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 圖:pixabay.com
濟南「吞併」萊蕪,成都代管簡陽,南昌灣裡併入新建區、紅谷灘獨立設區……國內多地行政區劃調整,一時風雲迭起。
1.
雖然最近杭州的天氣很冷,但杭州人的朋友圈卻異乎尋常的熱。微信群、朋友圈瘋傳一條消息:杭州市行政區劃或將迎來調整?甚至有自媒體分析出所謂的行政區劃的「設想方案」。
不過,權威媒體早已發文澄清了事實;事實上,官方也從未有公布過任何「實施方案」。
傳言僅僅只是傳言。不過,杭州十區之間、行政區內部板塊之間,在土地空間面積、經濟人口、歷史文化以及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差異和不平衡性,也都在表明:行政區劃的調整確實有很大的必要性,至於如何調整,具體如何實施,我們只能交給時間這位「老朋友」。
杭州民間最關心的是:行政區劃如何調整?何時調整?對自己所在的區域和板塊會有什麼影響?而其中討論最激烈的,非餘杭、蕭山二區莫屬。
濱江人問得最多的是:濱江會不會重新回歸蕭山?假如回歸蕭山,房價是不是要跌?錢塘新區會不會成為真正的行政區 ?
餘杭人問得最多的是:餘杭東部和西部會分區嗎?具體的區劃範圍?良渚是跟未來科技城或臨平走,還是自己單獨設區?
2.
杭州行政區劃調整,涉及和牽聯到方方面面,真的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的。它有相關部門去研究和設計,自然有它相應的流程,市民不要過多的去解讀,更不可以去謠傳;
鑑於篇幅以及自身對餘杭更熟悉的原因,這裡大致說說筆記君的幾點看法:
第一,拋開餘杭區人口和GDP穩居浙江第一的寶座先不說,餘杭區東西狹長、跨度驚人的自然地形特點,餘杭西部特別是老餘杭,與新餘杭(臨平)歷史人文的差異,餘杭東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等等多重因素,決定了餘杭在行政區域劃分中被分割的可能性較大。至於具體範圍怎麼分,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草圖,我相信高手除了在頂層,亦藏於民間。
第二,關於良渚「跟誰走」的問題,從區位上來講,良渚距離未來科技城更近,未來很可能與之連片發展,跟著省府的城西科創大走廊,跟著未來科技城走肯定穩賺不賠,最後如何,還要看官方怎麼宣;當然,也有很多粉絲提出,良渚可不可以「單飛」?我覺得:不太可能!
圖為良渚新城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這裡也給大家編了個段子:
小未:「我手握數臺印鈔機,我的錢當然是我自己花!我還是個技術大咖,文藝青年,不跟你們城東的兄弟玩。」
小臨:「悠悠上塘河,繁榮經開區。我2010年前我還是餘杭老大哥來著,現在兄弟們發達了,個個能耐的,都不認我這個大哥了,上面也老想著分家的事情,世態炎涼,人心不古啊!」
小良:「大哥們忙著吵分家,我也剛從國際教科文組織領了個'世界文化遺產',鍍了個金回來,有資格談條件,想好後路,打好算盤,我想跟著高富帥未來科技城混,可又擔心臨平老大哥罵我見錢眼開,要不我還是單幹?」
3.
我們再次回到這個命題:餘杭分區真的有必要性麼?
光從一個市民的角度看,我覺得確有必要。
「萬千寵愛在一身」的未來科技城:馬雲寵他,在這裡和杭州政府手拉著手一起畫了「兩個圈」,一個叫未來科技城1.0,一個叫未來科技城2.0,添上火車西站、阿里全球總部的點睛之筆,插上了城西科創大走廊和密集地鐵網絡的強勁雙翼;省市重點項目和配套也寵他,火車西站、公共服務中心、菜鳥網絡、達摩院、之江實驗室、浙一餘杭院區等等,規劃的規劃,落地的落地,更加高端和集聚的人才、產業、經濟三位一體的模式也已逐漸形成;就連老天爺也在寵他,溼地、南湖、苕溪......
