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異兩年的張女士又逢中年下崗,生計一下子成了大問題。她好不容易在一家美容診所找到了清潔工的工作。恰好診所有幾個免費整容的名額,張女士就去向老闆爭取。在老闆看來,張女士整容前後的改變正好可以吸引某一個年齡段的消費者,於是就同意了。手術以後,很多人說張女士更年輕了,她成了診所的活廣告,經常被銷售拉去對客人現身說法。「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診所上班謀生。」她說。
2005年,中國的整容行業正處於飛速起步階段,文華帶著她在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計劃來到北京,展開了對這個行業的田野調查。
最初,當她詢問別人為什麼要做整容手術時,90%的人都會告訴她同一個答案:「我要變得更美。」可再深究下去,「美」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這位人類學學者用了3 年時間,把那些隱藏在「美」背後的事情抽絲剝繭般呈現在人們眼前。《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術在中國》正是由她的博士論文修改補充而來。
每個走進整容醫院的女人都有迥然不同的故事。剛結束高考的小娟由媽媽帶著去做手術,為的是將來找一個好工作、好丈夫,「為了我女兒的將來,一張漂亮的臉蛋是筆划算的長期投資」。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生張琳,因為一次求職受挫去做了隆鼻手術。班裡成績沒她好但比她漂亮的女孩把她淘汰了,這讓她堅信,漂亮臉蛋「絕對能帶來優勢,是一塊敲門磚」。還有姜女士,從一名記者下海,成了廣告公司老闆,生活富裕,坐擁豪宅名車。她說自己是為了追求青春和提升公司形象去了做了整容手術,手術費用對她根本是小菜一碟。可她的朋友又告訴文華,事實上,姜女士正在經歷一次婚姻危機,丈夫包了年輕的「二奶」。在姜女士的朋友看來,這才是她願意冒著風險去做手術的真正原因。「她自己陳述的是一個故事,別人觀察到的可能是另外一個故事。」文華說。
調查過程中,文華走訪了43家美容醫院、12個非法美容機構,訪談了58名接受整容手術的女性。她還結識了曾經名聲大噪、被稱為「中國第一人造美女」的郝璐璐。這位整容的先鋒人物,展示的是又一個伸張女性權利的故事。文華甚至扮成有整容意願的人,去向一些機構諮詢。銷售用各種話術包圍她,即便她「並不覺得自己的五官有哪裡需要改造」,但在醫生和銷售口中,她「永遠有可改進的地方」。「你並不醜,但你可以更美,沒有最美,只有更美」,文華這樣總結銷售們的話術。
文華對整容者的訪談並不只是集中於整容這個問題上。通過「民族志」寫作,她儘可能地呈現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從她們的故事裡,人們能看到高校擴招、國企下崗、下海致富等社會變遷,給小人物帶來的變化。而女性做出整容的選擇,又與這些宏觀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就像歷史學家楊念群所說:「當西醫的第一把手術刀切入中國人的身體時,它就『變成了一個現代性事件』。」在文華筆下,被手術改造的女性身體形象,從寓意上說,「象徵著改革時代急劇而激烈的社會轉型」。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公共話語體系裡,整容都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問題。傳統觀念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新派人主張,「 我的身體我做主」。即便是在女權主義陣營內部,也有兩派相反的觀點。一派認為,女性對身體的改造是她們獲得自由選擇權的標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女性整容是屈服於男權和消費主義,是沒頭腦的盲從。
文華試圖通過調查,突破這種「 二元論」。「不管是哪一種觀點,都把問題過於簡單化了。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她們個人的敘述。其中有很多複雜的、充滿矛盾的原因。整容手術,是女性在外在社會權力框架下所行使的個人權利,有外在的約束,也有個人自由。」如今《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術在中國》簡體中文版出版,距離文華當年的調查,已經過去十多年了。但她發現,這個行業的很多問題到現在都沒有太大的改變,「整容到今天依然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近幾年,這個行業的需求度又一次呈上升趨勢。她認為,這與人們的消費方式和溝通方式有關,與網際網路相關的「網紅經濟」「顏值經濟」是帶動這個行業的新引擎。
對話文華:很多人把美麗視為一種「敲門磚」
沒有最美,只有更美
第一財經:人們對整容的態度還是非常矛盾,一方面,診所四處開花,越來越多的人去做嘗試;另一方面,這還是一個很隱晦的話題,人們大都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整容。還有明星帶著記者去醫院,要醫生證明自己沒有整容。這種躍躍欲試又諱莫如深的心態背後,是不是反映了文化觀念上的衝突?
