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東安新城,每天都在上演肉眼可見的「東安速度」。
除了東安新城北岸的「一場三館」和未來之城項目之外,東安新城東岸同樣也有一大批大運會配套項目每天都在拔節生長,包括東安閣、東安湖精品酒店、劇院、圖書館、文化藝術中心、華僑城錦悅中心等。
從昨日起,東進通推出了關於東安新城東岸大運會配套項目建設專題之一的大運會劇院項目。
本期我們關注的是東安新城東岸另一唐風建築——東安閣,該大運會配套項目計劃 2021 年 6 月建成投運。眾所周知,關於東安閣,它是東安湖公園十二景中的第一景,是未來成都文化新地標,是國際對外交流和展示中國、四川文化的新中心。
據說東安閣項目設計團隊最忙的時候,總設計師都當繪圖員用、推翻過20多版方案稿……最終呈現了目前的東安閣建築設計方案,讓我們一起走進東安閣背後的幾個小故事。
東安閣與大運會聖火塔、東安湖體育中心三點一線
1.關於東安閣50.8米的高度?
東安閣位於東安湖東岸,建築虛高50.8米,實高49.99米,是國內不可多見的「高」閣。
東安閣項目基座層兩層,基座以上三層,建築高度從負一層至寶頂約50.8米,取自「龍泉驛至命名到名揚世界,走過508年時光」之意。
實際上,東安閣「50.8米」的建築高度代表了龍泉驛的508年。正德八年(1513年),置龍泉鎮巡檢司(《簡陽縣誌》《四川郡縣誌》),並於此設驛站,始稱「龍泉驛」,距大運會開展的2021年,正好508年。
2.關於東安閣項目的建築風格?
據介紹,東安閣整體為唐風建築,在體量設計上嚴格遵守傳統建築體量規制,和酒店建築群中軸對稱,力求整個建築群體在體量規劃上和諧統一,提取川西古建築以及經典唐風色彩元素,突出四川傳統建築文化的濃厚底蘊,再現唐代成都的繁華勝景,盡顯以傳統文化為底色的優雅從容。
而在此前確定東安閣的建築風格上,華採堂設計團隊一開始在唐式和宋式上比較糾結,唐式恢弘莊嚴、宋式精巧典雅,各有特色。
經過項目業主華僑城、設計團隊等反覆的交流與探討,最終選擇了唐式,唐式閣樓的裝飾雖然不如宋式的細緻精美,但自有其恢弘大氣的氣勢。作為大運會的核心配套項目,東安閣採用唐式建築風格,自然是更為符合環境及情境的。
3.關於東安閣項目的建築體量?
東安閣選用了「明三暗七」的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建築,而內部實際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七個暗層。外三層賦予閣樓氣勢非凡的裝飾性,內七層保障閣樓的通透寬敞的建築體量。
這種建築體量的處理手法,與滕王閣的「明三暗七」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古建閣樓中的特色建築手法。
4.關於現代鋼結構與傳統建築方式之間的衝突?
為了保障東安閣閣樓的穩定性,以及考慮到對大運會來說,古建實木材質明顯達不到其防火及安保需求,東安閣項目採用了內基外飾的雙層結構施工方案。
即內層以鋼結構作為基底,為東安閣49.99米的高度保駕護航;外層以古樸的古銅材質作為裝飾面,將古建閣樓的風韻從每一個唐式構件中表達。而古銅的色系本身就最為接近木材質,其古樸內斂的風格,能夠使閣樓擁有古建築的古樸韻味。
- END -
排版/整理:成都東進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