年的交易額度,會遠低於去年全年270億元的交易額。
市金融辦相關人士稱,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溫州指數在逐步下行,民間借貸的活躍度也在減弱,不過目前溫州指數繼續大幅下行的可能性不大,但仍會波動,指數均值會達15%左右。
金融領域相關人士認為,大量居民將餘錢存入銀行,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銀行將錢貸出去,接下來企業可能更容易獲得銀行融資;不過,一個地方的長期「高蓄儲率」也不利於經濟發展,因為人們願意將錢存在銀行表明大家對投資、消費等方面的信心不足。
新聞+
改革開放36年來,溫州市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市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貨幣收入持續增加,形成較為充裕的儲蓄來源。1990年以後,我市的儲蓄業務發展迅速。1991年,全市城鄉儲蓄存款餘額僅有41.55億元;到1995年突破百億大關,2004年,更是突破了1000億元,到2012年底,儲蓄餘額已達到3616.96億元,在20多年間增長了87倍。
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溫州人均儲蓄餘額僅7890元,2004年首次突破10000元大關,2007年首次突破20000元大關,2009年10月突破30000元大關,2012年3月又突破40000元大關,2015年9月突破了50000元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