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日本須賀川市,颱風「海貝思」襲擊當地致巨大破壞。
當地時間10月15日凌晨,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的數據顯示,已有58人因颱風喪生,另有十餘人下落不明。
見習記者 | 盛倩玉 圖|視覺中國
「東京的警報一天拉響了8、9次,警報等級從2一路上升到5。」
10月12日傍晚,被稱為人類「史上最強颱風」的「海貝思」在日本登陸。正在東京留學的何山本想出門拍些照片,卻因為風太大而被「困」在家中。「小區裡的廣播一直在響,從上午開始,每隔一會手機就會收到『避難提醒』。」
10月14日,西太平洋上平靜無風。颱風路徑實時發布系統中已經看不見任何關於「海貝思」的信息,並用藍色大字提示著「當前無颱風」。
何山告訴記者,不少日本人都和他一樣,「很詫異,這就完事了?」
已有58人喪生
在何山的記憶中,一天8、9次的警報拉響頻率,自己在東京留學的這些日子裡,從來沒有遇到過。
而同樣在東京留學的張小琪回憶,12號天黑得非常早。東京時間6點22分的時候,附近還發生了一次地震,更讓人擔心這次的颱風是否會過於兇猛。
12日傍晚7時,19號颱風「海貝思」登陸日本,中心最低氣壓955百帕,最大風速為每秒40米。甫一登陸,就造成了1人死亡,4人失蹤,50多人受傷,21萬戶停電的情況。
而就在當晚,「海貝思」又橫掃東日本地區,強降雨導致當地河流水位猛漲,很多河流決堤或泛濫。流經東京的多摩川在世田谷段發生泛濫,致使附近的世田谷紀念醫院被淹。
「海貝思」入侵帶來的破紀錄大雨,還在多地引發大範圍洪災,山體塌方、泥石流、地表滑落等災害。據日本國土交通部統計,19個都縣共發生134起地質災害。而在鐵路交通方面,日本最大鐵路公司JR東日本的損失慘重。
13日上午,日本防衛相河野太郎宣布,由於「海貝思」在各地造成的破壞,原定於14日在相模灣舉行的日本海上自衛隊閱艦式被迫中止。第一次參加這一活動的中國軍艦「太原艦」隨後拉起了中日文慰問橫幅
當地時間15日凌晨,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的數據顯示,已有58人因颱風喪生,另有十餘人下落不明。
10月14日,日本長野縣,居民穿過遭颱風襲擊後的地區。
應急狀態
為了應對「史上最強」的「海貝思」,留學生張小琪早早做好了準備。
陽臺、窗戶都做足了防護,而她本人則守著NHK的報導,隨時查詢颱風路徑。「無論是它登陸伊豆了,還是靠近東京了,一切都算是心裡有數。」
張小琪所住的地方在東京的隅田川附近,不僅靠近河流,海拔位置也較低。如果颱風暴雨導致河流泛濫,這一片區可能面臨危險。而她所住片區的區役所網站,則比一般居民更早進入「應急狀態」。
區役所網站提前公布了颱風來襲的各種信息和應急措施,哪裡有避難所、避難所幾點開放、哪裡可以取用砂土防洪,以及可以用什麼方式詢問,區役所網站中都做出了詳細說明。
即使沒有專門前往政府網站,只要是在日本的人,手機都會持續接收到颱風警報和避難信息。社區的商店、醫院或者其他服務機構,也一直在發布通知。
包括NHK在內的一些老牌媒體,從颱風登陸前就開始播報新聞,不論是颱風接近東京、經過東京,離開東京,以及後續颱風往北,一直在進行報導。在日博主徐靜波發現,為了照顧到外國遊客和留學生,NHK 還開通了英語救災頻道。日本政府也開通了人人都可以利用的免費公共網絡「00000JAPAN」,目的就是要讓外國人都能及時了解災情,避免受災。