整個未來科技城確實有自成一體的足夠資本和砝碼,在「分家」這件事情上佔據優勢。而旁邊的良渚近幾年經濟發展速度、財政收入在餘杭區也是名列前茅,伴隨著良渚申遺成功、文化的知名度提升,備受矚目,也會在行政區劃調整的部署中被著重考慮。
臨平夜景 圖/GOA
而區政府所在的臨平,因為在GDP和財稅方面的貢獻率不及當年,但「三路一環」依舊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臨平新城亮燈工程讓你一度有著置身香港、上海的錯覺,還有輪番的道路提升,各種被景觀遊步道、公園綠化「包圍」,就連設計建造餘杭大劇院都是國際招標,由丹麥一線大牌建築設計師設計,餘杭區在臨平「靚城行動」「東部崛起」「提升臨平首位度」等戰略舉措上不惜重金。
當臨平搞基建配套很大方的時候,中西部地區表示羨慕嫉妒恨;不過,臨平也覺得自己很委屈,省市重磅大產業政策更傾向於未來科技城,浙一餘杭院區、良渚醫院、樹蘭國際醫療中心等這樣的大型醫院、三甲醫院臨平也一個都沒有。
且1961年以來,(除下沙、三墩和蔣村等部分被劃出去之外)餘杭行政區劃版圖總體上保持到現在,僅有約60年時間的,現行餘杭區劃歷史如此之短,且東西地理跨度如此之大,文化的認同和融合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餘杭給百姓本地歸屬感遠不及蕭山,反觀大部分蕭山人都以自稱蕭山人為傲,而餘杭人更喜歡稱呼自己是杭州人,臨平人就更尷尬了,總是要給外地朋友解釋,自己是餘杭人,但不是老餘杭鎮上的人......
目前,就我許多粉絲那得到的反饋而言,多數人對設想(非官方發布)的所謂的「餘杭區」(現在的未來科技城1.0與2.0區域加上良渚、瓶窯、徑山、百丈、黃湖、鸕鳥等鎮街)和「臨平區」(臨平副城所包含的臨平街道、南苑街道、星橋街道、喬司街道、東湖街道、運河街道、崇賢街道以及塘栖鎮)具有較高的認同度。
4.
有不平衡和矛盾,有時候不一定是壞事;化解矛盾,解決不平衡,正是考驗城市管理者智慧和服務水平的試金石。我們有信心,杭州城市頂層設計者,將來可以把行政區劃調整這件事做好。
且總體上來看,合理分區必然是利大於弊的,各行政區可以因地制宜,合理調配資源要素,避免區域之間同質化發展和資源要素的浪費,引導各區發展自身優勢產業和經濟。
比起總體,很多粉絲更關心自己所在區域未來可能會受到的分區的影響,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命題,需要很多篇幅,這裡不做全解。
但臨平不得不提一下,很多臨平的粉絲對臨平的未來非常憂慮。他們大抵覺得臨平以前可以「吸血」整個餘杭,假如分區,臨平肯定是要「吃虧」的,以後花錢搞基建拓經濟、升級配套,就不能如此這般豪邁和輕鬆,只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事實上,我覺得「短期陣痛」肯定會有,但困難應該只是短暫的。
宏觀方面,未來臨平只要不斷做好城市規劃和產業項目引進,借著「三路一環」、「運河二通道」和「城東製造大走廊」、「長三角一體化」的契機,進一步利用好每一塊土地空間資源,加強與海寧、桐鄉和德清部分區域的合作,並逐漸起到輻射帶動作用,建設好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小鎮、藝尚小鎮和產業網際網路小鎮,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實現「新製造業」的升級和突破,逐漸蝶變,實現「加速融杭」到「就是主城」的美麗轉型,雖然這個過程也許會很曲折,很漫長。
微觀方面,倘若臨平單獨成區,那些曾經不被區裡重點扶持的崇賢、星橋、喬司和運河等街道,會變得更加具有戰略價值,勢必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如果未來真的有所謂的「臨平區」,除了這些鎮街,臨平再無其他;1鎮7街道,自此報團取暖,合力發展,攜手邁入「主城」。
圖為餘杭大劇院
杭州百年大計,總體往西,餘杭未來科技城擔任先驅者和領頭羊;杭州加入長三角一體化俱樂部,一路東擴南進,臨平未來也有屬於他的責任和擔當;至於良渚,五千年前的文明在這裡誕生,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連接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大美餘杭,是為我家。官方未宣,無問西東。
最後,需要進群交流杭州城市板塊和行政規劃調整消息,可在公號「杭州城市筆記」加我,記得備註。
(文/Robin)
相關連結
為什麼人們都在討論「杭州行政區劃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