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
電視劇《清平樂》中範鎮形象。
蘇軾畫像。
宋仁宗畫像。
□葛麗平
一千年前的成都,在此任蜀守的北宋名臣薛奎因緣際會結識了一位18歲的青年才子。薛奎本人就是少年成名,因文章寫得極好被鄉裡推薦,後中舉、進士及第,文章華彩自是不同一般。當薛奎見了這位青年,「一見愛之」,認為他「乃廟堂之人也」,立即聘請他為家中子弟講學授課。
三年後,薛奎被任命為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這位青年才子也跟著他來到了京城。因蜀地號為天府,物產豐富,朋友都問薛奎帶了什麼回來,薛奎高興地說:「得一偉人,當以文學名世。」薛奎說的偉人,就是後來以文史傳世的大家範鎮。
範鎮,字景仁,成都華陽(今成都市雙流區)人,祖籍長安。唐僖宗時範氏一家為避戰亂遷至成都華陽,至範鎮父親範度時方入仕,任蜀孔目官。範鎮4歲時父親去世,7歲時母親也撒手人寰,他在哥哥範鎡、範鍇的撫養下長大。範鎮聰敏好學,一邊在哥哥們的悉心指導下學習,一邊受教於鄉先生龐直溫。後來,他參加鄉試時,默坐了一晚上,桌面上還是一張白紙。待他思慮成熟,下筆頃刻而就,「遂魁成都」,考取鄉試第一名。
範鎮受聘薛奎府上後,並沒有因為被一方大員薛奎器重而飛揚自得,依舊保持著謙遜低調。每次去薛奎府上授課,他都是步行出入,不乘車也不坐轎,也不許有人迎送。如此一年時間,門衛看守都不知道範鎮竟是郡守大人座上西賓。
仁宗一朝,文壇人才輩出。範鎮來到京城後,與文人賦詩作文,相互唱和。當時,宋庠、宋祁兄弟二人也在京城,與範鎮以《長嘯卻胡騎》為題作賦,範鎮最先完成。二宋看完範鎮的賦後,自愧不如,就把自己作的賦藏在袖中撕掉了。宋祁兄弟倆對範鎮欽佩有加,和他結為布衣之交,範鎮很快名動文壇。這篇《長嘯卻胡騎》傳播很廣,甚至傳到了契丹、高麗。蘇轍評價範鎮:「公之少年,初以賦鳴。」
元寶二年(1038年),範鎮中進士,補國子監生及貢院奏名,均第一名,但殿試唱名時,並沒有先唱他的名字。按以往慣例,貢院第一名在殿廷唱過三人後而沒有聽到自己名字時,可以站出來申訴祈恩,要求提自己的名次,一般皇帝都會酌情考慮,吳育、歐陽修都曾為自己抗聲自陳,因而名次得升一甲。然而範鎮卻沒這樣做,他安靜地站在隊列裡不發一言,旁邊有人催促他為自己申辯,他也不回話。直到唱到第79名聽到了自己的名字後,範鎮出列拜謝然後入列,中間未多發一言。範鎮謙遜的態度和對名利的淡然,在朝廷上下一時傳為美談,人們敬服範鎮安適淡泊的品格。自此之後,人們以自陳為恥,舊風氣就此斷絕。
作為新科進士的範鎮,卻只被授了個新安主簿的九品基層官職。京西留守宋綬惜才,將他推薦到國子監,又舉薦他做了東監直講官。後範鎮又應招學士院考試,被錄用為館閣校理。在做館閣校理時,上司故意刁難範鎮,認為他的詩文失之韻律,將他降為校勘,周圍人看不過去,為他鳴不平,而範鎮卻處之泰然,兢兢業業幹了四年。這一切被宰相龐籍看在眼裡,他甚是欣賞範鎮,認為範鎮「有異才」,向宋仁宗舉薦:範鎮有傑出才能,又為人低調,不汲汲於功名。隨後,範鎮被越級授官直秘閣,之後又提拔為起居舍人、知諫院。
範鎮走到了國家政治的中心,在知諫院三年時間裡,他慷慨陳言,為國謀劃,為民伸張,政論頻出,上書不斷。他所上奏疏大都關乎百姓民生以及朝堂大事。其中,尤其以建議立宗室子為皇嗣的建言最為著名。
