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300萬房產贈外人遭親屬質疑,這份意定監護協議還有效嗎?

2021-01-07 上遊新聞

辦理公證、贈予房產、與無血緣關係的人籤訂意定監護協議……近日,一位上海老人的選擇在網上引發了熱議。

什麼是「意定監護」?它適用於哪些人群?該怎樣保護被監護人的權益?

▲老人和遊先生一家人一起生活

事件回顧:八旬老人將300萬房產留給水果攤主

老人今年88歲,和水果攤主遊先生已相識多年,沒事就到攤位上和遊先生聊天。老人的老伴已經去世,患有精神疾病的獨生子猝死後,身後事由遊先生陪伴料理。2017年,老人在家中摔倒昏迷,也是遊先生發現並送醫照顧。出院後,老人邀請遊先生一家人共住至今。

2019年,老人帶著遊先生找到了上海市普陀公證處公證員李辰陽,做了兩份公證:意定監護公證指定水果攤主遊先生作為自己的監護人;同時,「遺贈扶養協議」公證指定在其過世後將價值約300萬的房產贈予非親非故的遊先生。

▲新聞截圖

然而,老人的親屬通過媒體得知此事後,對公證的程序正當性提出了異議。親屬們表示,早在2017年,老人就已被醫院診斷為阿爾茲海默症,而這份意定監護的公證是在2019年進行,如何證明這是老人在健康清醒狀態下的選擇?

11月26日,上海普陀公證處辦公室主任周賢春對此事做出情況說明,表示老人當時能夠完全、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符合辦理公證的基本要求。

▲新聞截圖

專家解讀:意定監護不等同於照顧

不建議將監護人和財產聯繫在一起

針對這一事件,江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欣在節目中對諸多民眾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法律解讀。

如何看待老人親屬的質疑與公證部門的回應?

李欣表示,阿爾茨海默症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公證機關的公證員在同老人溝通的過程中發現他處於清醒狀態,言語表達能力也是清楚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老人要求做意定監護協議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他屬於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目前來看,不管是意定監護還是房產贈予協議都是有法律效應的。

如果查閱公證處當初的錄音錄像和資料,發現老人在做意定監護協議時處於不清醒的狀態,即民事行為能力不完善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推翻這份意定監護協議。

意定監護意味著時刻貼身照料被監護人?

李欣表示,「監護」同「照顧」是完全區分開來的。從本質上來說,意定監護其實是協助當事人做出決定。比如協助老人去銀行取款,或幫助老人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等,和保姆完全不同。

意定監護是否有必要給予一定的錢財贈予?

李欣表示,這起事件受到廣泛關注,主要是因為將意定監護和遺贈撫養協議聯繫在一起。實際上,並不建議當事人將監護人和財產聯繫在一起。建議在做意定監護協議的時候,將監護人和財產剝離開來,以防出現侵犯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但李欣強調,老人作出這樣的選擇是他的權利。

以公證模式做意定監護  保護被監護人權益

據了解,意定監護是2017年《民法總則》第三十三條確定的一項法律制度 ,在《民法典》中也有明確規定。是指年滿18周歲且精神健全的人,通過協議方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意定監護關係的建立需通過書面形式進行公證確定。

▲新聞截圖

意定監護的出現讓很多老人思考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但在現實中這並非一個簡單選擇。比如一位66歲的獨居老人,在上海有兩套房子,由於擔心自己以後的生活,老人經人介紹認識了一個外地30多歲的年輕人,做自己的意定監護人。

「這(目的)太赤裸裸了。房子弄掉了,錢捲走了,就給你留3000塊錢,5000塊錢你怎麼活?你想過這個事嗎?公證處作為一個司法部門,有責任去識別或提醒當事人,他信任的基礎不牢靠。」了解情況後,上海普陀公證處的李辰陽極力阻止了老人。

