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走深圳後,「千億巨頭」海航或陷重組危機

2020-12-14 樂居財經

多年來,有關海航集團流動性危機下的負債高位、規模激進的質疑從未停息,如何「渡劫」也成為了海航一直以來的歷史考驗,但現實是即便不斷剝離各種「泡沫」資產,海航仍無法徹底擺脫陷入自救失敗與重組危機的漩渦。

在時代的浪潮中風雨飄搖,海航這艘商業巨輪或許已經岌岌可危。

近日,一則有關海航集團(HNA Group Co.)即將解體重組的傳聞喧囂塵上。

其中,傳聞表示,原本就已債務沉重的海航集團,受到此次新冠疫情影響,航班被大面積取消,或進入全面告急階段,很大程度被海南省政府託管。此外,另有媒體爆料,海南航空已要求聘用的外籍機師無限期放無薪假,海航控股旗下的香港航空也傳出將計劃裁員近400人的消息。

對於網上傳言的不斷發酵,截至目前,海航集團還未透露有關的確切信息。

但在2月19日當天,海航控股(600221.SH) 發布了2020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會議材料,透露了關於更換公司監事的信息。即因工作調整原因,曹鳳崗擬不再擔任海航控股監事會主席、監事職務;郭海湧、王遠飛擬不再擔任公司監事職務;根據股東推薦,擬選舉李瑞、蕭飛、曹京斐為公司監事。

這番人事變動,無疑又為破產重組的傳言蒙上了層層迷霧。

而值得注意的是,1月21日,海航控股曾發表 2019 年年度業績預告表示,經過初步測算,預計公司 2019 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 45000 萬元至 67500萬元,較上年同期相比,將扭虧為盈,其中主要原因為公司主營業務經營改善及資產處置收益增加等因素所致。

Ⅰ 「步履維艱」的海航

事實上, 困於高額債務與流動性風險,「削減資產」與「經營改善」是過去一年多海航集團整體發展的關鍵走向,但這些也使得臨危受命被迫重新出山的陳峰倍感壓力。

2018年7月3日,一條消息曾經驚動了國內航空界。海航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長王健,在法國公務考察時意外跌落重傷,導致不幸離世,享年57歲。隨之海航集團官方證實並發布訃告哀悼。

一時間,社會各界惋惜不已。半個月後,同為聯合創始人的陳峰被選舉擔任海航集團董事局董事長,此前距離陳峰淡出海航日常管理,還未滿3年。

對於意外而匆忙接手上任,陳峰幾乎沒有任何準備,到後續接受媒體採訪,陳峰都曾直言,「痛苦不堪,一開始適應不了。」

但在外界看來,海航的突發變動,並非陳峰首次經歷如此瀕危的局面。

早前在2000年,海航就曾陷入被兼併的生死危機,直到後續艱難挺過,海航才躋身「國內第四大航空公司」的資質;而2003年,一場與此次疫情相似,以「白色恐怖」著稱的非典侵襲國內,海航業績虧損近15億元,緩解一年勉強扭虧為盈;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海航集團又再度被高額債務卷席。

所幸得是,這些風浪陳峰都曾與王健並肩攻破。如今,王健已意外離世,卻留下海航千億債務集中到期,流動性困難利劍高懸,P2P平臺兌付泰山壓頂等等前所未有的險境。日漸充滿懸念的生死泥潭與陰影,似乎在一步步將本就陷入債務危機中的海航,推向更未知的深淵。

而此前,匆忙重登這艘岌岌可危的商業巨輪近一年的陳峰,在海航2019年新年獻詞中直言:「回望過去這一年的林林總總,千難萬險,百般滋味,我時常倍感壓力,愧疚之心難以言表。」

Ⅰ 「一代民航」起家史

90年代初,陳峰與王健聯手創建了海航集團,是最早趕上海南島發展紅利的企業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海南建省興辦特區初期,第二輪國內改革開放進入高潮,位於祖國偏隅一方的海南島,由於路遠迢迢加上交通閉塞 ,發展航空公司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隨之,海南省政府看中了有中國民航局和國家空中交通管制局工作經歷的陳峰,並資助他了一筆不菲的資金。接受了投資的陳峰,拉攏了包括王健在內的幾個同事「南下海島」,又繼續籌集了近400萬美元,一家名為海南省航空公司的企業得以正式成立。

