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選擇整容的中國女性,個人自由選擇或消費主義壓迫

2020-12-15 第一財經

離異兩年的張女士又逢中年下崗,生計一下子成了大問題。她好不容易在一家美容診所找到了清潔工的工作。恰好診所有幾個免費整容的名額,張女士就去向老闆爭取。在老闆看來,張女士整容前後的改變正好可以吸引某一個年齡段的消費者,於是就同意了。手術以後,很多人說張女士更年輕了,她成了診所的活廣告,經常被銷售拉去對客人現身說法。「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診所上班謀生。」她說。

2005年,中國的整容行業正處於飛速起步階段,文華帶著她在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計劃來到北京,展開了對這個行業的田野調查。

最初,當她詢問別人為什麼要做整容手術時,90%的人都會告訴她同一個答案:「我要變得更美。」可再深究下去,「美」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這位人類學學者用了3 年時間,把那些隱藏在「美」背後的事情抽絲剝繭般呈現在人們眼前。《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術在中國》正是由她的博士論文修改補充而來。

每個走進整容醫院的女人都有迥然不同的故事。剛結束高考的小娟由媽媽帶著去做手術,為的是將來找一個好工作、好丈夫,「為了我女兒的將來,一張漂亮的臉蛋是筆划算的長期投資」。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生張琳,因為一次求職受挫去做了隆鼻手術。班裡成績沒她好但比她漂亮的女孩把她淘汰了,這讓她堅信,漂亮臉蛋「絕對能帶來優勢,是一塊敲門磚」。還有姜女士,從一名記者下海,成了廣告公司老闆,生活富裕,坐擁豪宅名車。她說自己是為了追求青春和提升公司形象去了做了整容手術,手術費用對她根本是小菜一碟。可她的朋友又告訴文華,事實上,姜女士正在經歷一次婚姻危機,丈夫包了年輕的「二奶」。在姜女士的朋友看來,這才是她願意冒著風險去做手術的真正原因。「她自己陳述的是一個故事,別人觀察到的可能是另外一個故事。」文華說。

調查過程中,文華走訪了43家美容醫院、12個非法美容機構,訪談了58名接受整容手術的女性。她還結識了曾經名聲大噪、被稱為「中國第一人造美女」的郝璐璐。這位整容的先鋒人物,展示的是又一個伸張女性權利的故事。文華甚至扮成有整容意願的人,去向一些機構諮詢。銷售用各種話術包圍她,即便她「並不覺得自己的五官有哪裡需要改造」,但在醫生和銷售口中,她「永遠有可改進的地方」。「你並不醜,但你可以更美,沒有最美,只有更美」,文華這樣總結銷售們的話術。

文華對整容者的訪談並不只是集中於整容這個問題上。通過「民族志」寫作,她儘可能地呈現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從她們的故事裡,人們能看到高校擴招、國企下崗、下海致富等社會變遷,給小人物帶來的變化。而女性做出整容的選擇,又與這些宏觀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就像歷史學家楊念群所說:「當西醫的第一把手術刀切入中國人的身體時,它就『變成了一個現代性事件』。」在文華筆下,被手術改造的女性身體形象,從寓意上說,「象徵著改革時代急劇而激烈的社會轉型」。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公共話語體系裡,整容都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問題。傳統觀念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新派人主張,「 我的身體我做主」。即便是在女權主義陣營內部,也有兩派相反的觀點。一派認為,女性對身體的改造是她們獲得自由選擇權的標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女性整容是屈服於男權和消費主義,是沒頭腦的盲從。

文華試圖通過調查,突破這種「 二元論」。「不管是哪一種觀點,都把問題過於簡單化了。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她們個人的敘述。其中有很多複雜的、充滿矛盾的原因。整容手術,是女性在外在社會權力框架下所行使的個人權利,有外在的約束,也有個人自由。」如今《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術在中國》簡體中文版出版,距離文華當年的調查,已經過去十多年了。但她發現,這個行業的很多問題到現在都沒有太大的改變,「整容到今天依然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近幾年,這個行業的需求度又一次呈上升趨勢。她認為,這與人們的消費方式和溝通方式有關,與網際網路相關的「網紅經濟」「顏值經濟」是帶動這個行業的新引擎。

對話文華:很多人把美麗視為一種「敲門磚」

沒有最美,只有更美

第一財經:人們對整容的態度還是非常矛盾,一方面,診所四處開花,越來越多的人去做嘗試;另一方面,這還是一個很隱晦的話題,人們大都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整容。還有明星帶著記者去醫院,要醫生證明自己沒有整容。這種躍躍欲試又諱莫如深的心態背後,是不是反映了文化觀念上的衝突?

