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是五嶽之中的東嶽,又名為岱山、岱宗、岱嶽、泰嶽,有「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 泰山其主峰為玉皇頂。 玉皇頂,舊稱天平頂,又名天柱峰,因峰頂有玉皇殿而得名,是主祀玉皇上帝的。
泰山被古人看作是「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故而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說。 泰山是歷代帝王祭祀或封禪之地,從秦始皇開始到清朝,先後有十三代帝王先後親自登泰山封禪,或者祭祀。 另外,還有24代帝王派遣官員祭祀72次。
泰山,是群山治之尊,貫穿山東中部,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的意思是高大、通暢、安寧。 所謂「大而穩,穩而安」,於是就有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之說。
泰山的實力海拔並不高,在五嶽之中就次於華山、恆山。但以歷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地位而言,是其他大山所不能比的。 古人形容泰山是:「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比恆,為五嶽之長」,
據《史記集解》記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之稱。
東方是生命之源,是希望、吉祥的象徵。我國古代先民則把東嶽泰山看作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 所以地處東方的泰山變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地、神靈之宅。 同時受天命而的帝王天子則把泰山看作是國家統一、權利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權授命之恩,於是就到泰山封禪祭祀。
相傳遠古時期的黃帝曾登過泰山,瞬帝曾巡狩過泰山。商王相土曾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 後世的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康熙帝、乾隆帝等都先後到泰山封禪祭祀、刻石紀功。
歷代帝王借泰山的神威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如此就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尊崇到了其他大山不可相比的地步,也可以說是古代政權的象徵。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 泰山的宗教發祥也久遠,佛教是於四世紀中期傳入泰山的。 而泰山道教則早在戰國時期就有方士隱居此山之中。同時泰山還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說的發祥地。
泰山神為東嶽大地帝,又稱泰山君、五嶽君,排於玉清元宮之第二位,冠五嶽之首。 相傳是盤古王第五代孫,掌握魂魄,主世人生死、貴賤、官職,是萬物之始成地。
碧霞元君,是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在道教中,認為碧霞元君是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的女神,也是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唐朝詩聖杜甫《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