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倫敦的戲劇

2020-12-14 海南日報數字報
  ■ 阿丁

  很多年,我都在想:戲劇對於倫敦來說是什麼呢?不是因為這個城市有戲劇街,尤其是在倫敦的西區,劇場很「泛濫」,也不是因為在這個城市,到處都可以看到戲劇的海報,或者在任何的免費圖集和旅遊指南中,都有戲劇演出的「廣而告之」,當然也不是泰晤士河畔的幾家劇院總是人頭攢動。

  我想說的是,一旦在倫敦鑽進了戲劇的圈子,便會恍惚,會以為倫敦就是戲劇,戲劇對於這個城市而言,就是紳士文化的延伸和延展。

  在倫敦至少有五六十家劇院,家家火爆,每年都是有上千萬人次領略戲劇的風採,劇院是什麼?是教堂,人們從舞臺上索取著養分,同樣,舞臺上的演員,以及與這個舞臺所有相關的人物,也從觀眾的反應中吸取著養料。如此這般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培育了真正的劇場文化,而在英國人的身上得以展現的時候,就是廣義的紳士文化的折射。

  在劇院的空間裡,人們彼此近距離打量,人在人群中,或者說是在公共場合中的行為舉止,那種真切的學習與教育,在對比中得以教化,尤其是通過欣賞和審視,舞臺上的人物命運、舉措、思維模式,抑或是聽從一個故事的引導,而獲得了一種普世的判斷,使得自我的生命變得豐富和富有。

  劇院如此這般的內涵,竟然像磁鐵一樣,讓倫敦人有了步入劇場的習慣。不難想像,在一個都市裡,每年有上千萬人次步入劇場的記錄,這還不包括幾百萬遊客的看戲數據。倫敦的劇場,以及劇場裡的座無虛席,這完全構成了一組城市文明的符號。

  在倫敦,無論是戲劇,還是劇場藝術,不僅僅烙印在人們的心裡,而且還滲透到各個的角落。在倫敦出行所用的交通票卡上,就印有莎士比亞劇作《溫莎的風流娘們兒》中的臺詞:The world is my oyster,大意應該是:世界任我縱橫。

  應該說,是莎士比亞為英國埋下了真正的戲劇種子,倫敦的戲院也是莎翁所處的年代形成的。莎士比亞,這位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不僅僅以其文字裡掩藏的和迸發的思想影響了後世文藝和文化演化的步履,甚至遠不止是這些,而且在戲劇的樣式與儀式方面,影響了觀眾的欣賞與接受的習慣。當然,倫敦的劇院的演出有著各種類型,單就是戲劇的種類也是異彩紛呈,根據觀眾的喜好而形成了類別,各取所需。

  莎士比亞跨越年代的展露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無疑已經是戲劇的代名詞,它滲透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那麼,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湯顯祖則黯然了許多,他的劇作少有剖析和創造性的演出。