初期機場建設資金的不斷投入,都需要海南省政府進行財政補貼,海航集團也一直被外界視為是地方國企,直到1992年,海航主動提出股改申請並獲得政府批准,成功募集2.5億元資金。一年後的1993年5月,海航實現從海口至北京的首航航行,一個屬於民航的時代也悄然來襲。

近30年過去,海航依舊保持著中國非國有資本控制的航空企業,被外界稱之為中國「民航破壟」第一代。同時,幾十年發展下來,海航集團不斷通過產業多元化和融資擴張,從單一的地方航空運輸企業發展成為跨國企業集團。

截至目前,海航集團主營業務為航空運輸,集團旗下參控股航空公司14家,參與管理及合作機場16家,機隊規模近900架,開通國內外航線約2000條,通航城市200餘個,年旅客運輸量逾1.2億人次。

Ⅰ 「槓槓遊戲」的破滅

不負眾望地走過初創期,海航在日漸羽翼豐滿的同時,卻不慎陷入激進的「漩渦」中,至今隱患重重。

在03年非典過後,海航從國外航空的發展模式中得到啟發,決定嘗試多元化發展的商業模式,於是海航的業務開始除了主營的航空外,延展出旅遊、商業、物流、房地產、零售、金融等眾多產業領域。

從此,伴隨海航的便是一場持續漫長且幾近失控的併購擴張,為日後的資金鍊安危埋下了伏筆。

根據資料,2004~2008年期間,海航併購而來的子公司總數多達700餘家。除了國內的併購之外,海航還曾在三年內斥資近600億美元在海內外大肆「掃貨」,其中不乏包括100億美元收購CIT旗下飛機租賃業務、65億美元收購全球大酒店集團希爾頓近25%股權,以及60億美元拿下全球最大的IT產品分銷商之一的美國英邁等「全球槓桿收購大作」。

直到持續的併購交易還未使海航成功實現預期價值,這場多年高風險中前行的「槓桿激進史」,就已暴露出致命危機。

2017年底,海航集團有息負債高達6652億元,其中2015-2017年就新增了3668億元。而到了2018年,海航集團總負債仍比上年增長3%,負債總額達7552.68億元。資產負債率從59.78%升至70.55%,增幅18%。

過去急於求成所帶來的高負債弊病,如同一個越滾越大的雪球,被壓得透不過氣的海航,不得不尋求「瘦身」保命。

Ⅰ 瘦身」應對危機

「去地產、去槓桿、聚焦航空主業」,是陳峰給海航出的「去槓桿」應對之法。

進入2018年,陳峰對海航進行一系列調整,除了重組集團董事會,還要求一切從簡,全面穩固與聚焦航空主業。對於縮減業務板塊,僅留海航航旅、海航物流、海航資本和海航科技四個,並持續加大拋售資產力度,將海內外有關地產資產,如酒店、寫字樓、土地地塊幾乎都接連出售,合計金額超過300億元。

但其實如此慌忙摒棄的房地產業務,距離海航曾經放出的壯志豪言,並未過去多久。

2008年,海航集團成立海航地產,最初僅是作為海航代建職工福利房的內部企業,隨著海航在海南島以及全國各地儲備土地的不斷增多,海航地產逐漸演變為海航旗下專注房地產開發業務的平臺。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海航地產上市母公司海航基礎(600515.SH)的年報數據中,海航地產當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為68.45億元,籤約銷售額為87.82億元。按照克而瑞發布的2017銷售TOP200榜單,位列全國房企前150位。

一直到2017年年末,海航地產的經營範圍已遍及海南、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40餘個省市,擁有房地產項目逾百個。業態涵蓋寫字樓、商鋪、公寓、倉儲、酒店、景區等,可運營面積約220萬平方米;在建項目40餘個,總建築面積近450萬平方米,總資產規模及銀行授信超千億元。

也正是在這一年,海航地產對外提出五年之內要進入全國房企TOP30,業績規模進入千億陣營的「目標」。可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僅一年後,海航地產就匆匆更名為海航臨空,宣布僅專注於臨空產業的開發建設,不再開發過多的房地產項目。