「不至於讓你處於一個很懵和無知的狀態。」張小琪告訴記者,此次「海貝思」來襲,因為所有人都做好了迎接颱風的準備,所以無論是天黑也好、下雨也好,大家似乎沒有被嚇到,反倒是鎮靜的應對。
「習慣」受災
事實上,1個月前的9月8日,登陸日本的15號颱風「法茜」同樣令不少日本人印象深刻。「事先沒做什麼準備,所以晚上窗戶被風吹得啪啪響的時候,陽臺上的植物被風吹得倒成一片時,有點被嚇到了。」張小琪說。
何山則是親身經歷了日本人、外國人都因颱風天氣被迫滯留車站。「在日本,這種大小的颱風可能每年都有。」
「地震、火山、颱風、洪水……日本人已經習慣受災了。」在日本生活多年的華人小泉認為,面對災難,日本人往往表現得更冷靜一些。
何山告訴記者,因為「海貝思」登陸時間是周六,第二天大批上班族無需前去工作,所以整體影響情況還算好一些。而據了解,不久前來勢洶洶的「法茜」,登陸後就趕上周一,日本很多電車還處於「癱瘓狀態」,大批上班族就淡定前往上班,被調侃為盡顯日本人的「社畜魂」。
何山在日本生活的幾年,十分感嘆日本人的「冷靜」和「防災意識」。2017年,何山就參與了學校組織的地震模擬演練,在地震模擬器中「體驗」7-8級地震時的感受。每次地震一來,不管多晚大家都會起來關閉燃氣閥門,然後去旁邊的學校避難,現在則是十分冷靜。
張小琪表示,住在日本的人常用「防災速報」這個app,無論是地震、大雨、颱風還是其他,這個app提供的信息都非常準確。就算是平常,幾點會下雨、幾點會雨停這些信息都會有。這次颱風來襲,如何避難、避難所在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需要避難,什麼人需要避難,都說得很清楚,大家做好了準備,也就不會被嚇到。
「日本天災太多、人鬥不過大自然,災害前沒有辦法知道的災難有多大,只有事前防範、事後解決,自力更生得人往往更多。」小泉說。
第二天早上起來,地都幹了,天也很藍,地上也沒有垃圾,不雜亂,不像剛經過猛烈颱風的樣子。張小琪發現,此次「海貝思」來襲,人口大規模聚集的東京由於準備較為充分、城市管理有序,在這次颱風中反倒受傷教輕。倒是地勢較低的地方或鄉村,經歷了比較大的洪水、泥石流後,損失慘重。
10月11日,日本橫濱,颱風「海貝思」將至,人們在超市購買食品。
「吹」大的風
這兩天,何山和校友在群中討論「海貝思」,有校友覺得「海貝思」的風力或許並不算最大,似不及去年正面襲擊廣東的颱風「山竹」。但不知為何,「海貝思」在網絡上引發的「震動」卻極為強烈。
這可能與「人類史上最強颱風」、「預測死者8000人」這些標籤有關。颱風登陸前,日本網絡中就流傳「最兇颱風預測東京死者8000人」的說法。而一些媒體,還把這次颱風和1958年的狩野川颱風相提並論,那次颱風從名古屋開始,奪走了四千多人的生命。
颱風登陸前,日本很多超市出現了搶購一空的情況。主要是水、麵包、熟食、方便食品這一類東西。
颱風登陸後,日本多人因此失去生命,或是受傷、失蹤,停電大規模發生,核洩漏等謠言也開始漫天傳布。
「社交網絡上所有人都在說這次颱風很厲害,大家也不知道會厲害到什麼樣。」張小琪告訴南都周刊記者,在這種時候,社交網絡反而是比較低效的,因為謠言和各種不知道目的言論到處飛,很容易讓人恐慌。
隨後,微博上「日本超市被買空,單單不買韓國泡麵」的新聞,更讓「海貝思」的討論直接「吹」到了中國網絡上。
何山也刷到了這樣的新聞,「我是不太相信的,日本人在抵制韓貨方面,並不像韓國人抵制日貨一樣強烈。」張小琪則直言,「你說的這個,是網際網路段子吧。」
10月14日,西太平洋上早已恢復了風平浪靜,但關於「海貝思」的討論還在持續。
來源|南都周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