  如果說英國人因為莎士比亞而幸運,不如說因為英國人而莎士比亞成為了幸運兒,所以他才有資格高山流水話知音。我看英國人演莎士比亞的戲劇,那種儀式感和舞臺上的講究,是那種老派的一絲不苟和隆重,這是對莎翁的無比尊重而生發出的無比自豪,更是當下人與莎翁穿越時空的對話與互動。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與海南共同成長  63年前的1950年5月7日黎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第七天。  在海口市新華南路臨街一幢兩層小樓裡,一張張散發著油墨芬芳的報紙在這裡開印,印刷機有節奏的咔嚓聲,即便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讓當年的老報人覺得「是如此清脆悅耳」。她的名字叫《新海南報》,是海南日報的前身。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崖副刊:流動的閒情盛宴
    此外,在弘揚本土文化上副刊也顯現出應有的擔當,《和平日報》的一篇「海南風俗談」系列文章《海南的喪儀》,「瓊崖喪禮,多襲用古制,人死後即發訃報,孝子孫及親屬乃穿素白孝服……」,凸顯海南風土人情。  伍立楊指出,民國時期海南報紙副刊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甚大,總的來說質量穩定,欄目豐富,文章可讀性強。寫作內容及風格受到魯迅、鄭振鐸、鬱達夫、沈從文等人的影響。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盛夏「表情」
    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紛紛利用相機、手機等記錄這些美景,並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手段發布,在網絡上引起網友們的陣陣讚美與豔羨。
  • 省第二屆日語戲劇大賽結束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比賽在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學生演出的《汶川大地震———天使的愛》短劇中拉開帷幕,學生用日語對白,將汶川大地震發生時一位教師上課時的情景展現給觀眾。  由海口經濟學院學生演出的《輝夜公主》,取材日本民間故事《竹取物語》。學生們以精細的語言技巧和華美的詞藻,把美與醜、幻滅與永生呈現給觀眾。  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表演的《白雪公主》,採用男生反串表演的方式,引來全場觀眾捧腹大笑。
  • 海南日報數字報-走在瓊劇藝術的春天裡
    ·梅花表演獎獎盃被鄭重地交到符傳傑手上,他的眼眶溼潤了——這是海南瓊劇演員時隔8年後,再一次接過這座象徵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榮譽的精美獎盃。  瓊劇藝術也因為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而「升了格」。藝校的老師們說,從前,海南藝術學校還叫「廣東海南藝術學校」的時候,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派學生去廣東參加匯演。與粵劇、潮劇、漢劇同臺演出時,瓊劇因語言差異較大等原因,並不很受廣東觀眾喜愛和重視。現在,瓊劇能夠獨立代表一個省的戲劇水平了,怎不叫人歡欣鼓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葉好題詩 再度喜團圓
    文\海南日報記者 計思佳 實習生 鍾圓圓  近日,4K戲曲數字電影瓊劇《喜團圓》的殺青讓人想起54年前,海南第一部瓊劇電影《紅葉題詩》拍攝並上映的人與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公告
    王 全,男,1963年10月出生,海南海口人,漢族,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1985年8月參加工作,198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海南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處處長、副秘書長,白沙縣委副書記(掛職鍛鍊),省人大常委會華僑外事工委主任。現任五屆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副秘書長(正廳級)、機關黨組成員,擬任海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提名為省總工會副主席(負責常務工作,正廳級)候選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厚志:守住證據 正名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陳厚志21年來無償地尋找倖存的海南慰安婦,幫助貧困的慰安婦聯繫援助解決她們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佳木的喜與憂
    B02/03  海南有佳木,花梨、沉香、烏木、香楠…… 「材質堅韌、色澤鮮豔、經久不腐
  • 海南日報數字報-劉興林:我的後半生就在海南了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5月17日,劉興林應邀參加2016年海南省社科聯社團活動月暨海南國學教育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率先做了題為《國學教育必須批判繼承》的主旨發言。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公示
    王  晶,男,1951年3月出生,漢族,現任海南維特律師事務所主任、海南省律師協會名譽會長。  王崇敏,男,1965年1月出生,漢族,現任海南大學副校長、海南省法學會副會長。  鄧愛軍,男,1968年5月出生,漢族,現任海口市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民主建國會海口市委員會副主委。
  • 海南日報數字報-空靈婉轉「歐歐調」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實習生 王蔡雨 圖\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美麗湖畔,椰風吹送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飄色點染多彩人生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易宗平  在陣陣弦歌中,「梁祝化蝶」、「仙女散花」等藝術形象,如敦煌飛天般盡展凌空之美。這是儋州市海頭鎮新市街人林若修策劃並推出的飄色作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珍貴人文讀本
    近日由海口市博物館館長張健平主編的《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一書由海南出版社出版,書中收錄了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舉辦的辛亥名人拓片專題展中展出的68位民國政要的石刻拓片遺墨,其中有50位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包括孫中山、于右任、胡漢民、李宗仁、馮玉祥、康有為、蔡廷鍇等,成為記錄海南歷史的一份珍貴的人文讀本。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本書主編張健平。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客從遠方來
    本報八所11月25日電 (記者張文君 通訊員高潔冰)海南日報記者11月25日從東方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義薄雲天許子偉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易宗平 通訊員 郭樹護 梁娥  儋州市新州鎮大屯村的大屯塘岸上,立著由清朝嘉慶年間舉人張績撰寫的石刻對聯:「半月掩池塘,岐山豐草今猶綠;千秋高德義,烏府叢蘭久愈香。」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當代海南論壇'2014冬季峰會徵文公告
    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擬於今年12月中上旬召開當代海南論壇冬季峰會,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法治海南建設,為此特組織徵文。有關事項如下:  1、徵文主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法治海南建設。  2、論文要求:所寫論文(對策建議)應理論聯繫實際,突出前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每篇3000—5000字。論文末尾註明作者所在單位、職務、職稱和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