緊接著,海航集團快馬加鞭處理「過剩」地產資產。其中,深圳是海航除了海南島之外,擁有最多土地儲備的區域,最終也淪落到這場「處理計劃」之中。

Ⅰ 海航敗走深圳

2009年,海航地產通過收購寶源控股20%股權,將深圳龍崗區南聯港臺城市更新項目收入囊中。資料顯示,南聯港臺舊改項目又稱深圳海航城項目,總建設用地面積約14.3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面積約62.3萬平方米,預計打造為含住宅、商業、寫字樓、酒店等的大型城市綜合體。

能夠進入土地僧多肉少的深圳,海航在兩年後宣布啟動了深圳海航城項目的建設,而與此同時,當年海航地產在深圳龍崗區的其他項目也被一一揭露:包括金稻田項目、新天地項目和坂田村項目,以及龍崗城的吉祥廣場項目。

這四個項目與深圳海航城項目均為海航收購而來,原先的開發商除了寶源控股,還有新鴻基發展(中國)、以及深圳新亞洲實業。梳理資料統計,五個項目合計佔地約20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則多達687萬平方米,將海航推向當年房企深圳土儲排行前位,甚至一度超越華潤、佳兆業。

不過,對這些收購而來的城市更新項目,海航最開始採取的開發方式也只是尋找合作方,並沒有打算自身真正開發。2010年3月,海航與佳兆業籤訂聯盟框架,擬共同拓展內地地產市場;同年10月,海航又被傳出與深圳光耀地產籤署合作協議,對此外界猜測均與深圳龍崗項目有關,但最終也都無果而終。

繼而在部分項目進入停滯後,2014年3月,海航將包括新天地項目、坂田村項目、龍崗中心城吉祥廣場的三個深圳項目轉手賣出;隨後,金稻田項目也在數次變數與糾紛中,被海航徹底退出。

故事的結尾是海航徹底敗走深圳。2018年10月20日,僅剩的深圳海航城項目被海航基礎以一紙公告宣布轉手。據當時公告顯示:海航與深圳天璣財富籤訂《股權轉讓協議》,出售深圳寶源100% 股權。其中,主要資產為深圳海航城,轉讓價款約13.85億元,預計本次交易完成後將增加淨利潤3.48億元。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海航接手深圳城市更新項目並不討好,最多也只是借房地產項目獲得更大的融資空間,對於相關項目開發的繁雜規程與實際操作,海航幾乎無法真的擅長。

值得注意的是,海航對外透露已出售了近3000億資產,並正面直視流動性危機,只不過尋求「破債」之道並不容易,也很可能如傳聞所稱陷入重組危機。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海航控股貨幣資金餘額389.60億元,而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高達664.41億元。此外,2020年2月17日,海航控股發布2020年1月主要運營數據。其中,1月內海航控股及所屬子公司客運運力投入同比下降21.24%,旅客周轉量同比下降29.92%,載客人數為461.25萬人,同比下降34.97%。

