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山歌邀請賽唱響韶山

2020-07-26 瀟湘晨報

7月25日下午,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內人山人海,歌聲悠揚。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湘水同源·文化同根」湖南山歌邀請賽活動在這裡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2支隊伍共計76人激情賽歌,為觀眾獻上一道豐富的「非遺山歌盛宴」。

湖南山歌邀請賽唱響韶山

本次活動重點面向湘贛及相關革命老區,邀請省級以上傳統音樂類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參加活動。旨在全面展示湖南省文化旅遊傳承發展的新成果,促進文化旅遊多產業融合,實現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地宣傳韶山深厚的紅色旅遊資源,彰顯湘贛兩地及相關革命老區悠久的非遺文化。

湖南山歌邀請賽唱響韶山

據了解,此次活動的參賽對象都是省級以上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或代表性傳承人,由各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向組委會進行參賽推薦,重點邀請具有一定影響、極具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參賽。

在7月25日下午的比賽現場,播放節會開幕宣傳片,拉開比賽序幕。伴隨著一首首別具韻味的非遺山歌曲調悠然響起,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選手紛紛登臺展演。他們中既有頭戴苗族個性化頭飾的青年歌手,也有身穿瑤族傳統服飾的歌手組合,在近兩個小時的展演活動中,為觀眾展現了各種非遺山歌的獨特魅力,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湖南山歌邀請賽唱響韶山

邀請賽設獨唱組、對唱組、合唱組(6人以上)。參賽曲目演唱時間不得超過7分鐘。參賽隊員須穿戴民族服飾,服飾道具符合民族風俗習慣;參賽隊員比賽時用民族語言演唱的,需用漢語介紹演唱歌詞內容。

本次大賽設最佳表演獎、優秀節目獎兩個獎項。由活動組委會邀請省、市相關資深音樂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進行評選。獲獎選手給予證書、獎盃和獎金獎勵。