當時,宋仁宗在位已35年,但仍沒有皇子,且經常生病,百官都很擔心皇位繼承人問題。嘉佑初年,仁宗患病,大小官員甚是惶恐,但誰都不想在這個時候觸了忌諱。一向為人低調的範鎮卻率先站了出來,上書直言,勸仁宗早日選擇宗室子立為皇嗣。仁宗不予理會,範鎮就借各種機會先後19次上書進言,為了勸諫仁宗,他還闔門待罪。仁宗也看到了範鎮的忠心和固執,於是召見了他。此時範鎮已待罪三個月,因憂慮過甚,頭髮鬍鬚全白了。仁宗看著鬚髮皆白的範鎮,流著淚無奈地說:「朕知卿忠心,卿說得也很有道理,還是等個兩三年後再定吧。」立嗣一事才算告一段落。
此後不久,範鎮又遷任翰林學士,充史官修撰,改右諫議大夫。範鎮一生曾三入翰林,其中第一次入翰林時,便參與了仁宗朝時史學的一大成就《新唐書》的編修。《新唐書》的編修耗時17年,其中曾公亮為監修官,宋祁、歐陽修為刊修官。慶曆五年(1045),因宋祁的推薦,範鎮進入書局成為編修官之一,開始了他這一生最重要的修史工作之一。
範鎮在書局中,先是協助宋祁編修列傳,後又在歐陽修入局後配合其編修志、表,可謂「用功極多」。值得一提的是,範鎮的侄孫範祖禹協助司馬光編著了《資治通鑑》,而範祖禹的兒子範衝也是一代史家。這就是傳為史壇千古佳話的宋代成都「三範修史」。
範鎮作為四川學者的代表,在各個方面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在士大夫階層和朝廷中的名望,更是對四川學子產生了積極影響。範鎮在翰林院時,曾四次負責貢舉考試。其中,嘉佑二年(1057),範鎮同歐陽修、梅堯臣同為知貢舉,負責禮部考試,這次考試選拔出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一批才學之士。而其中的二蘇便是來自蜀地的學子。
仁宗去世後,宗室子趙宗實(後更名趙曙)即位,即英宗。範鎮因著名的「濮議」風波被外放,出知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
其時正遇上陳州鬧饑荒,餓殍遍野。範鎮一上任就開倉放糧、撥款救災。考慮到走完程序花費時間太多,擔心會餓死更多災民,範鎮毅然決定貸款三萬餘貫、貸糧三萬餘石用於救災。此舉事先未經朝廷獲準以致監司追查,他只得上書自劾辭官,英宗赦免了他的過錯。陳州百姓無不感念範鎮恩德。
神宗即位後,將範鎮召還京師,第三次任翰林學士。當時,王安石執政,主持變法。範鎮作為反變法派的代表人士之一,對實施之初的青苗法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因而與王安石交惡。熙寧三年(1070年),範鎮上章請致仕(退休),毅然決定抽身。
退休後的範鎮生活恬淡,他回到家鄉成都華陽,賦詩飲酒為樂,創作了《東齋記事》十卷。元祐二年(1087年),範鎮無疾而終。範鎮去世後,他的同鄉兼好友蘇軾為其撰寫墓志銘。蘇軾一生只為五個人作銘,他之所以為範鎮作銘,除了交情深厚外,還因為範鎮品德高尚。
《宋史》評價:範鎮清白坦蕩,以誠待人,謙恭儉樸,謹慎少言,從不說他人的過失。每次碰到關係大節大義的事,面色平和而言語雄壯,即使在萬乘之尊的面前也毫不屈服。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