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帝春心託杜鵑」,這是李商隱在《錦瑟》中的詩句。詩中詠的那位「望帝」,為濮人,原名杜宇,他率領部族進入古蜀境地,後與魚鳧爭奪王位最終獲勝,他建都郫縣,由於做出的卓越成績被後人謹記,他是繼蠶叢、魚鳧之後,古蜀國歷史上另一位有名的國王。
杜宇執政時期,主張「教民務農」,鼓勵發展農業,開放先進的統治讓古蜀國人丁興旺、作物豐收,很快整個國家實力有了很大發展,隨著人口增多逐漸開拓國家的地域,其疆域也有了一定的擴展——北達漢中,南抵今四川青神縣,西有今蘆山、天全,東至嘉陵江。而岷山和南中等地又是他狩獵的園苑。杜宇的功勞是有目共睹的,他「自以功德高於諸王」因此稱帝,號曰:望帝。據史籍記載,商朝末期,周武王興師伐紂,興盛起來的蜀國也參與了這場戰爭。並且,古蜀國軍隊是伐紂聯軍中最具戰鬥力的隊伍之一,是推翻暴君殷紂王的重要力量。可見杜宇有一定的政績,但史上也有記載說杜宇將自己的王位讓給了一個叫鱉靈的人,此人是何方神聖?為何能讓治國有方的杜宇將王位拱手相讓?
史料中對此事並無詳細記載,只是在民間有一個與此有關的傳說。
杜宇執政時,蜀地水災為患,無人能治理,此時有一位叫鱉靈的楚人,死後屍體隨江而上,至蜀復生,杜宇就請他當宰相,負責治水。透過傳說的表面,我們可以看出鱉靈與水之間關係甚大,他接受下杜宇交付於他的重擔。當時蜀國四面環山,中間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鱉靈鑿穿巫山,引導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長江。然而,當鱉靈忙著決玉山、洩洪水時,杜宇與鱉靈的妻子之間卻產生了糾扯不清的曖昧,最終兩人私通。鱉靈成功地治理了水患,得到了蜀民的擁戴。史上傳說受到良心譴責的杜宇於是將自己的王位讓給了鱉靈,揖別妻子與姘頭,獨自隱於西山,也許這是將杜宇進行了美化,當時的情形,獲得民心的鱉靈一如蒸蒸日上的紅日,已經註定要替代杜宇的位置。
於是,鱉靈便成了新的古蜀王,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而鱉靈所建立的王朝,又稱為開明王朝。這個時期是古蜀國鼎盛發展的時候,鱉靈治理水患之後,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古蜀國得到又一大的發展,開明王朝的綜合實力大大超過了杜宇王朝。有了穩定的後方經濟保證,從開明二世盧帝起,蜀軍就開始南徵北戰,東攻西討,這一時間古蜀國戰國輝煌,曾「攻秦至雍」。時至戰國時期,蜀國已成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強大國家,有史料記載,此時蜀國的疆域「其北界已達陝南,漢中地區則全被蜀國佔有;東界已過嘉陵江進入長江,勢力遠達鄂西清江流域」。
到了開明三世保子帝時,蜀國的國境又西推至青衣江流域一帶,蘆山一帶收入了蜀國的版圖;保子帝還大舉向南興兵,攻打青衣族,進而「雄張僚僰」,已將僰國牢牢控制在手中,保子帝還冊封了一個僰侯,以鞏固自己的統治。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帝國的版圖不斷擴張,此時蜀國的疆域已經擴大到「東接於巴(重慶),南接于越(貴州中部),北與秦分,西奄峨(峨眉山)嶓(嶓冢山)」,開明王朝甚至還有屬國和分封的侯國,此時的蜀國實力可見一斑,被稱為「西南諸侯之長」也絕非浪得虛名。這個中國西南首屈一指的大國,勢力足以與中原各國相抗衡。
然而,古蜀王朝雖然沃野千裡,物產豐富,盛極一時,但其經濟實力的增長速度卻不適應政治形勢的日益變化。比起同一時期中原的各大諸侯國,蜀國致命的弱點暴露無遺,那就是,中原諸侯國已經進入到封建地主經濟時代,並確立了新的生產關係,新的生產關係適應了時代的發展,讓中原諸侯順利地進行了社會制度的調整,帶來國家生產力日漸發達。比如,商鞅、吳起的變法分別讓秦、楚成為強國,鋒利的鐵器也開始用於鑄造兵器。
而此時相對封閉的古蜀王國雖然版圖大擴,但是落後的生產關係造成了國內的矛盾,蜀人自開明王朝以來,一直奉行奴隸制,以至在封建制萌芽的戰國早期,蜀人仍然沒有根本性改變。雖然已突破落後的奴隸制度,但實行的封建領主制依舊沒有轉變為進步的地主制經濟。這必然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因此,蜀與秦、楚之間,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兵戎相見」,深層次意義上說是兩種文明與社會制度的對抗,經受了時間驗證和競爭磨礪的中原文明佔據了明顯上風,而古蜀文明在成都平原上停滯不前,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弱勢。
此時的中國並未統一,諸侯國之間爭奪土地的戰爭從未消停,古蜀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當然無法獨善其身。事實上,古蜀國與中原王朝的邦交關係,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古蜀人曾經如此不遺餘力地與夏人、商朝人、秦人、楚人、巴人奮戰,其大小戰爭多如牛毛。在一次次戰爭的衝擊下,蜀人沒能笑到最後,最終亡國滅族,更無緣逐鹿中原。曾經盛極一時的輝煌也隨之而去,只是為史書增加了一篇華麗的章節,讓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