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境內有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它們的名字本就蘊含了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些名字都是怎麼來的吧。
一、中國七大江河名稱的由來
1.長江
長江古名江,又稱大江,六朝以後,通稱「長江」。到了近代,人們又習慣把整條長江稱為揚子江。可以說,長江擁有的名字在眾多江河中是最多的,據不完全統計,各段的名稱和別名總計不下30種。接下來,我們就分別說說。
長江的峽谷風光聞名遐邇
一般常用的分段名稱有:
從江源至當曲口,稱沱沱河(藏族則稱這一段為「瑪曲」,意為「紅河」),為長江正源;沱沱河這個名字據說出自蒙語,也被譯作「託託河」「滔滔河」,而在藏族人叫它「瑪曲」,是「紅河」的意思。
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稱通天河,藏族人稱其為「直曲」「活曲」,犁牛河的意思;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市岷江口,稱金沙江,古稱「繩水」「麗水」,藏族稱「布壘河」或「布列楚河」。
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通稱長江。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市,因長江大部分流經四川省境內,俗稱川江;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嶽陽市城陵磯,因長江流經古荊州地區,俗稱荊江;江蘇省揚州、鎮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揚子津渡口,得名揚子江。長江在四川省江津附近彎曲呈幾字形,又稱「幾江」。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關的三峽河段,俗稱「峽江」。江西省九江市,古稱潯陽,附近江段又稱「潯陽江」。江蘇省鎮江市,古稱京口,附近江段又名「京江」,長江下遊江段在明、清時期還曾名為「洋子江」。
2.黃河
古代的黃河,河面寬闊,水量充沛,水流相對比較清澈,那時它的名字並不叫黃河。
我國最古老的字書《說文解字》中稱黃河為「河」,最古老的地理書籍《山海經》中稱黃河為「河水」,《水經注》中稱上河,《尚書》中稱「九河」,《史記》中稱為「大河」。
圖為黃河太極灣景象
到了西漢,由於河水中的含沙量增多,有人稱它為「濁河」或「黃河」,但並沒有普遍認可,一直到唐宋時期,黃河這一名稱才被廣泛使用。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石器時代,就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藍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現在黃河支流渭河;龍山文明出現在山東半島等等。
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它部族,形成「華夏族」。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3.淮河
淮河岸邊風光好
古稱淮水。據傳說,淮河邊生存著一種叫「淮」的短尾鳥,「淮水」就因此而得名。在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鐘鼎文裡就有「淮」字出現,歷史上,淮河與長江、黃河、濟水並稱四瀆,是獨流入海的四條大河之一。
4.海河
宋時,海河為界河下遊段,金、元時稱為直沽河、大沽河。海河這個名字始見於明末。
在清代陳儀著《直隸河渠志》中有:「海河,南、北運河,澱河(大清河)之匯流,白天津東北迄至大沽口一百二十裡」,這裡的海河即今天的海河幹流。
被稱作「天津眼」的摩天輪橫跨於海河之上
記載雖有不確切處,但大體上說明了海河幹流的方位、流經地域及最後歸宿。從這時起,直沽河等名稱才逐漸被海河這個名字所取代,至今約200餘年。
5.珠江
一稱粵江,是我國南方大河。珠江系西江、北江、東江的總稱,其中西江為珠江幹流,長2129公裡。珠江流經廣州南面的江中,有一石島。
珠江景觀
由於石島長期受江水衝刷,其表面變得非常光滑,形似圓珠,當地的人們稱它為「海珠石」,珠江由此得名。
6.松花江
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滿族先民把松花江稱為「天河」。因為他發源於長白山脈的天池,水流從天池奔騰直下,似從天降。
四月松花江冰雪還未融化
「天河」之所以改名「松花江」,據考,「天河」二字的滿語是「松嘎裡烏拉」,元代及明初,又稱「宋瓦」直至明宣德年間才正式名「松花」。