湖南山歌邀請賽唱響韶山

通訊員謝添翼 瀟湘晨報記者朱清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偉人故裡山歌飄 韶山山歌唱響紅博會
    天下韶山網訊(記者 羅華)為弘揚我省紅色旅遊文化,全面展示我省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新成果,7月25日下午3點,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湘水同源·文化同根」湖南山歌邀請賽活動在韶山拉開帷幕。參加活動嘉賓合影本次湖南山歌邀請賽重點面向湘贛及相關革命老區,邀請省級以上傳統音樂類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參加活動。
  • 我市井岡山客家山歌受邀參加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湘水同源·文化同根」湖南山歌邀請賽
    7月25日下午,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內歌聲陣陣,宛轉悠揚。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湘水同源·文化同根」湖南山歌邀請賽活動在這裡舉行。我市井岡山客家山歌和來自全國各地的12支隊伍共計76人激情賽歌,為觀眾獻上一道豐富的「非遺山歌盛宴」。
  • 隆回花瑤嗚哇山歌唱響偉人故裡
    邵陽日報訊 (記者 陳貽貴 通訊員 劉樹忠 實習生 唐潔) 7月25日下午,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內歌聲悠揚,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湘水同源·文化同根」湖南山歌邀請賽活動在這裡舉行。隆回花瑤嗚哇山歌傳承人代表應邀參加比賽,高亢嘹亮的嗚哇山歌給觀眾帶來極大的震撼,引來場下雷鳴般的掌聲。
  • 「海峽兩岸暨港澳」客家山歌邀請賽東莞舉辦
    「海峽兩岸暨港澳」客家山歌邀請賽東莞舉辦 2018-12-17 18圖為邀請賽頒獎晚會現場 李映民 攝   中新網東莞12月17日電 (李映民 李純)2018「海峽兩岸暨港澳」客家山歌(東莞·鳳崗)邀請賽16日晚在廣東東莞鳳崗鎮落下帷幕,來自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河南等地的18支客家山歌節目在決賽上同臺競技,其中有多個是原創客家山歌作品,展現客家山歌的新發展。
  • 2020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暨湘潭首屆紅博會見聞
    7月25日,2020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暨湘潭首屆紅色文化產業博覽會在韶山開幕。這兩天,記者穿行於各個展館,看到了一番火紅的景象:省內外36個紅色景區特色立體呈現,近800種文化展品令人目不暇接。展銷會直播間裡,縣市區領導「吆喝」帶貨,特色農產品、非遺文創皆可「秒殺」。山歌邀請賽舞臺,12支非遺山歌引領聽眾如入田野山川。
  • 韶山著力打造紅色文旅新品牌
    中國日報7月27日長沙訊 2020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暨湘潭首屆紅色文化產業博覽會7月25日下午在韶山毛澤東廣場開幕。本屆紅色旅遊文化節以「偉人故裡 大美湘潭 紅色韶山」為主題,將成為湘潭新的紅色文旅新品牌,活動時間集中在7月25日至26日,其中紅博會展銷區將延展至29日。
  • 文旅融合「紅潮」湧——2020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觀察
    持續幾天的節會活動,記者零距離觀察發現,雖然受疫情影響,今年的「紅節」精彩依舊,藉助「紅節」的平臺效應,湖南紅色旅遊加快了在文化、業態、技術、區域等方面的融合步伐,讓山河更美,生活更好,瀟湘更紅。文化為魂,山歌傳唱韶山「紅」 「日出韶山東方紅,韶山出了個毛澤東。
  • 亮相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井岡山客家山歌獲最佳節目獎
    亮相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 近日,記者獲悉,我市井岡山客家山歌傳承人陳平梅母女、張小華表演的聯唱節目(含《三把稻草》《打草鞋》兩首歌曲),在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湘水同源·文化同根」湖南山歌邀請賽上獲得最佳節目獎,為我省唯一。