文 | 塗夢瑩

【關注百家號樂居財經,洞悉房產市場風雲變化。】

文章來源:新浪樂居

相關焦點

  • 方正被破產重整,海航被接管重組,千億級體量的大公司也生病了
    2月29日,海航官網宣布「海南省海航集團聯合工作組」成立,將全面協助、全力推進集團風險化解工作,即傳說中的「海南政府接管海航」。疫情之下,中小微企業水深火熱,當人們感悟還是國企、大型上市公司的飯菜更香的時候,突然兩個千億級體量的大公司也撐不住了。但是,方正和海航的問題其實跟疫情沒有太大的關係。大企業的問題,我們應該看得更深刻。
  • 美國製造業巨頭敗走深圳,年入20億卻付不起房租,上千員工被遣散
    如今,又有一家美企巨頭敗走中國,上千名中國員工被遣散,這家美企就是史丹利百得。2020年10月25日,史丹利深圳分工廠發布解散公告,1000多名員工一天之內全都籤署協議。深入中國市場發展20多年的美國製造業巨頭史丹利百得,為何會落得如今這個地步呢?
  • 海航旗下西部航空8月客座率恢復超九成 全年或仍陷虧損
    財聯社(北京,記者 李丹昱)訊,海航集團運營的西部航空9月16日對外公開的運營數據顯示,一季度疫情期間,其客座率曾降到35.8%的歷史最低點;今年6月,整體運營水平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的85%。值得一提的是,海航控股亦在同日發布8月運營數據,其國內客座率77.75%,同比下降11.65%;國際客座率50.59%,同比下降30.50%。「西部航空作為低成本航空,主要航線是重慶、雲南及周邊,比海南航空先一步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也是正常表現。」航空業專家林志傑向財聯社記者表示。
  • 重組傳言飄出後:海航系全線高開,海航回應「沒有接到相關消息」
    2月20日,海航系全線高開。其中,海航控股(600221)、海航創新(600555)和海航投資(000616)漲停,海航基礎(600515)和海航科技(600751)等個股也紛紛走高。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2月19日晚,有民航業自媒體和微博大V曝出消息,稱相關機構正在討論關於海航重組的事宜。其中,海航的主體將會分給國航,剩下的由南航和東航分。海航旗下的金鵬航空將會交由江蘇方面。↑傳言截圖 圖據網絡2月19日晚,紅星新聞記者就此向海南航空相關負責人求證,對方表示「還沒有聽說」。
  • 江西光伏巨頭陷危機:公司全面停產 還拖欠員工工資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江西明星光伏企業賽維破產之後,又一光伏巨頭陷入困境。6月22日至24日,江西旭陽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旭陽雷迪)出現員工集體討薪事件,員工們反映,公司已經拖欠了員工的4個月工資沒有發,並且自2013年起的5年多時間,都沒有給員工交社保金。
  • 海航系6家公司相繼停牌 海航錢袋子到底有多癟
    1月11日,海航控股(600221)公告,公司擬籌劃重大事項,於1月10日停牌;海航控股稱,公司擬籌劃重大事項,不確定該事項是否構成重大資產重組,海航控股股票停牌。  1月12日早間,天海投資(600751)發布臨時停牌公告,稱因存在重要事項待核查,臨時停牌一天。
  • 凱撒旅遊重組失敗 更遭海航連續減持
    業內人士向藍鯨產經記者分析認為,凱撒旅遊近年來頻頻傳出將被海航集團出售的消息,與其業績下滑關係密切,尤其是在公司重組失敗後,「海航系」弊病顯現,凱撒旅遊的未來股權走向也顯得撲朔迷離。Ltd、Zuji Limited、福建九天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同盛假期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易生金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生金服」)和海南海航飲品股份有限公司11個標的。彼時,有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凱撒旅遊重組標的多為海慈基金實際控制,而重組有整合海航內部旅遊資源為集團輸血的可能性。但在停牌半年後,凱撒旅遊相繼調整了重組方案。
  • 海航控股漲停,十月重組傳言靠譜嗎
    如果從基本面上看,海航最近並沒有什麼業績上的大變化,相比於其他航空股,海航控股最大的特點是:不到2元的低價股。此外,最近有關「海航重組方案十月落定」的傳言,在一定程度上為股票的炒作助推了一把。那麼,所謂的「重組十月落定」到底靠譜麼?
  • 深度揭秘復星、海航、清華控股是怎樣成為產融大系
    從「連一個飛機翅膀都買不起」的1000萬元起家的航空公司,發展成為[贊同刪除]世界500強排名第464位的國際化金融控股集團,海航只用了22年。但這22年,海航也並非一番風順,至少經歷了三次危機。   危機危機,危中有機。這三次危機也是海航從一家航空公司,快速成長為集航空、旅遊、實業、資本、物流、科技文化於一身的國際金融控股集團的重要誘因。
  • 海航系香港航空股東內鬥升級 陷雙主席羅生門