文華:確實像你所說的,越來越多的人去醫院接受整容,但並不代表大眾接受。從傳統觀念來說,人們對整容還是有一種先在的價值判斷——自然和人工,真和假。對整容後的外貌,人們還是會有一個標籤。畢竟,「天生麗質」還是被視為真的、難得的美。所以很多人對此非常隱晦。
第一財經:但你書裡寫的幾名女性,還是把相對深入的想法告訴了你。你是如何突破這種障礙的?
文華:我需要花很多時間和採訪對象建立信任的關係。我會向她們表明我是在做學術論文。我還需要花一定時間,讓她們知道我沒有惡意,同時保證她們在書中匿名。當然,很多與整形有關的內容,都是我聽她們閒談自己的工作經歷時得到的。有時候,她們並不是在回答有關整容的問題,但從她們的生活經歷中,我就能把她們的故事一個個剝開。這樣才能了解藏在「美」背後的東西。
第一財經:很多人說一旦開始改造自己的身體,就會「上癮」,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你在調查中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人?他們不斷進行手術的驅動力是什麼?
文華:這樣的人非常多。有的人是在不正規的美容院做了一次,失敗了,再到大醫院做修復。還有一些是做了一個手術以後,發現還有其他地方可以改進,於是不斷嘗試,他們會覺得自己可以不斷改變自身。
而且在整形過程中,醫療機構會不斷給你這樣的壓力,告訴你,你身上還有什麼是可以改進的。「沒有最美,只有更美」,他們的銷售策略就是如此,做了一次,他們會給你後續手術的折扣,讓你一直嘗試下去。
第一財經:除此之外,整形機構還有哪些吸引人們去手術的策略?
文華:去任何一家整形美容醫院,他們都會放大量的術前術後對比照片,即使到現在,這還是他們最主要的營銷手段。照片的變化總是非常大,非常具有吸引力。他們通過資助一些人做整形,然後用術前術後的照片來做推銷。當時郝璐璐和楊媛,包括很多真人秀的選手,都是免費接受了整形手術,並同意醫院用他們的肖像做廣告。
第一財經:面對這些照片和他們的勸說,你會動心嗎?
文華:因為我是去做研究的,還是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但為了更多了解他們,我會體驗一些美容項目,比如光子嫩膚之類的。不過,我沒有接受在臉上動刀子。
整容者一點也不特殊
第一財經:你個人對整容是什麼態度?你的書顯得非常中立,似乎很難看出你個人的主觀態度。
文華:最初我之所以要去做這個調查,很大原因是因為我很難理解整容這件事。我想弄明白,到底是什麼因素,促使那麼多人去整容。在媒體上,關於整容失敗導致毀容的報導也很多。所以,剛開始,我總是想找,整容的人身上有什麼特點?但我調查以後發現,這些女性一點也不特殊,就是我們身邊的人。我自己的朋友,也有幾個嘗試過整容。現在,我看這個問題還是中立的。做與不做,對我來說,是個人自己的選擇。但是在選擇之前,將要面臨的風險和受益還是應該了解清楚。當我作為一個學者來看這個現象的時候,我希望能帶有反思的視角。
第一財經:你有沒有考慮過,把學歷和整容意願聯繫到一起?比如,你對整容的審慎態度是否就和學歷高,對「美」可能也有自己的看法有關?
