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陽古鎮位於晉城市澤州縣的西北方,距市區大約22公裡,是一座擁有2600年歷史的文化古鎮,可以坐火車站214路車直達途徑客運東站,也可以坐前進路的313路公交車直達。從市區自駕沿S227省道行駛至與馬巴線交匯處左轉,進入馬巴線大概行駛8公裡,到與大東線交匯處沿大東線行駛300米即可進入景區停車場。
大陽古稱陽阿,歷史上秦皇,也就是秦朝在此置縣,漢承秦制並且封侯於此,西燕設此為郡,它先後為縣、侯國、郡的治所長達八百餘年。2008年被國家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1年11月又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6年成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大陽古鎮從建築風格上看,一句話"東西兩大陽 ,南北四寨上,沿河十八莊,七十二條巷,九十三個閣,九市八圪壋,上下兩書院,老街五裡長"。
中國早期北方城鎮的建築常常受到"靈龜"理念的影響,大多以"龜形"進行空間布局。大陽古鎮依山傍水,村莊沿陽阿河呈東西走向排列,以一條老街作為串聯,將東西大陽連接起來。為了加強防禦能力,大陽人在古鎮南北建有四寨。俯視大陽古鎮,古鎮之西的大陽水庫為龜尾,前河與後河之間的東西大陽為龜身,天柱塔處的大陽東端為龜首,縱橫交錯的古鎮街區為龜殼,整個造型呈現出一個活靈活現的靈龜。在這個有千年輝煌的歷史古鎮中,散落著大量的明清以來保存下來的民居。這些民居主要以四合院為主。同時,由於戰爭的影響,大陽四合院在防衛功能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受到風水觀念的影響,還出現了一些三合院和九宮八卦式格局的院落。大陽的民居,套園特別多,房連房,樓接樓,空隙非常小。這與北方平原地區的四合院落迥然不同,屬於典型的北方山區式庭院。這個可以去張家祖宅、段長官院、裴氏院落、孟天官府、棋盤院等進行參觀。
從文化上看,分為仕官文化和商業文化。
明清時期經濟極度富裕的大陽,文化事業也突飛猛進,科甲昌達,俊才輩出。"有官不到大陽誇","大陽出了三鬥三升芝麻官"。這些民謠都真實反映了當時大陽的社會現實。明清時,大陽鎮出的狀元、進士、舉人人數達150之多,在當時山西省92個縣的鄉鎮中最多。
明朝末年清朝初,官多如林站朝綱。
吏部天官本姓孟,翰林學士他姓常。
禮部尚書本姓裴,還有一位張都堂。
當時有個田閣老,當朝一品為宰相。
大陽有個武狀元,名叫大經本姓張。
南徵北戰立大功,殺掉番邦一命亡。
朝廷為他鼓士氣,氣壯山河在大陽。
這首詩,比較全的概括了大陽歷史上的這一仕官文化。
商業文化就不得不說大陽的冶煉技術了。我們知道晉城素有「煤鐵之鄉」的稱呼,因冶煉技術的精湛也有「九頭十八匠」之稱,而大陽古鎮也可以說是我們了解晉城古代冶煉技術的一個代表地。有這樣一句話「文可制針,武可鑄劍」則是反映大陽的冶鐵技術的發展的廣泛。大陽是我國冶鐵業發源地之一,早在戰國時已成為製造兵器的重要產地,據清初學者畢振姬考證,古代著名的"陽阿劍"就產自於此,到明清時期手工制針業出現大陽手工針有七十二道工序,質量優異與當時的廣東佛山南北呼應分割中國市場,在海外大陽的鋼針也佔有一席之地,當時遠銷中亞一帶,如現在的伊朗、伊拉克等地,因此大陽有「九州針都」之稱,更不用說日常鐵貨,也是行銷河南、河北、山東、內蒙、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所以大陽的商業文化興盛的很,當時除去少數官宦家族,整個平民無論貧富都參加了制針的手工業生產。如果來大陽可以到古法制鐵館去體驗一把,古人的制鐵法,尤其是,鋼針的製作。
大陽的著名人物
趙飛燕
「環肥燕瘦」兩種不同的女性美,不僅僅是對趙飛燕與楊貴妃身材的對比,同時也是反映她們的共同之處——出色的舞姿,精湛的琴藝。趙飛燕,原名宜主,趙臨的女兒,漢成帝劉驁的皇后,能歌善舞,體態纖美,輕盈如燕,相傳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稱飛燕。是歷史上著名的體態輕盈,能歌善舞的美女我國古代最為傑出的著名舞蹈家。
孔三傳
我國 北宋 澤州藝人。古代諸宮調的發明者,堪稱中國古代的音樂大師。 諸宮調在演唱時,不再限於一支曲子,也不再限於一個宮調了。它是根據故事情節的需要來選擇、連綴不同的宮調、曲子。宮調曲子的更替,依循著故事起伏的脈絡,以故事為音樂的命脈,用音樂渲梁故事。這樣,諸宮調就成為以故事為重心的文學--音樂組合體。有人稱孔氏以說唱內容皆演山西故事之佚名撰《劉知遠》,董朗撰《西廂記》及王伯成撰《天寶遺事》三諸宮調馳名,故自號三傳,最著名的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張大經
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乾隆十二年丁卯舉人、十六年辛未科武進士第一人,張大經獲取一甲一名武狀元,授予一等侍衛,也是晉東南地區唯一的武狀元,時年33歲。後在乾隆年間參加徵金川的戰鬥中戰死。 狀元巷過去曾樹一旗杆,旗上有乾隆皇帝御筆親賜的「氣壯山河」四個大字。乾隆皇帝御筆親賜的「氣壯山河」金字大匾,上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時被毀。
張光奎
生活於明代萬曆、崇禎年間,崇禎五年山西農民起義軍攻打澤州,當時張光奎已離職在家,與其兄張光璽等人率眾守城,因援軍遲遲未到,固守八日後,城破被殺,死後被朝廷追贈光祿寺卿。其墓位於大陽鎮陡坡村,出土了大量的彩繪琉璃儀仗俑和仕俑等隨葬品,這些東西可以在晉城博物館看到。
大陽的幾個景點,除上述一些地方還可以去
五裡老街
穿過古鎮的城樓既是。青石板鋪就的古街猶如一條蜿蜒的遊龍,貫穿東西大陽,沿街各種店鋪雲集,與周邊的民居、寺廟、樓閣完美地融為一體。
天柱塔
天柱塔位於大陽古鎮東南角,明萬曆丙子四年(1576年)始建,工期長達27年。
天柱塔高108尺,底面630平方尺,整體建築呈八菱錐體,九層八面,層層出簷,每層簷角下懸有銅鈴,共72枚。塔峰葫蘆壓頂,葫蘆嘴上冠以鐵鑄高九尺重千斤的帽頂。塔下開西門,壁厚七尺有餘,壁間有磚砌旋梯通往上層,每層都建有塔窗。
龍樹
話說"世上不少百歲人,山中難覓千年樹。"吳神廟內,因樹齡長,樹身猶如一條矯健的行龍,當地人都稱之為"千年 龍樹"。據市林業專家介紹,此樹樹齡實際已有800年以上。更讓人稱奇的是,這棵油松枯萎後竟然可以自愈並發出新芽。
景區為開放型景區,可以直接逛,但是有幾處是收門票的,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選擇性的購買,也有這幾個地方的套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