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下午,一條名為「華北最強農家樂:保定動物園」的微博視頻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引起熱議。
接地氣兒的保定動物園
部分本地網民紛紛為保定動物園鳴不平,表示動物園遠沒有視頻中表現的這麼簡單:
@優雅的瘋子-娜爺: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動物園,坐著蹦蹦車,沒一會就到了。後來就是帶著小朋友去,雖然比小時候蕭條的多,但動物園外面的那堵城牆依然挺拔高大,裡面的各種建築依然是早些年的樣子。仿佛一置身其間便秒回到了小時候。這種感覺也只有保定動物園才有吧!
@奧小劉:兒時最豐富的記憶全在動物園,必須要撒嬌讓大人抱著才能看到的猴山;抓著欄杆久久不放手的看黑熊;每次去動物園必須要多帶些零食,還要告訴爸爸媽媽是給小動物吃的……那些都是兒時快樂的回憶。
@陳雲龍要為了祖國繁榮而奮鬥:記得有次滴滴碰到一個動物園管理員,說保定動物園就是資金不充足,動物都餓得脫毛了。不過人們還是挺用心,之前那隻大熊貓,有一些病,高齡來到保定,以為幾天的事兒,沒想到伺候了幾年。
@願你所願-M:去過一次,的確挺蕭條的,但是鬼屋還是蠻嚇人。什麼雞鴨鵝確實有猴子大象老虎獅子狼鬣狗河馬也有的,烏龜那些確實好敷衍的,其實老虎們活動的地方挺大的但是都很懶,籠子前面放了生肉……孔雀挺多隻的,那天去的人還不少呢!
事實上,保定動物園也確實有著讓人難以想像的前世今生。
保定動物園,二十年前稱「人民公園」,又因位於保定市舊城南關,俗稱「南關公園」。
原保定慈禧行宮的一對明代石獅 @博陵
保定動物園始建於1921年,名為「城南公園」,系時任直隸督軍的曹錕創建,故又有「曹錕花園」之稱。當時的城南公園匯集了南北建園風格的精華,亭臺樓榭、曲水迴廊盛極一時。曹錕還邀來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餘叔巖等藝界名流到園中演出,康有為為園子南部題寫了「老農別墅」,興之所至的曹錕還親自撰寫了「保定城南公園碑記」。
保定城南公園碑記 @博陵
值得一提的是,曹錕因極為喜愛太湖石,而當時無人看顧的圓明園又是太湖石最為集中的地方,於是便派出車隊,將圓明園文源閣太湖石遺蹟中的太湖石搬到了自己的後花園,足足裝了十幾卡車。大量太湖石搬到城南公園,被曹錕搞成了各種假山景觀,解放之後,就成了現在我們在保定動物園看到的鷹山和猴山。
由圓明園太湖石構成的保定動物園猴山 @博陵
由圓明園太湖石構成的保定動物園鷹山
隨著北洋政府倒臺,1928年城南公園更名為「中山公園」。1936年,經過重修的公園再更名為「人民公園」,時任河北省主席的宋哲元參加捐款修園並題碑《保定人民公園記》。
保定人民公園記 @博陵
1937年至1945年,公園為侵華日軍佔有並改名為「新民公園」,穿過公園的府河南岸建起了一處日本神社。
保定動物園正門,1937年侵華日軍就是從這裡進入保定
1945年後,公園又一度成為國民黨軍隊的駐紮地。1948年,南岸園區劃歸河北省立農學院(今河北農業大學)作校區,使公園的面積減半。解放後,在保定市政府的支持下,進行了重建,於1952年6月24日正式開園,定名為「保定市人民公園」。時間來到1994年,使用了近六十年的園名更名為「保定動物園」。
歷史建築:別有洞天 @博陵
嵌在「別有洞天」牆上的清成親王愛新覺羅·永瑆書陶淵明《歸去來辭》 @博陵
走在百年園林蜿蜒的小路上,獸舍禽籠雖顯簡陋失修,但林木依舊蔥鬱。也許現在人們能去的遊樂場所太多,動物園裡少了從前人聲笑語的場景。保定僅剩的五百餘米明代古城牆,仍是公園的天然北牆。如今,古城頭上長滿了小樹和雜草。門拱上方頹落的磚土牆頭,已接近了當年「人民公園」四個舊字。城腳抹的厚厚水泥層,抵禦著牆體的坍塌。
小南門上方的「人民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