文華:我覺得不一定有關。在我調查的過程中,我遇到過很多白領、金領。高收入階層也有對身體進行管理的壓力,而且,可能這種壓力還更大。因為身體代表的也是收入和階層。不能說學歷高的人就會拒絕,沒有直接的聯繫。實際上,在女權主義者內部,對整容也很有爭議。
第一財經:你在書裡也提到一種觀點——如果把美麗視為一種資本,那麼,整容就是一種投資。
文華:這是我聽到的整容女性的一種敘事。我在做調查的時候,聽到了很多次這樣的觀點。當然,大家知道,整容不一定會帶來人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人還是把美麗視為「敲門磚」。就業競爭激烈,還有性別歧視存在,在這樣一種遊戲規則下,如果我有一張漂亮的照片放在簡歷上,可能是一塊「敲門磚」。如果沒有這個,可能連機會都得不到。所以,很多人認為,既然這樣,我為什麼不能多一點優勢?這樣的態度也是比較普遍的。
第一財經:就你的觀察,如果把整容視為一種投資方式,回報率怎麼樣?整容是不是真的給她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
文華:我的調查是一個橫截面,我不知道這些人做了手術以後,人生是不是真的有很大變化。如果有一個縱向研究,去了解這些人整容以後的變化,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課題。我認為,整容不一定能夠讓人從此走向「開掛」的人生。但是整容醫院很喜歡塑造「醜小鴨變天鵝」、從此改變人生的故事。這也是整容機構的一種話術。
追逐西化與追求自由
第一財經:在最後一部分,你講到了在全球化時代,中國女性要求塑造立體五官、雙眼皮的面容與「追求西化」之間的關係。在你看來,整容所折射出的人們對「美」的具體標準,比如高鼻子、大眼睛,是不是和追求西方化面容有關?
文華:我寫最後一章的目的是回應全球化的問題。說到全球化,人們總是關注政治、經濟、人員流動,但其實「美」的標準也在變化,也受全球化影響。我把「美」視為一種文化社會構建,當然有一些美的標準是相對永恆的,比如光澤的皮膚、對稱的相貌等等。但還有很多標準,在不同歷史時期有很大變化,所謂「環肥燕瘦」。
我寫論文的時候,用的是英文,會搜索許多西方媒體的報導。我發現,大量西方媒體都把中國女性整容時要求的高鼻子、雙眼皮說成是追逐西方審美。可事實上,我在採訪時,沒有一個女性認為自己在追逐西方化的面容。我寫這段內容,也是為了回應西方媒體的這些報導吧。審美認知需要放到具體的情境下來解讀,而不是簡單的標籤化。
第一財經:你書裡寫到的女性,為了工作和家庭整容。相比而言,被稱為「中國第一人造美女」的郝璐璐,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先行者、一個主張自由權利的先鋒人士。不管是接受媒體採訪,還是在自傳中,她都呈現出敢於突破世俗觀念、主張個人權利的「鬥爭」面貌。似乎郝璐璐身上體現的權利意識和能動性比你書中其他女性更強。你怎麼看?
文華:在那個年代,郝璐璐敢於把自己放到聚光燈下,在某種意義上,她的一些表達和敘事是帶有她的主體意識的。同時,郝璐璐是公眾人物,她所承受的質疑是非常多的。作為第一個被媒體廣泛關注的整容女性,她更需要回應外界對她的審視。包括我,她知道我們的對話和互動都會呈現在書中或者論文裡。
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其他匿名的整容者,她們也會在訪談中表達「整形是自己的權利」,但她們並不很需要強調這一點。所以說,訪談中這兩類人的表達敘事會有不同的重點。普通人不需要花那麼大的力氣,來宣稱自己的權利。而郝璐璐則不一樣,她必須去回應各種質疑。這從另一個側面,我們還是能夠看到,公眾對整容的態度還是有很大分歧。
《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術在中國》
文華 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薄荷實驗 2019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