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有關海航集團流動性危機下的負債高位、規模激進的質疑從未停息,如何「渡劫」也成為了海航一直以來的歷史考驗,但現實是即便不斷剝離各種「泡沫」資產,海航仍無法徹底擺脫陷入自救失敗與重組危機的漩渦。
在時代的浪潮中風雨飄搖,海航這艘商業巨輪或許已經岌岌可危。
近日,一則有關海航集團(HNA Group Co.)即將解體重組的傳聞喧囂塵上。
其中,傳聞表示,原本就已債務沉重的海航集團,受到此次新冠疫情影響,航班被大面積取消,或進入全面告急階段,很大程度被海南省政府託管。此外,另有媒體爆料,海南航空已要求聘用的外籍機師無限期放無薪假,海航控股旗下的香港航空也傳出將計劃裁員近400人的消息。
對於網上傳言的不斷發酵,截至目前,海航集團還未透露有關的確切信息。
但在2月19日當天,海航控股(600221.SH) 發布了2020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會議材料,透露了關於更換公司監事的信息。即因工作調整原因,曹鳳崗擬不再擔任海航控股監事會主席、監事職務;郭海湧、王遠飛擬不再擔任公司監事職務;根據股東推薦,擬選舉李瑞、蕭飛、曹京斐為公司監事。
這番人事變動,無疑又為破產重組的傳言蒙上了層層迷霧。
而值得注意的是,1月21日,海航控股曾發表 2019 年年度業績預告表示,經過初步測算,預計公司 2019 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 45000 萬元至 67500萬元,較上年同期相比,將扭虧為盈,其中主要原因為公司主營業務經營改善及資產處置收益增加等因素所致。
Ⅰ 「步履維艱」的海航
事實上, 困於高額債務與流動性風險,「削減資產」與「經營改善」是過去一年多海航集團整體發展的關鍵走向,但這些也使得臨危受命被迫重新出山的陳峰倍感壓力。
2018年7月3日,一條消息曾經驚動了國內航空界。海航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長王健,在法國公務考察時意外跌落重傷,導致不幸離世,享年57歲。隨之海航集團官方證實並發布訃告哀悼。
一時間,社會各界惋惜不已。半個月後,同為聯合創始人的陳峰被選舉擔任海航集團董事局董事長,此前距離陳峰淡出海航日常管理,還未滿3年。
對於意外而匆忙接手上任,陳峰幾乎沒有任何準備,到後續接受媒體採訪,陳峰都曾直言,「痛苦不堪,一開始適應不了。」
但在外界看來,海航的突發變動,並非陳峰首次經歷如此瀕危的局面。
早前在2000年,海航就曾陷入被兼併的生死危機,直到後續艱難挺過,海航才躋身「國內第四大航空公司」的資質;而2003年,一場與此次疫情相似,以「白色恐怖」著稱的非典侵襲國內,海航業績虧損近15億元,緩解一年勉強扭虧為盈;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海航集團又再度被高額債務卷席。
所幸得是,這些風浪陳峰都曾與王健並肩攻破。如今,王健已意外離世,卻留下海航千億債務集中到期,流動性困難利劍高懸,P2P平臺兌付泰山壓頂等等前所未有的險境。日漸充滿懸念的生死泥潭與陰影,似乎在一步步將本就陷入債務危機中的海航,推向更未知的深淵。
而此前,匆忙重登這艘岌岌可危的商業巨輪近一年的陳峰,在海航2019年新年獻詞中直言:「回望過去這一年的林林總總,千難萬險,百般滋味,我時常倍感壓力,愧疚之心難以言表。」
Ⅰ 「一代民航」起家史
90年代初,陳峰與王健聯手創建了海航集團,是最早趕上海南島發展紅利的企業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海南建省興辦特區初期,第二輪國內改革開放進入高潮,位於祖國偏隅一方的海南島,由於路遠迢迢加上交通閉塞 ,發展航空公司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隨之,海南省政府看中了有中國民航局和國家空中交通管制局工作經歷的陳峰,並資助他了一筆不菲的資金。接受了投資的陳峰,拉攏了包括王健在內的幾個同事「南下海島」,又繼續籌集了近400萬美元,一家名為海南省航空公司的企業得以正式成立。
初期機場建設資金的不斷投入,都需要海南省政府進行財政補貼,海航集團也一直被外界視為是地方國企,直到1992年,海航主動提出股改申請並獲得政府批准,成功募集2.5億元資金。一年後的1993年5月,海航實現從海口至北京的首航航行,一個屬於民航的時代也悄然來襲。
近30年過去,海航依舊保持著中國非國有資本控制的航空企業,被外界稱之為中國「民航破壟」第一代。同時,幾十年發展下來,海航集團不斷通過產業多元化和融資擴張,從單一的地方航空運輸企業發展成為跨國企業集團。
截至目前,海航集團主營業務為航空運輸,集團旗下參控股航空公司14家,參與管理及合作機場16家,機隊規模近900架,開通國內外航線約2000條,通航城市200餘個,年旅客運輸量逾1.2億人次。
Ⅰ 「槓槓遊戲」的破滅
不負眾望地走過初創期,海航在日漸羽翼豐滿的同時,卻不慎陷入激進的「漩渦」中,至今隱患重重。
在03年非典過後,海航從國外航空的發展模式中得到啟發,決定嘗試多元化發展的商業模式,於是海航的業務開始除了主營的航空外,延展出旅遊、商業、物流、房地產、零售、金融等眾多產業領域。
從此,伴隨海航的便是一場持續漫長且幾近失控的併購擴張,為日後的資金鍊安危埋下了伏筆。
根據資料,2004~2008年期間,海航併購而來的子公司總數多達700餘家。除了國內的併購之外,海航還曾在三年內斥資近600億美元在海內外大肆「掃貨」,其中不乏包括100億美元收購CIT旗下飛機租賃業務、65億美元收購全球大酒店集團希爾頓近25%股權,以及60億美元拿下全球最大的IT產品分銷商之一的美國英邁等「全球槓桿收購大作」。