對此,李欣也表示,以公證模式來做意定監護,可以有效防止這一制度被「有心人」利用。

李欣說,在做意定監護協議時,經過公證員耐心反覆地同被監護人本人溝通,可以考察對方的真實意志能力,還有考察監護人是否有能力去做監護,是一個很好的證據。

此外,公證機關在目前的意定監護當中,可以起到監督作用。目前,上海的公證機關會要求監護人每三個月或者半年要提交一些監護報告,還有提交一些有關財產處理的清單,由公證機關來進行監護監督。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央媒關註上海老人300萬房產贈水果攤主事件:意定監護如何依法又依心?
    辦理公證、贈予房產、與無血緣關係的人籤訂意定監護協議 一位上海老人的選擇近日在網上引發了熱議 老人房產贈水果攤主事件背後 是一堂法律課,一道情感題 什麼是「意定監護」? 「意定監護」適用於哪些人群? 怎樣保護被監護人的權益?
  • 老人將300萬房產送水果攤主,親屬發聲:他老年痴呆!
    小遊說,自己贍養了王老伯10年,獲得老人贈予的房子心安理得。他向記者出示了除了「意定監護」公證材料外的另一份關鍵材料——「遺贈扶養協議」材料。出院時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症親屬質疑意定監護有效性記者從親屬出具的一份出院小結上看到,老人被診斷患有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等病症。
  • 八旬老人將300萬房產留給水果攤主 啥是「意定監護」?
    一位上海八旬老人,老伴去世,患有精神疾病的獨生子猝死,兒子後事是老人家樓下做水果生意的攤主陪伴料理,自家親戚無人到場。三年前,老人帶著攤主找到了公證員李辰陽做監護公證,還要把300萬房產送給這位毫無血緣關係的攤主,這件事於近日被媒體報導,引發熱議。   「意定監護」是什麼?
  • 上海老人300萬房產贈與水果攤主,合情合理合法嗎?_騰訊網
    最近,上海一位八旬老人通過意定監護和遺贈扶養的方式,協定將價值300萬元的房產在自己死後贈予照顧他日常起居的水果攤主而非自己在世的親屬,引發了輿論的廣泛關注。當事人親屬出面發聲,表示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質疑相關公證的正當性。這場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意定監護,究竟真相如何?
  • 上海88歲老人送300萬房產,親屬說他老年痴呆,公證處怎麼說?
    上海88歲老人送300萬元房產,親屬說他老年痴呆,公證處怎麼說?俗話說,親是親財是財,惱了親戚怨財帛。就在前幾天,上海普陀區88歲的老人王老伯將自己價值300萬元的房產贈與照顧他10年的外人——水果攤主,就曾引起熱議。人們紛紛說,好人有好報,非親勝似親。當時老人非常清醒明白:十來年來,老伴去世了,兒子也因精神疾病突然去世,而親屬們誰都不管我,都是這個賣水果的兩口子照管我。就著我還清醒,就辦理了公證,我願意把自己300萬的房產送給這個水果攤主!
  • 《新聞1+1》:意定監護,如何依法又依心?
    最近一段時間呢,好多人在關註上海一個八十歲老人的家事。簡單的說,這個事件當中涉及到這樣幾個關鍵詞,疫病、監護、非親非故、水果攤主,三百萬房產贈與,家屬質疑。回過頭來說,這個事件就是上海八旬老人王老伯做了兩份公證,議定監護公證,指定水果攤主遊先生作為自己的監護人,非親非故同時遺贈撫養協議公證,在其過世後,將價值約三百萬的房產贈與水果攤主劉先生。由於有了家屬的質疑,這個事情開始變得更加複雜。
  • 淺析「意定監護」的適用問題
    近日,上海一位獨居老人將300萬元的房產贈與照顧自己的水果攤主的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討論,「意定監護」也成為全國備受關注的熱詞。那麼,什麼是「意定監護」?
  • 老人將300萬房產贈給水果攤主,民法典中意定監護人是什麼?
    一位八旬老人選擇將自己價值300萬的房產贈給毫無血緣關係的水果攤攤主。是老人糊塗?還是另有隱情? 老人在2017年意外在家裡摔倒,還好好心的小遊及時發現將老人送去醫院,出院後老人邀請小遊一家到家裡同住。並於2019年3月老人和小遊,在上海普陀公證處辦理了意定監護人和遺贈扶養協議的公證手續,約定在老人百年之後將價值300萬的房產贈與小遊。 百萬網友為這來自陌生人的溫情感動落淚的背後,到底隱藏著哪些法律知識?
  • 88歲老人將300萬房產送給水果店主,能得到法律認可?結局引人深思
    老有所依,老有所伴,人終將老去,「依」和「伴」或經歷或嚮往。 就在早前,88歲的老人將自己價值300萬房產送給樓下的水果店店主,這事引起網友們熱議的同時也讓人痛心。老人有一段話讓人讓人印象深刻 -----「我已經八十八歲,時間看得到頭了。
  • 老人送水果攤主300萬房產,反轉了?這背後藏著一群人被忽視的痛
    這個新聞的起因,是上海寶山區的一名88歲的獨居老人,將名下300萬的房產留給毫無血緣關係的水果攤攤主。為什麼老人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難道他連一個親人都沒有嗎?在此前的報導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
  • 《民法典》:意定監護的「是是非非」
