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的歷史悠久,在青島有很多名勝古蹟,其中,天后宮就是青島一個重要的城市文化資源。天后宮作為青島媽祖文化的主要載體,承載著青島的民俗文化精神,開發天后宮的旅遊資源,能夠充分體現媽祖文化的深刻內涵,有助於提升青島城市文化的含金量,擴大青島的影響力。今天,小編就以個人的視角來分析一下青島天后宮與媽祖文化旅遊開發的思考。
史料記載,在明朝的萬曆年間,朝廷就已經開闢了女姑口、金家口和青島口這三個通商口岸,青島當時就已經是南北物資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太清宮志》記載,公元1467年,青島本地的「胡善士」捐地並修建了青島天后宮。1644年,天后宮的住持宿義明向社會各界募捐,用善款對天后宮進行了翻修和擴建。至此,青島天后宮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其媽祖文化的傳承逐漸與福建眉州的媽祖廟齊名。
1726年,雍正皇帝御筆親書了兩塊「神昭海表」的匾額,分別賜予眉州的媽祖廟和青島的天后宮。到了清朝的雍正年間,青島的地方官制定了「春秋致祭」的典制,天后宮逐漸發展成為青島民眾舉行重大集會和活動的場所。
到了近代,青島的天后宮更是歷盡了滄桑。1897年青島成為了德國人的租界之後,德國人想按照德國的城市風格對青島進行重新規劃,由於租界內是不允許中國人隨意進出的,而天后宮又恰好位於租界區內,德國總督就想將天后宮拆除。但是,德國總督的設想遭到了青島居民的強烈反對,迫於壓力,德國人又想出一個「將天后宮整體移走」的設想,德國人想把天后宮移到中國人居住的鮑島區,但是這一計劃還沒有實施,日本人就佔領了青島。
1936年和1937年,青島民眾集資對天后宮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並在原來戲樓的舊址上重建了一座戲樓,天后宮的面積增加了至1100多平方米,殿宇增加至16棟。
上世紀60年代,天后宮遭遇了嚴重的人為破壞,大殿戲樓和配殿都被拆得面目全非。1982年,青島市將天后宮列為「市級保護單位」。1997年,青島天后宮進行大規模的修繕之後,將其作為青島民俗學會的所在地並對外開放。1998年,天后宮又進行了一次修繕和擴建,並從福建湄州的媽祖廟複製過來一塊雍正御賜的匾額。1999年,天后宮的廟會得以恢復,天后宮,在歷經歲月的洗禮之後,成為了青島著名的民俗文化景觀,它集媽祖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為一身,是青島珍貴的文化遺產。
以上是青島天后宮的簡要歷史,作為青島媽祖文化的一部分,開發和完善天后宮的旅遊資源,對提高青島的城市文化含金量非常重要。小編認為,應該重點做好以下二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應該擴建媽祖文化博物館,並進一步豐富博物館內的實物展品。例如,收集和展示能體現出媽祖文化的文物,和有青島地方特色的民俗工藝品等。同時,還應該進一步規範天后宮的經營管理工作,提高天后宮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維護好天后宮及青島的城市形象。通過媽祖文化博物館,宣傳青島的媽祖文化,促進青島以媽祖文化為載體的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
其次,應該深入挖掘開發青島天后宮媽祖文化資源。青島天后宮是北方媽祖文化發展的見證和縮影,是青島媽祖文化的主體資源。青島應理清天后宮歷史發展的脈絡,深入研究青島的媽祖文化,豐富青島媽祖文化的內涵。同時,還可以通過舉辦媽祖文化節和媽祖祭祀大典活動的方式,加強與各地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將媽祖文化辦成全國性甚至世界性的節日,進一步提高人們對青島媽祖文化和青島民俗文化的認識。
總而言之,天后宮作為青島市最悠久的歷史建築之一,凝聚了媽祖文化的精華和青島的人文精神,擴大天后宮影響力是增加青島城市文化底蘊,完善青島城市形象的重要舉措。
關於「青島天后宮與媽祖文化旅遊開發的思考」這個話題,您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評論。歡迎關注【方圓視界看歷史】,每天為您提供新鮮的歷史資訊,讓您足不出戶就能知曉天下事!
(本文章由【方圓視界看歷史】整理編輯,此文章為原創文章,抄襲必究。文章中的插圖全部來自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作者會在第一時間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