文華:確實像你所說的,越來越多的人去醫院接受整容,但並不代表大眾接受。從傳統觀念來說,人們對整容還是有一種先在的價值判斷——自然和人工,真和假。對整容後的外貌,人們還是會有一個標籤。畢竟,「天生麗質」還是被視為真的、難得的美。所以很多人對此非常隱晦。

第一財經:但你書裡寫的幾名女性,還是把相對深入的想法告訴了你。你是如何突破這種障礙的?

文華:我需要花很多時間和採訪對象建立信任的關係。我會向她們表明我是在做學術論文。我還需要花一定時間,讓她們知道我沒有惡意,同時保證她們在書中匿名。當然,很多與整形有關的內容,都是我聽她們閒談自己的工作經歷時得到的。有時候,她們並不是在回答有關整容的問題,但從她們的生活經歷中,我就能把她們的故事一個個剝開。這樣才能了解藏在「美」背後的東西。

第一財經:很多人說一旦開始改造自己的身體,就會「上癮」,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你在調查中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人?他們不斷進行手術的驅動力是什麼?

文華:這樣的人非常多。有的人是在不正規的美容院做了一次,失敗了,再到大醫院做修復。還有一些是做了一個手術以後,發現還有其他地方可以改進,於是不斷嘗試,他們會覺得自己可以不斷改變自身。

而且在整形過程中,醫療機構會不斷給你這樣的壓力,告訴你,你身上還有什麼是可以改進的。「沒有最美,只有更美」,他們的銷售策略就是如此,做了一次,他們會給你後續手術的折扣,讓你一直嘗試下去。

第一財經:除此之外,整形機構還有哪些吸引人們去手術的策略?

文華:去任何一家整形美容醫院,他們都會放大量的術前術後對比照片,即使到現在,這還是他們最主要的營銷手段。照片的變化總是非常大,非常具有吸引力。他們通過資助一些人做整形,然後用術前術後的照片來做推銷。當時郝璐璐和楊媛,包括很多真人秀的選手,都是免費接受了整形手術,並同意醫院用他們的肖像做廣告。

第一財經:面對這些照片和他們的勸說,你會動心嗎?

文華:因為我是去做研究的,還是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但為了更多了解他們,我會體驗一些美容項目,比如光子嫩膚之類的。不過,我沒有接受在臉上動刀子。

整容者一點也不特殊

第一財經:你個人對整容是什麼態度?你的書顯得非常中立,似乎很難看出你個人的主觀態度。

文華:最初我之所以要去做這個調查,很大原因是因為我很難理解整容這件事。我想弄明白,到底是什麼因素,促使那麼多人去整容。在媒體上,關於整容失敗導致毀容的報導也很多。所以,剛開始,我總是想找,整容的人身上有什麼特點?但我調查以後發現,這些女性一點也不特殊,就是我們身邊的人。我自己的朋友,也有幾個嘗試過整容。現在,我看這個問題還是中立的。做與不做,對我來說,是個人自己的選擇。但是在選擇之前,將要面臨的風險和受益還是應該了解清楚。當我作為一個學者來看這個現象的時候,我希望能帶有反思的視角。

第一財經:你有沒有考慮過,把學歷和整容意願聯繫到一起?比如,你對整容的審慎態度是否就和學歷高,對「美」可能也有自己的看法有關?

文華:我覺得不一定有關。在我調查的過程中,我遇到過很多白領、金領。高收入階層也有對身體進行管理的壓力,而且,可能這種壓力還更大。因為身體代表的也是收入和階層。不能說學歷高的人就會拒絕,沒有直接的聯繫。實際上,在女權主義者內部,對整容也很有爭議。

第一財經:你在書裡也提到一種觀點——如果把美麗視為一種資本,那麼,整容就是一種投資。

文華:這是我聽到的整容女性的一種敘事。我在做調查的時候,聽到了很多次這樣的觀點。當然,大家知道,整容不一定會帶來人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人還是把美麗視為「敲門磚」。就業競爭激烈,還有性別歧視存在,在這樣一種遊戲規則下,如果我有一張漂亮的照片放在簡歷上,可能是一塊「敲門磚」。如果沒有這個,可能連機會都得不到。所以,很多人認為,既然這樣,我為什麼不能多一點優勢?這樣的態度也是比較普遍的。