因此,「松花」系松嘎、宋瓦音轉而來。
7.遼河
遼河大拐彎
漢代以前稱句驪河,漢代稱大遼河,五代以後稱遼河。遼河的發源地位於東遼縣遼河源鎮,故稱為遼河。
二、32省份其他代表性河流名稱的由來
1、黑龍江
除松花江外,還有黑龍江、嫩江、烏蘇里江、牡丹江等。全長4350公裡的黑龍江,最古老的名稱是「黑水」。因其黑色的河水在彎曲的河床中奔流,矯若遊龍,故名「黑龍江」。
人們笑稱到了冬天,黑龍江成了「白龍江」
這個江名始於唐代。鄂倫春族民間故事說,到了唐朝,中原曾有人到黑龍江去,發現江水是烏黑色的,以為這兒住著烏龍王,於是稱它為烏龍。後改稱黑龍江。
2、吉林
除黑龍江、松花江、嫩江、遼河外,還有鴨綠江等。鴨綠江古稱浿水,漢朝稱為馬訾水,唐朝始稱鴨綠江(隋唐時期浿水為大同江),因其江水清澈,關於鴨綠江其名的來歷主要流行著兩種說法:一說源自於滿族先民的語言(滿語稱為Yalu ula,意為「邊界之江」)的說法。
有著「北方香格裡拉」之稱的鴨綠江風光
史書記載建州衛女真常年生活在婆豬江畔(鴨綠江支流)。另有因江水顏色似鴨頭之色而得名(唐朝杜佑《通典》);二說因上遊地區有鴨江和綠江兩條支流匯入,故合而為一,並稱為「鴨綠江」。
3、遼寧
除松花江、遼河、海河、鴨綠江外,還有渾河等。渾河古稱瀋水,又稱小遼河(曾是遼河最大支流,現獨立入海),名稱與清太祖努爾哈赤用兵智取的一個傳說有關。感興趣的讀者可在有關渾河的百度詞條中得知詳情。
渾河流經遼寧省會瀋陽
4、河北
除遼河、海河外,還有灤河等。灤河古名渜( nuǎn )水,因發源地有眾多溫泉而得名。渜本意是指熱水,因濡與渜讀音相近,渜水逐漸被人們叫成了濡水,到了唐朝,灤字取代了濡,遂形成了「灤河」這個名字。無論是渜,還是灤,都特指這條河流,基本上別無他意。
灤河風光
5、山東
除黃河、海河、淮河外,還有沂河等。沂河古稱沂水,「沂」之名稱,由來已久。《尚書.禹貢》中就有「淮沂其又,蒙羽其藝」的記載,說明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經以前,大禹就曾對該河進行過治理,近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經叫做「沂」了。漢代著名學者鄭玄曾說過:「沂河源出沂山」。可見其名字系出於沂山。而沂山據考證就是今天的沂蒙山。
位於山東省淄博市的沂河大橋
6、河南
除黃河、海河、淮河,還有淮河的最大支流潁( yǐng)河等。潁河古稱潁水,相傳因紀念春秋鄭人潁考叔而得名,其主要支流為沙河,因此也被稱為沙河或沙穎河。
河南省禹州市境內的灤河景觀
7、山西
除黃河、海河外,還有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等。汾河,古稱「汾」,在《山海經》中,汾特指大水。古人以「汾」命名這條河流,足見其在當時規模之大。現如今,作為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的水量雖日漸變少,但它被山西人稱為母親河,其歷史地位不容撼動。
山西省太原市汾河景觀
8、陝西
除黃河外,還有漢江等。漢江,又稱漢水,漢江河,為長江最大的支流。人們認為漢江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帶河,均在秦嶺南麓陝西寧強縣境內,流經沔縣(現勉縣)稱沔水,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水。
漢江香柏峽風光
較為著名的還有嘉陵江。嘉陵江因流經陝西鳳縣東北嘉陵谷而得名(一說來源《水經注》二十(漾水)載:「漢水南入嘉陵道而為嘉陵水」)。
9、江西
除長江、珠江外,還有贛江等。贛江是長江主要支流之一,江西省最大河流。對於贛江得名,主要有章貢合流說和贛巨人說。
章貢合流說是最流行的一種說法。章水和貢水在贛州匯合為贛江,左章右貢構成「贛」字。此說的問題在於「贛」字先秦就已產生,而「贛」字則出現在唐代以後。
贛江風光
贛巨人說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
晉郭璞注《山海經》:「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長丈許,腳跟反向,健走、被發、好笑,雌者能作汁,灑中人即病,土俗呼為山都。南康今有贛水,以有此人,因以名水。」
10、四川
除長江、黃河、金沙江,還有岷江等。金沙江古稱麗水,是長江的上遊,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中段,因古代盛產金沙而得名。
金沙江以峽谷風光著稱
據宋應星《天工開物》載:「金多者出雲南金沙江(古名麗水),此水源出吐蕃,繞流麗江府,至於北勝州,迴環五百餘裡,出金者有數截。」岷江屬於長江的一級支流,全流域均在四川省境內,孕育了古蜀文明。岷江古稱汶江和都江,以岷山導江而得名。
11、貴州
