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極大縮短了歐洲與亞洲、大洋洲的海上距離。尤其是波斯灣的石油運到歐洲,穿過蘇伊士運河就到了地中海。但是,世人的目光只集中在蘇伊士運河上,而卻忽略了一條足以使蘇伊士運河變成「死河」的海峽,這就是曼德海峽。
人們常說波斯灣與蘇伊士運河之間的航線。實際上,如果有人卡住曼德海峽,波斯灣與蘇伊士運河的航線將被完全切斷。想從波斯灣運油去歐洲,可以,請繞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多出航程上萬公裡。當然,現在有些超大型油輪依然要繞道好望角。
有一艘油輪從歐洲出發,在蘇伊士運河交了過路費之後,南下進入像一條帶魚的紅海。紅海的北部相對較寬,但到了南端,突然變得狹窄,因為就要進入曼德海峽了。出了曼德海峽,就是著名的亞丁灣。這裡號稱印度洋的丁字路口,往西北可去波斯灣,往南可去非洲南部,往東可去南亞、東南亞、東亞,以及大洋洲。
波斯灣唯一出海口荷姆茲海峽,伊朗與阿曼各佔一端,但曼德海峽卻有三個國家把關。這三個國家分別:西亞的葉門,東非的厄利垂亞、吉布地。不過,厄利垂亞只佔曼德海峽的北端,對海峽的影響力相對較弱。曼德海峽的主要出海口,東為葉門,西為吉布地佔據。
不過,就曼德海峽的地理條件而言,葉門這邊要比吉布地這邊更好一些。曼德海峽中間有一個丕林島,將曼德海峽分割為東海峽與西海峽。靠近葉門的東海峽也稱伊斯坎德海峽,窄了點,只有3公裡,水深只有30米。但是,東海峽的海底結構並不複雜,船隻可以順利通過。
大多數經過曼德海峽的船隻,都會走東海峽,安全係數高。西海峽雖然寬,有近26公裡,水深三百多米,但海底暗礁叢生,還有不少火山島,淺灘。比如西海峽有個索瓦比群島,因為有七個島,也稱七兄弟群島。七兄弟群島海域的通航條件較差,而且經常起大風,走這條水道的船隻,遇到風險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曼德海峽有一個稱號,叫淚之門(或哭喪之門),指的其實就是西海峽。
丕林島面積並不大,只有13平方公裡。由於丕林島的地理位置過於險要,自從蘇伊士運河開通後,丕林島就是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
英國在1857年,蘇伊士運河還沒開通時,就佔領了丕林島。當時英國反對法國開通蘇伊士運河,但看到反對效果不大,不如提前布局,先拿下丕林島。等蘇伊士運河開通後,反而打通了英國本土與英國最大殖民地——印度之間的戰略通道,而且控制著丕林島的加煤站。
丕林島的加煤站是幹什麼的?十九世紀(1801--1900年)中後期,石油還沒有廣泛運用,船隻的主要燃料是煤。從歐洲到亞洲的航線,要走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亞丁灣——印度洋。丕林島正好處在中間位置,所以這裡是當時著名的加煤中心。過往船隻航行到丕林島時,船上的煤燒得差不多了,必須在這裡加煤,才能繼續航程。所以,誰控制了丕林島,誰就能控制曼德海峽,卡住競爭對手的戰略脖子。
英國佔了丕林島,掌握了曼德海峽的主動權,其他列強也不甘示弱,佔領曼德海峽周邊地區。比如義大利佔領了厄利垂亞的沿海地帶,法國在1859年佔領了吉布地,各方在曼德海峽周邊對峙,誰都不肯退讓。這非常好理解,曼德海峽是蘇伊士運河唯一的出海口,沒有曼德海峽,蘇伊士運河的價值大幅下降。就戰略意義而言,曼德海峽的重要性,絲毫不遜於荷姆茲海峽、馬六甲海峽。土耳其控制的黑海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雖然名氣大,但重要性應該比不上曼德海峽。
曼德海峽周邊的國家,都是不發達國家(不包括因石油而暴富、卻沒有工業能力的沙特),包括葉門、厄利垂亞、吉布地,都是出了名的窮國。所以,「能下金蛋」的曼德海峽,對於這些國家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比如曼德海峽西海岸的東非厄利垂亞,就和東海岸的西亞葉門,因為爭奪哈尼什群島,屢生齟齬。不過,因為曼德海峽對這些國家的重要性,雙方甚至在1995年年底打了起來。結果出人意料,實力較弱的厄利垂亞擊敗之前控制群島的葉門,獲得了對群島的控制權。
哈尼什群島位於曼德海峽以前一百多公裡,按說和曼德海峽沒有什麼關係。但無論哪個方向來的船隻,進出曼德海峽後,總要路過哈尼什群島。
有個俗語叫做:雁過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