第一財經:就你的觀察,如果把整容視為一種投資方式,回報率怎麼樣?整容是不是真的給她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

文華:我的調查是一個橫截面,我不知道這些人做了手術以後,人生是不是真的有很大變化。如果有一個縱向研究,去了解這些人整容以後的變化,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課題。我認為,整容不一定能夠讓人從此走向「開掛」的人生。但是整容醫院很喜歡塑造「醜小鴨變天鵝」、從此改變人生的故事。這也是整容機構的一種話術。

追逐西化與追求自由

第一財經:在最後一部分,你講到了在全球化時代,中國女性要求塑造立體五官、雙眼皮的面容與「追求西化」之間的關係。在你看來,整容所折射出的人們對「美」的具體標準,比如高鼻子、大眼睛,是不是和追求西方化面容有關?

文華:我寫最後一章的目的是回應全球化的問題。說到全球化,人們總是關注政治、經濟、人員流動,但其實「美」的標準也在變化,也受全球化影響。我把「美」視為一種文化社會構建,當然有一些美的標準是相對永恆的,比如光澤的皮膚、對稱的相貌等等。但還有很多標準,在不同歷史時期有很大變化,所謂「環肥燕瘦」。

我寫論文的時候,用的是英文,會搜索許多西方媒體的報導。我發現,大量西方媒體都把中國女性整容時要求的高鼻子、雙眼皮說成是追逐西方審美。可事實上,我在採訪時,沒有一個女性認為自己在追逐西方化的面容。我寫這段內容,也是為了回應西方媒體的這些報導吧。審美認知需要放到具體的情境下來解讀,而不是簡單的標籤化。

第一財經:你書裡寫到的女性,為了工作和家庭整容。相比而言,被稱為「中國第一人造美女」的郝璐璐,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先行者、一個主張自由權利的先鋒人士。不管是接受媒體採訪,還是在自傳中,她都呈現出敢於突破世俗觀念、主張個人權利的「鬥爭」面貌。似乎郝璐璐身上體現的權利意識和能動性比你書中其他女性更強。你怎麼看?

文華:在那個年代,郝璐璐敢於把自己放到聚光燈下,在某種意義上,她的一些表達和敘事是帶有她的主體意識的。同時,郝璐璐是公眾人物,她所承受的質疑是非常多的。作為第一個被媒體廣泛關注的整容女性,她更需要回應外界對她的審視。包括我,她知道我們的對話和互動都會呈現在書中或者論文裡。

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其他匿名的整容者,她們也會在訪談中表達「整形是自己的權利」,但她們並不很需要強調這一點。所以說,訪談中這兩類人的表達敘事會有不同的重點。普通人不需要花那麼大的力氣,來宣稱自己的權利。而郝璐璐則不一樣,她必須去回應各種質疑。這從另一個側面,我們還是能夠看到,公眾對整容的態度還是有很大分歧。