除珠江、沅江外,還有烏江等。烏江,先秦到唐代稱牂牁江(先秦時期貴州屬牂牁古國),又有稱內江水、涪陵水、延水等的,唐時設立黔中道,故唐宋又稱黔江。元代首次被稱為烏江。蒙古人南下,用蒙古語記下各地的名字,再音譯成漢字,導致了許多謬誤,如沿河北部河流「思邛」被記為「思渠」(因為當地巴蜀語有鼻音韻尾脫落的情況)。烏江也是此時得名。
烏江水清澈澄明
12、湖北
除長江、漢江外,還有清江等。清江,長江一級支流,古稱夷水,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見其清澄」,故名清江。
清江流域的壯麗風光
13、湖南
除長江、珠江外,還有沅江,乃湖南省的第二大河流。沅江之名出自其古名「沅水」。《山海經》中就有「沅水出象郡鐔城西」的記載。歷朝歷代,在相關的文獻記載中,人們始終稱呼這條河為「沅水」。
沅江兩岸風光
14、廣西
除珠江、柳江、紅水河外,還有桂江等。桂江古稱灕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興安建成靈渠。靈渠將貓兒山流下來的水三七分流,兩江相離,一南一北相離而去,分別投入長江和珠江(西江)水系的懷抱,於是人們在「相」「離」兩字都加上三點水偏旁,就成了湘、漓二水。
桂江山清水秀
這就是湘江和灕江名稱的來源。秦始皇建成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糧草得以源源不斷地供應上來,終於平定了嶺南,在嶺南置南海、象、桂林三郡。灕水縱貫桂林郡地,為該郡最大河流,所以又取名桂江。
15、廣東
除珠江、北江、韓江、武江外,還有鑑江等。韓江是中國廣東省和福建省共有的河流,唐稱鄂溪,後為紀念韓愈驅鱷改稱韓江。鑑江,《大清一統志》載:「……其水澄清如鏡故名。」
鑑江之水確實清澈
16、福建
閩江是中國福建省最大河流,發源於福建、江西交界的建寧縣均口鄉,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市附近匯合後稱閩江。閩江流域是閩越族人的世居地,而上遊的三明、南平則是客家人的祖地。閩越人及客家人在依江而居,創造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九龍江,亦名漳州河,是福建省僅次於閩江的第二大河流,最早名「柳營江」,因六朝以來「戍閩者屯兵於龍溪,阻江為界,插柳為營」故名。
閩江兩岸風光無限好
17、安徽
除長江、淮河、沙潁河、新安江外,還有青弋(yì)江等。青弋江,中國長江下遊支流。古稱「清水」「泠水」或「涇溪」「涇水」。唐及北宋時稱青弋水。青弋江之名始自南宋。《寧國府志》記載:「青弋江古名清水,一名泠水,又名清弋水。稱其為清弋江,是因為它發源於黃山,會石臺、太平、旌德、涇縣諸水後,河身漸廣,春暖水漲,波濤洶湧,故曰江。」
青弋江河段風光
18、浙江
除長江外,還有錢塘江等。錢塘江,古稱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羅剎江」,一般浙江富陽段稱為富春江,浙江下遊杭州段稱為錢塘江。錢塘江最早見名於《山海經》。秦代曾在今杭州西置錢唐縣,到了唐代,因避國號「唐」,乃加「土」改為「塘」。
錢塘江因流經錢塘縣而得名。
著名的錢塘江大潮景觀
19、江蘇
江蘇省境內最有名的河要屬秦淮河。秦淮河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歷史上沒有確切的記載,只知其曾叫龍藏浦。民間有一個傳說稱秦始皇東巡會稽過秣陵,以此地有「王氣」,下令在今南京市區東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帶,鑿晰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以破之。到了唐代,人們根據這一傳說,改稱此河為秦淮。傳說雖有假,但在唐代,「秦淮」一名確實出現了在不少詩人的筆下,如杜牧的《泊秦淮》,李白的《留別金陵諸公》一詩中也出現了「秦淮」,原句為「至今秦淮間,禮樂秀群英」。
秦淮河兩岸古風古韻猶存
20、海南
海南島境內最大的河流是南渡江,被稱作是海南人民的母親河。據史學家考證,「南渡江」這個名字是以當時居住在南渡江流域的臨高人民所說的方言(即臨高話)來命名的。在臨高話中,水就是湳,而渡是河水波動的意思。
圖為被譽為南渡江「最美支流」的三十六曲溪
21、寧夏
清水河,乃寧夏境內匯入黃河的河流中最大、最長的一條。歷史上,清水河兩岸臺地是土著人生息繁衍和耕牧的地方;也是北方少數民族相互融匯的地方;清水河谷地是古絲綢之路固原境內的一部分,也是蕭關古道的的一部分;更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的主要通道。古城遺址,是歷代戰爭留在清水河兩岸的縮影。酈道元在他的《水經注》裡將清水河的走向、匯入的小支流、流經的地方等寫得非常清楚。相傳,西周時期,褒姒出生時被遺棄於清水河,被人救起。後成為周幽王寵妃,直至王后,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清水河兩岸縮影