    只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運用,但並非所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籤訂的意定監護書面協議都是有效的。因為《民通意見》第六十七條第二款規定:「行為人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所實施的民事行為,應當認定無效」,也就是說,只有當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具備相應意思表示能力時,意定監護協議才是有效的。
  • 這些情況不是「意定監護」,別混淆了!
    只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運用,當前形勢下,孤寡和失孤老人更需要意定監護,保障老年人權益正是這一規定的立法本意。 但並非所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籤訂的意定監護書面協議都是有效的。
  • 意定監護:一張託付生命的協議書
    李辰陽想到參照其他地方的標準,結果發現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各有不同,中國香港的意定監護只管理財產、不委託人身,新加坡的只需要籤署協議,甚至不需要備案,而在日本,意定監護協議生效需要法院指定監督人。實踐中沒有可依照的法律規範,只能「各路人按照各自的理解來操作。」2017年,李辰陽的朋友、上海新虹橋公證處公證員馮愛芳也帶著團隊的四位公證員一起摸索著前進。
  • 「老人送300萬房產給水果攤主「,各方都委屈
    來源標題:「老人送300萬房產給水果攤主「,各方都委屈 上海寶山區88歲老人將300萬元房產送給水果攤主,引發熱議。據媒體報導,這名老人在老伴兒子都去世後,成為獨居老人。
  • 88歲老人送300萬房產給水果攤主,真相讓人淚目,人性是如此醜陋
    #老人將300萬房產送給水果攤主#這一話題微博,截止目前閱讀人次超過3.3億。11月24日,老人的親屬首次接受採訪稱:他們看新聞才得知老人贈房一事,對於老人意定監護的有效性,他們表示懷疑「。面對家屬的質疑,11月26日,上海普陀公證處表示:「當時公證員與當事人多次進行了交談,在反覆確認當事人的意思後辦理了公證」。讓我意外的是, 這些在新聞報導之後才出現的家屬爭相表示:「老人住院期間,親屬們排班前往醫院看護。
  • 民法典學習筆記——意定監護的「是是非非」
    只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運用,但並非所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籤訂的意定監護書面協議都是有效的。因為《民通意見》第六十七條第二款規定:「行為人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所實施的民事行為,應當認定無效」,也就是說,只有當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具備相應意思表示能力時,意定監護協議才是有效的。
  • 水果攤主首次出示遺贈扶養協議
    【水果攤主出示遺贈扶養協議】近日上海88歲獨居老人將300萬元房產送給水果攤主一事引發熱議11月24日老人親屬首次對外受訪稱他們看新聞才得知老人贈房一事對於老人意定監護的有效性他們表示質疑吳女士告訴記者,2017年7月25日,老人出院。親屬趕到醫院時,老人已經不在醫院,由水果攤主接回了家。辦理出院小結的時候,家人得知老人已經有了阿爾茨海默症狀。出院時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症親屬質疑意定監護有效性記者從親屬出具的一份出院小結上看到,老人被診斷患有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等病症。
  • 意定監護:民法典對監護制度的創新(律師信箱)
    老百姓設定意定監護需要注意什麼? 北京讀者彭江 彭江讀者: 《民法典》總則編第三十三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在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候,由該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
  • 海口市瓊崖公證處為六旬空巢老人辦理意定監護公證
    空巢老人擔心自己一旦失智後無人人照顧,甚至無人能在醫療文書上簽字,不少年邁的老人都提前做好了打算,委託自己信任的人作為自己的意定監護人,以解決後顧之憂。近日,海南省海口市瓊崖公證處就為一名六十多歲的空巢老人辦理了意定監護公證。
  • 「上海88歲老人送300萬元房產給水果攤主」,是好人有好報還是另有...
    此後,老人帶著水果攤主小遊到上海普陀公證處辦理了意定監護,決定把自己的晚年和遺產,都託付給他。他的意定監護公證有效嗎?▼▼▼剛剛,普陀公證處回應了!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2.意定監護公證和遺贈扶養協議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提供的公證法律服務之一。3.我們注意到近日媒體報導的老人指定非近親屬作為監護人,並將財產以遺贈扶養協議方式指定非近親屬為受益人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