《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術在中國》

文華 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薄荷實驗 2019年5月版

相關焦點

  • 那些選擇整容的中國女性,個人自由選擇或消費主義壓迫
    最初,當她詢問別人為什麼要做整容手術時,90%的人都會告訴她同一個答案:「我要變得更美。」可再深究下去,「美」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這位人類學學者用了3 年時間,把那些隱藏在「美」背後的事情抽絲剝繭般呈現在人們眼前。《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術在中國》正是由她的博士論文修改補充而來。每個走進整容醫院的女人都有迥然不同的故事。
  • 消費主義女性飽受詬病背後,誰在重構社會理想男性氣質?
    無論是否認同消費主義,身處消費主義社會的女性難免受到消費主義的影響,因而被全體默認為「消費主義女性」。在不絕於耳的批判聲中,以消費主義女性為表現對象的網絡劇仍然接二連三地和觀眾見面。本文希望通過探討消費主義、女權主義與男性氣質構建三者之間的關係,找到消費主義女性一直被詬病、且從未通過買單行為獲得自由與獨立的原因。「第二波女權運動」與消費主義的合流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孕育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全球解放的「新左派」運動之中,並很快成為相對獨立的社會運動。
  • 納瓦勒·薩達維:女性主義的阿拉伯推手
    也許是巧合,今年文學獎的評選委員會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長薩拉•丹尼斯也因其女性身份而備受矚目。那麼,薩拉維到底是誰?身份:女權主義行動家+精神分析專家薩達維是著名的埃及女性主義活動家,在埃及享有極高聲譽。作為阿拉伯婦女團結協會的創始人兼主席,她曾領導參加了一系列反阿拉伯女性壓迫的活動,引發埃及當局的關注。
  • 女性獨立的真正內涵,被消費主義扭曲了嗎?
    那為什麼大家整天還在討論女性消費的話題呢?為什麼明明國家在鼓勵消費,還有很多聲音呼籲女性一定要逃離消費主義的陷阱? 為什么女性獨立的浪潮越來越猛,女性就業率下降了,消費量卻在不停地攀升?
  • 職場精英女性的「倒退」選擇
    對於女性議題的討論從來都可以超越國別,理想國希望當下中國社會的女性能夠從英國女性的經驗中獲得裨益,在事業、家庭方面產生新的思考。新自由主義對所謂「個人選擇」的強調對女性主義目標的達成造成了什麼影響?全職媽媽的稱謂怎樣從「家庭主婦」變為「家庭CEO」?
  • 女性主義不等於「女性的」主義
    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女性主義是由「feminism」一詞演化而來,當女性/女權與「主義」密不可分地連在一起的時候,則明顯帶有一種「社會改造」的政治意味,即改變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利地位,改變壓制女性同時也壓迫男性的父權文化和制度。
  • 女藝人紛紛微博表態,女性主義大元年到來了嗎?
    中國女性,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女性,對「女性主義」的需求是極大的 品牌談論「女性主義」:關鍵點在於找到新的、適合品牌獨特的切入點 女性議題關注點在「經濟獨立」的倡導中,加入「選擇自由」的思潮 女性主義和消費主義的關係:品牌需認識到,在消費者身份之上,她是一名認真生活、愛人愛己的女性涉及實踐的品牌:
  • 女性獨立的真正內涵,被消費主義扭曲了嗎?-虎嗅網
    那為什麼大家整天還在討論女性消費的話題呢?為什麼明明國家在鼓勵消費,還有很多聲音呼籲女性一定要逃離消費主義的陷阱?為什么女性獨立的浪潮越來越猛,女性就業率下降了,消費量卻在不停地攀升?可是當一些並沒有什麼生理上的容貌缺陷的年輕女性,在二十幾歲這個明明應當在自己的思想認知、對社會的深刻感知上面進一步提升的年齡,首先選擇了承擔巨大的風險去做整容手術時,我們不得不把它定義為一種性資本的投機。女孩兒們花費了巨大的金錢忍受巨大的疼痛,承擔巨大的風險,並不是為了去建立自己的規則,而是要在別人的規則和規訓之下找到一種捷徑。
  • 再讀《一雙絲襪》,我讀懂了女性主義和消費主義背後的自然主義
    文學批評界一直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對這一作品加以解讀,圍繞傳統的賢妻良母角色對女性的束縛、女性在家庭責任與自我實現的矛盾中的掙扎與覺醒以及女性主體意識的建構等方面展開。也有批評家從消費主義或消費文化對人物的影響和操控這一角度展開探討。
  • 伊能靜:有經濟能力的人選擇過她能力範圍的日子是個人自由