直到持續的併購交易還未使海航成功實現預期價值,這場多年高風險中前行的「槓桿激進史」,就已暴露出致命危機。
2017年底,海航集團有息負債高達6652億元,其中2015-2017年就新增了3668億元。而到了2018年,海航集團總負債仍比上年增長3%,負債總額達7552.68億元。資產負債率從59.78%升至70.55%,增幅18%。
過去急於求成所帶來的高負債弊病,如同一個越滾越大的雪球,被壓得透不過氣的海航,不得不尋求「瘦身」保命。
Ⅰ 瘦身」應對危機
「去地產、去槓桿、聚焦航空主業」,是陳峰給海航出的「去槓桿」應對之法。
進入2018年,陳峰對海航進行一系列調整,除了重組集團董事會,還要求一切從簡,全面穩固與聚焦航空主業。對於縮減業務板塊,僅留海航航旅、海航物流、海航資本和海航科技四個,並持續加大拋售資產力度,將海內外有關地產資產,如酒店、寫字樓、土地地塊幾乎都接連出售,合計金額超過300億元。
但其實如此慌忙摒棄的房地產業務,距離海航曾經放出的壯志豪言,並未過去多久。
2008年,海航集團成立海航地產,最初僅是作為海航代建職工福利房的內部企業,隨著海航在海南島以及全國各地儲備土地的不斷增多,海航地產逐漸演變為海航旗下專注房地產開發業務的平臺。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海航地產上市母公司海航基礎(600515.SH)的年報數據中,海航地產當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為68.45億元,籤約銷售額為87.82億元。按照克而瑞發布的2017銷售TOP200榜單,位列全國房企前150位。
一直到2017年年末,海航地產的經營範圍已遍及海南、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40餘個省市,擁有房地產項目逾百個。業態涵蓋寫字樓、商鋪、公寓、倉儲、酒店、景區等,可運營面積約220萬平方米;在建項目40餘個,總建築面積近450萬平方米,總資產規模及銀行授信超千億元。
也正是在這一年,海航地產對外提出五年之內要進入全國房企TOP30,業績規模進入千億陣營的「目標」。可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僅一年後,海航地產就匆匆更名為海航臨空,宣布僅專注於臨空產業的開發建設,不再開發過多的房地產項目。
緊接著,海航集團快馬加鞭處理「過剩」地產資產。其中,深圳是海航除了海南島之外,擁有最多土地儲備的區域,最終也淪落到這場「處理計劃」之中。
Ⅰ 海航敗走深圳
2009年,海航地產通過收購寶源控股20%股權,將深圳龍崗區南聯港臺城市更新項目收入囊中。資料顯示,南聯港臺舊改項目又稱深圳海航城項目,總建設用地面積約14.3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面積約62.3萬平方米,預計打造為含住宅、商業、寫字樓、酒店等的大型城市綜合體。
能夠進入土地僧多肉少的深圳,海航在兩年後宣布啟動了深圳海航城項目的建設,而與此同時,當年海航地產在深圳龍崗區的其他項目也被一一揭露:包括金稻田項目、新天地項目和坂田村項目,以及龍崗城的吉祥廣場項目。
這四個項目與深圳海航城項目均為海航收購而來,原先的開發商除了寶源控股,還有新鴻基發展(中國)、以及深圳新亞洲實業。梳理資料統計,五個項目合計佔地約20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則多達687萬平方米,將海航推向當年房企深圳土儲排行前位,甚至一度超越華潤、佳兆業。
不過,對這些收購而來的城市更新項目,海航最開始採取的開發方式也只是尋找合作方,並沒有打算自身真正開發。2010年3月,海航與佳兆業籤訂聯盟框架,擬共同拓展內地地產市場;同年10月,海航又被傳出與深圳光耀地產籤署合作協議,對此外界猜測均與深圳龍崗項目有關,但最終也都無果而終。
繼而在部分項目進入停滯後,2014年3月,海航將包括新天地項目、坂田村項目、龍崗中心城吉祥廣場的三個深圳項目轉手賣出;隨後,金稻田項目也在數次變數與糾紛中,被海航徹底退出。
故事的結尾是海航徹底敗走深圳。2018年10月20日,僅剩的深圳海航城項目被海航基礎以一紙公告宣布轉手。據當時公告顯示:海航與深圳天璣財富籤訂《股權轉讓協議》,出售深圳寶源100% 股權。其中,主要資產為深圳海航城,轉讓價款約13.85億元,預計本次交易完成後將增加淨利潤3.48億元。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海航接手深圳城市更新項目並不討好,最多也只是借房地產項目獲得更大的融資空間,對於相關項目開發的繁雜規程與實際操作,海航幾乎無法真的擅長。
值得注意的是,海航對外透露已出售了近3000億資產,並正面直視流動性危機,只不過尋求「破債」之道並不容易,也很可能如傳聞所稱陷入重組危機。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海航控股貨幣資金餘額389.60億元,而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高達664.41億元。此外,2020年2月17日,海航控股發布2020年1月主要運營數據。其中,1月內海航控股及所屬子公司客運運力投入同比下降21.24%,旅客周轉量同比下降29.92%,載客人數為461.25萬人,同比下降34.97%。
文 | 塗夢瑩
【關注百家號樂居財經,洞悉房產市場風雲變化。】
文章來源:新浪樂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