    出品 | 網易航空歡迎下載網易新聞客戶端訂閱查看綜合多家港媒的報導,深陷財務危機的香港航空近日再被曝陷股東內鬥值得注意的是,由於Frontier Investment Partner是一家註冊在英屬維京群島的公司,外界並不清楚其具體情況,此前該公司一直被懷疑與海航有關聯。2017年7月,海航在將34%股權轉給Frontier後失去港航最大股東位置,但從本次替換董事局行動來看,Frontier顯然不與海航站在「同一戰線」。
  • 起底海航「跌落」的資本迷局:負債7千億,老闆國外「摔倒」身亡
    此時,國內民航業已進入群雄逐鹿的階段,隨著民航重組的熱潮,國航並了西南航,東航吞了雲南航和西北航,南航則兼併了北方航和新疆航。不差錢的海航也趕緊開始加入重組序列,不聲不響地併購長安航空、新華航空和山西航空,成立了西部航空。
  • 重組背景下的海航集團
    據稱,在中國民航的重組方案中,一度出現過「第四大運輸集團」,它就是海南航空集團。因為,海航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而一躍成為中國民航的一匹「黑馬」。海航人說,要說重組,我們早就加快了重組步伐。  重組,海航先行一步  2000年,海航集團就重組了海口美蘭機場有限責任公司、長安航空公司。
  • 又一巨頭倒下,曾市值近萬億,一年收入6千億,今卻負債7000億
    事實上,這一次的危機也只是加速了這一個集團的困境,因為這一個民營企業早在兩年前就已經陷入困境,只不過沒有表現出來。在15年的時候,海航集團就準備開始一個擴張計劃,在兩年內它們使用了五千億來實行併購計劃。
  • 海航旗下西部航空重組:引入重慶國資 讓出控股權
    下簡稱渝富集團)在重慶籤署《關於西部航空戰略重組協議書》,對西部航空進行股權重組。據海航集團方面介紹,這是繼雙方於今年籤訂《海航航空集團、渝富集團重組西部航空有限責任公司框架性協議》後,推動西部航空重組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本次重組完成後,渝富集團或其指定企業合計持股比例不低於70%,成為西部航空第一大股東,生產經營由海航專業航空運營團隊負責。
  • 西部航空引入重慶國資 海航系重組再添一員
    新京報訊(記者 張澤炎)繼首都航空、烏魯木齊航空和北部灣航空後,海航旗下的又一家航空公司獲得國資支持。12月2日晚間,新京報記者獲悉,海航集團於12月2日下午與重慶渝富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渝富集團「)籤署《關於西部航空戰略重組協議書》,根據協議,對海航旗下西部航空進行股權重組。
  • 海航要被拆分?專家:不排除存在重組的可能
    據了解,海航集團董事長陳峰在2019年底通過內部信稱,海航集團仍面臨資金短缺,並且迫使其在2019年遲發、緩發了部分員工的薪酬。不過陳峰在內部信當中誓言2020年將徹底解決海航集團所面臨的流動性問題,其稱「2020年是海航化解流動性風險的決勝之年」。針對海航是否會被拆分重組,目前,海航集團並未有正面回應。
  • 海航旗下西部航空8月客座率恢復超九成 全年或仍陷虧損
    財聯社(北京,記者 李丹昱)訊,海航集團運營的西部航空9月16日對外公開的運營數據顯示,一季度疫情期間,其客座率曾降到35.8%的歷史最低點;今年6月,整體運營水平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的85%。值得一提的是,海航控股亦在同日發布8月運營數據,其國內客座率77.75%,同比下降11.65%;國際客座率50.59%,同比下降30.50%。「西部航空作為低成本航空,主要航線是重慶、雲南及周邊,比海南航空先一步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也是正常表現。」航空業專家林志傑向財聯社記者表示。
  • 籤署重組協議 重慶國資將控股海航旗下西部航空
    12月2日,海航集團與渝富集團在重慶籤署《關於西部航空戰略重組協議書》,對西部航空進行股權重組。政府增資+海航管理成立於2007年的西部航空是海航旗下的低成本航空公司,目前擁有A320飛機31架、A319飛機4架,員工2600餘人,總資產125億元。
  • 海航沒有變天,海航還是那個海航,但2020年面臨生死抉擇
    疫情在海航最為艱難的時刻到來,也肯定會放大海航的危機,但對於海航而言,也許這正是危中轉機的時刻,不會因為存在的困難徹底放棄海航,可能正好是徹底處理海航問題的好時機。千億負債重壓海航,2020年面臨生死抉擇陳峰(左)赴海航美蘭基地慰問員工並調研經營生產恢復情況「如此高調,難掩海航背後危機!」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高級研究員江儒山如此點評道。
  • 268億天價重組潦草收場,海航系與供銷大集不得不說的那些事
    記者 | 陳慧東編輯 | 曾福斌1在268億元天價重組進行了四年後,海航系撤退,西北零售巨頭供銷大集(000564.SZ)易主。或許是早有打算,2018年海航系開始對供銷大集進行了新一輪頻繁的資產騰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