    前段時間,伊能靜被網友評論說整容了,於是她發布了長微博來闢謠,大體意思是自己的漂亮是天生的,網友說她整容是在變相的誇她變漂亮了。她的漂亮秘籍,除了每天做好基礎保養外,還天天堅持運動,飲食合理。美人自拍就更美了,所以網友們紛紛覺得她整容了,否則已經50歲了,皮膚好跟一個小姑娘似的。但是幾乎沒有人願意承認打美容針之類,或者他們覺得打美容針不屬於整容的範疇,每個人更喜歡別人誇她「天然美」、天生麗質之類。
  • 再讀《一雙絲襪》,我讀懂了女性主義和消費主義背後的自然主義
    文學批評界一直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對這一作品加以解讀,圍繞傳統的賢妻良母角色對女性的束縛、女性在家庭責任與自我實現的矛盾中的掙扎與覺醒以及女性主體意識的建構等方面展開。也有批評家從消費主義或消費文化對人物的影響和操控這一角度展開探討。
  • 第二波女性主義是新自由主義的共謀嗎?
    相伴而生的女性「解放」運動,在今天看來不免有些尷尬,因為那場運動其實可以有兩種發展方向:第一種情況,它揭示了一個可能藉由參與式民主和社會團結(social solidarity)來實現「解放」的願景;相反地,另一種情況則是接受修正自由主義,以賦予女人與男人同等的個人自主、自由財產、生涯選擇、成為社會精英的機會等等。
  • 納瓦勒·薩達維:女性主義的阿拉伯推手
    也許是巧合,今年文學獎的評選委員會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長薩拉•丹尼斯也因其女性身份而備受矚目。那麼,薩拉維到底是誰?身份:女權主義行動家+精神分析專家薩達維是著名的埃及女性主義活動家,在埃及享有極高聲譽。作為阿拉伯婦女團結協會的創始人兼主席,她曾領導參加了一系列反阿拉伯女性壓迫的活動,引發埃及當局的關注。
  • 從美國亞裔女性整容看「被文化建構的身體」
    作者開門見山地提出:美國亞裔婦女決定接受整容手術的目的,是試圖避免持續存在的種族偏見,並且想要擺脫種族偏見衍生出的種族刻板印象(小而狹窄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和一些被認為是「負面的」行為特徵(比如被動、遲鈍、不善交際等)。作者認為:「少數族群會內化一個由主導文化的種族意識形態生產的身體形象」「身體的殘損與裝飾是一種符號媒介,最直接、最具體地關注個人作為社會行動者或文化主體的建構」。
  • 《乘風破浪的姐姐》:消費主義與女性主義合流的陷阱
    這種諷刺不僅源於寫出這樣歌詞的樂隊面對主流規訓時徹底的繳械投降,也在於這一幕讓我們清楚地認領了自己的失望:這個夏天的狂歡,無非是一個消費主義與女性主義合流的陷阱。讓我們來一一打破《浪姐》營造出來的幻象。
  • 我們為什麼要談女性主義?
    一從我個人的體驗來說,男人大多不喜歡自稱為「女權主義者」的女人。或者說,在他們眼中,一個原本可愛的女人,一旦說出「我是女權主義者」,她可愛的程度瞬間就會降低幾分。我有個朋友這樣說過:「搞女權的女人,都是那些嫁不出去的醜八怪,要不就是內心太偏激——總之這樣的女人都萬萬不能娶。」他的這個印象還是挺典型的。
  • 中國女性主義藝術批評與實踐評述
    這樣歸納出的女性藝術恰好是背離了女性主義的所倡導的精神本質的,女性主義所極力反對的「女性氣質」卻成為中國女性藝術的特徵。 「從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女性在藝術中的成就一直是受到忽視的。而且由於社會對女性的特殊要求而導致人們對女性藝術具有一定的先入為主的假定和偏見,即認為女性藝術一定是優雅的、裝飾的、家庭的和個人感情的等等。
  • 青年女性微信頭像背後:帶有獨特中國經驗色彩的數字女性主義
    在中國,年輕女性是使用社交媒體進行表達和社會動員的最為積極的群體之一(Svensson,2016)。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我們對北京、上海和廣州的73名年齡處於18-35歲區間的女性微信用戶展開了面對面的深度訪談。通過分析訪談資料,我們歸納出中國青年女性選擇和編輯社交帳號頭像的三種方式:自拍、合影以及旅行照片。
  • 奢侈品助長消費主義嗎——消費主義是披著自然意識外衣的糖衣炮彈
    在消費主義的支配下,部分年輕人的價值目標向物質享樂傾斜,越來越迷戀於對物質財富的佔有和享受,注重個人慾望的滿足,導致他們將個人物質要求的滿足置於首要位置,形成了與今天社會主義價值觀不相符合的價值追求。消費主義是資本邏輯刻意製造出來的、服務於資本邏輯的附屬性意識,是被資本邏輯支配著的工具性意識。資本製造欲望應當得到滿足的意識,許諾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選擇。鼓勵人們及時消費、持續消費,將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 的關係導向商品化、消費化的方向,從而實現資本逐利。
  • 中國女性的夢想自由
    事實上,關於生育自由,關於離婚自由,關於穿衣自由,關於性自由……種種「女性主義」的平權話題近兩年屢屢佔據輿論場,激進者草木皆兵,保守者固守牌坊。女性,正處於矛盾的社會語境之中。作為時代的鏡像,我們也能在電影中看到幾經更迭的女性形象。這其中有九兒的熱烈奔放,也有餘虹的自由不甘,我們為張一曼嘆息,也為潘金蓮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