22、新疆
新疆的主要大河,有額爾齊斯河、塔裡木河、伊犁河等。塔裡木河是中國第一大內流河,「塔裡木」一詞在古突厥語中意為「注入湖泊、沙漠的河水支流」,在現代維吾爾語中意為田地、種田。
河寬水清的塔裡木河
23、內蒙古
內蒙古境內有條海拉爾河,在蒙古語中是榆木、榆林的意思。古時海拉爾地區又稱為榆木川,因此以地名命河。
彎彎繞繞的海拉爾河
24、青海
青海境內最知名的河莫過於通天河。
通天河,古稱「犛牛河」,位於萬裡長江源頭,「通天」之謂或與此有關。1913年出版的《青海圖說》載:「長江、古名麗水,一名神川,一名初午牛,其上流蒙名木魯烏蘇,番名州曲,或譯曰直曲、周曲,普通曰通天河。」通天河的名氣,主要來源於《西遊記》,孫悟空大戰通天河。
通天河畔好風光
25、西藏
提到流經西藏的河流,人們一定會想到雅魯藏布江。雅魯藏布江,發源於中國的西藏自治區,在藏語中,「雅魯」和「雅礱」是一個意思,指的是從天上來,而雅礱本身也是一個地名,即今天的西藏山南地區;「藏布」的意思是江。這條江最終被命名為「雅魯藏布江」,是和雅礱地區的悉補野部落(也就是松贊幹布的祖先)最終統一青藏高原分不開的。這條江流經藏族文明的主要發源地,被藏族視為「搖籃」和「母親河」。
雅魯藏布江峽谷風光
26、雲南
雲南省境內有我國西南地區著名的國際河——怒江。它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從雲南流入緬甸,最後注入印度洋。怒江是「憤怒之江」嗎?不是。一般認為,「怒江」之名最早來源於世居雲南的少數民族怒族。怒語中稱怒江為「阿怒恩梅」,意為「怒人之江」。怒江為中國、越南跨境水系,由於流域多紅色沙頁巖地層,水呈紅色,故又稱「紅河」。
怒江第一灣
27、甘肅
甘肅省有條河名叫石羊河。民間有不少關於河的傳說,皆與羊有關。有說在很久以前,河水經常泛濫,淹沒了周圍的人家、牲畜、天地,人們依據佔卜師的要求,鑿了一隻石羊投入河中。河水從此再也沒有發過洪水。還有一則傳說指河水是羊的奶汁匯聚而成……傳說雖有不同的版本,但石羊河與羊的淵源看來是由來已久,且內涵豐富。
被當地人譽為「生命之河」的石羊河
28、北京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因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而成為中華民族永久的歷史記憶。永定河過去是一條水患不斷的河流,幾乎年年都要發洪鬧災,給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所以原名「無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廷曾在盧溝橋以下沿河兩岸修築長堤以防水患,康熙帝還下令改河名為「永定河」,希冀它能「永遠安定」。河水雖然後來泛濫如故,但「永定河」之名卻流傳了下來。
治理後的永定河
29、上海
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也是上海重要的文化標誌,它沉澱了上海的歷史,見證了上海的風雲,哺育了上海的繁華,與上海緊緊相連、密不可分。上海在戰國時代曾是楚國屬地。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拜黃歇為相,封春申君,上海一帶就是他的封地。在當時,上海一帶乃荒涼之地,有一條河從這裡注入大海。每逢大雨,此河泛濫成災,人們深受其害。相傳黃歇帶領百姓疏浚治理,使之瀉入東海。從此沿江兩岸的人們安居樂業,這條江便稱作了「黃歇浦」,也稱「黃浦江」。浦,原指水邊之地,引申指水流。
穿城而過的黃浦江記錄了上海的城市變遷
30、天津
天津位於海河流域下遊,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衝」之稱。其中子牙河也叫西河,發源山西。乍一聽,這條河一定和姜子牙有點什麼關係,其實是因流經河北獻縣的子牙鎮而得名。
子牙河河段
31、重慶
流經重慶的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等。以「秀水、幽峽、奇峰、怪石、巧洞」著稱的大寧河古稱巫溪,是遠古文明巫文化的發祥地,被稱為「百裡畫廊」「天下第一溪」。
大寧河也有著迷人的峽谷風光
32、臺灣
臺灣本島主要河流有19條,長度在100公裡以上的有6條,分別為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河、大甲溪、曾文溪與大肚溪。濁水溪則是中國臺灣省的第一大河。
濁水溪
濁水溪沿途接納了萬大溪、丹大溪、郡大溪、陳有蘭溪、清水溪等支流。由於河水挾帶大量泥沙,長年渾濁,呈灰黑色,故名濁水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