  • 「弘揚民族文化·唱響幸福山歌」永新縣山歌大賽完美落幕
    天氣陰冷,西風吹落片片樹葉,細細的河床露出嶙峋的砂石,深冬的黃陂洲一片肅殺景象。在黃陂洲的非遺展演館裡,卻不時地傳來陣陣的歡聲笑語,原來是鄉親們聚集在一起討論著即將開始的山歌大賽。到了下午兩點整,隨著開場音樂的緩緩響起,一場富有鄉村特色的山歌比賽拉開了序幕。
  • 「山歌唱響茉莉情」橫縣三月三壯鄉文化展演活動發布會
    2019年3月16日,雲星「山歌唱響茉莉情」橫縣三月三壯鄉文化展演活動發布會在橫縣雲星錢隆御園營銷中心隆重舉行。新聞發布會人聲鼎沸,精英濟濟一堂,場面非常壯觀。數百名社會精英、主流媒體一同見證了這場文化盛宴。
  • 划起旱龍船 唱響山歌過端陽
    跟隨旱龍舟隊、山歌小船隊、蓮蕭隊、威風鑼鼓隊的步伐,一路人頭攢動。在一唱一和的山歌中,龍舟威武向前。當旱龍舟穿行至河壩老街,只見兩旁燈籠林立,紅綠相襯中束束絲線隨風搖曳,綿長的端午粽情被展現地淋漓盡致……這是今天上午在江津區李市鎮熱熱鬧鬧過端陽的場景。
  • 「湖南人遊韶山」紅色旅遊活動在韶山舉行
    紅網時刻6月1日訊(通訊員 彭齊軍 記者 何超)5月30日,為響應湖南省文化旅遊廳開展「湖南人遊湖南」活動的號召,由中國國旅湖南國旅國際旅行社主辦的「湖南人遊韶山」紅色旅遊啟動儀式暨大型文旅欄目《禮行天下》旗袍秀走進紅色韶山活動舉行,來自全省各市州的2000多名旅遊愛好者齊聚一堂,緬懷主席偉績,感受祖國美好。
  • 湖南韶山,偉人故裡
    湖南韶山,如今正從革命搖籃,邁向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從出生到走出韶山鬧革命,偉人毛澤東在這裡度過了17年。毛澤東廣場  廣場上的毛澤東銅像重3.7噸,銅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象徵著10月1日國慶,更象徵著毛澤東是新中國的締造者。銅像面朝東南方,身著中山裝,左胸前掛著「主席」證,手執文稿,目光炯炯,巍然挺立,再現了人民領袖毛澤東出席開國大典時的風採。
  • 江華:「錦田山歌」唱響新碼市
    湖南日報訊(通訊員 羅舜道)近日,江華瑤族自治縣碼市鎮為進一步豐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開展了「錦田山歌」走進碼市鎮部分村寨的展演活動。碼市鎮本地的原生態歌手,身著節日盛裝,分別走進鄔石寨、飯灘、水井寨、所城等村寨,放聲歌唱。這些來自民間的原生態歌手的表演,深得老百姓的喜愛。
  • 從化鳳二村唱響客家山歌 以歌會友促傳統文化發展
    1月1日晚,2020年首屆廣州從化文化藝術節——廣州市客家山歌邀請賽在這座環境優美的客家山村舉行,吸引了近千人參與。夜幕降臨,寧靜的鳳二村亮起了燈飾,為這座山村勾勒出金黃色的輪廓。轉動的風車、美麗的噴泉、閃爍的樹燈吸引著村民和嘉賓的目光,大家不時拿出手機拍照。舞臺和觀眾席隔河相對。
  • 客家山歌五句板,唱響鵬城不夜天.觀瀾涯來哩!
    涯今就來唱一篇邀請歌友和親朋山歌可以隨口出歌臺可以隨處登依溜哦街頭巷尾唱開言唱響鵬城不夜天感謝歌友能行前冇嫌粗茶又淡飯還有歌聲送吉言唉唉載涯今誠心來感恩涯今誠心來感恩涯也山歌送吉言喲祝福齊家行好運為人著想盡在幫歌友鄉親輪到場十點開始綠續到直到六點來老鄉都為山歌聚一堂
  • 遊湖南湘潭韶山沖
    聞名世界的湖南湘潭韶山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故鄉,也是他青少年時代生活、學習、勞動的地方。韶山沖上屋場一坐南朝北,土牆青瓦的南方山村農舍,就是毛澤東故居,1893故居屋內的生活場景陳設,屋外的池塘稻田,小路樹木都記錄著毛主席在韶山的許多動人故事。參觀故居,仿佛看到了年輕毛澤東伏案學習,田間勞動,路上奔跑的身影。
  • 毛澤東主席湖南韶山滴水洞故居
    湖南韶山滴水洞是韶山毛主席故居景區內的一個景點,這裡也被很多人稱之為西方的山洞。韶山滴水洞景區過去是沒有對外開發的,滴水洞一號樓始建於1960年,1962年竣工,1970年又增建了防震室和防空洞。房屋建築形式與北京中南海房屋的結構相近似。整個建築青磚灰瓦,流簷飛腳,古樸自然。直至1966年,毛澤東寫下那封信,外界人士才知道了滴水洞的存在。
  • 新山歌唱響新時代美好生活_圓桌快評_新蘇時評_蘇州新聞網
    10月29日,2020第二屆白洋灣山歌文化節正式開幕,在綠波盈動的虎丘溼地公園裡,唱響清新軟糯的白洋灣山歌,再現運河「三耕」「三花」文化。「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大幕將啟,白洋灣山歌以「新時代、新生活、新傳承」為主題,唱好新山歌,傳播新理念,歌頌新生活,匯聚傳統文化精髓,強化活態保護與傳承,讓基層的群眾文化自信更深厚、更持久、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