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山,英文名是 Sunset Peak(日落山峰),由此可知其日落之美。即使未及日落,下午時分眺望山谷,穿行幽靜叢林,仍是周末一大樂事。
要爬上這座高869米的香港第三高峰,可以從梅窩,也可從東湧出發。對於行山初手,從港鐵東湧站乘巴士3M抵達半山腰是更好的選擇。伯公坳下車左上涼亭,繼而左轉鳳凰徑。
全程9km,大概需要4小時,全程並無補給。
1.前面一個小時,是艱苦卓絕的連續登高。一路暴曬之下,海拔驟起,視野逐漸打開。
2.接近最高峰標識時,見到一個45度陡坡,可選擇攀援而上。坡頂是幾塊巨石,視線開闊,腳下細線便是長沙灣。
過了這處,再行緩坡半小時不到,可到大東山標識景色,這也是陳奕迅拍攝唱片封面的地點——山巒起伏,綿延不絕的半人高的芒草鋪滿整個山野。石屋林立,赤鱲角飛機在遠處起降。
pic/陳奕迅專輯,於大東山山谷。
3.在大東山與二東山之間的一片高地上,分布著以石塊建造的小屋。這些俗稱爛頭營的石屋群,是由外籍傳教士所興建的渡假屋。至今部份石屋由私人擁有,部份則歸團體,大多已經棄用。
一篇在1940年刊登於香港「士蔑報」(The Hong Kong Telegraph)的文章中,敘述了爛頭營的由來,這些不起眼的石屋,竟有近90年歷史。
1923年,一群失意的外籍傳教士因為種種原因,想要在英屬領地內興建一個廉價的高山營地。營地的最初選址原來並非大東山,而是大帽山(Tai Mo Shann)。但就在那個夏天,多達11個颱風來襲。由於棚舍迎海而建,而且由木材搭建,結構簡陋,最終敵不過強風的吹襲。後來,有人提議到大嶼山的高山探索。
1924年夏,探險隊由長洲乘小艇至梅窩,朝大東山進發。其中有隊員成功搭起棚舍,並在那裡享受了一個短暫的夏天。隨後棚舍相繼築起,更在1926年夏天接近完工。約1945年,當地更興建了一個可容納70人的食堂(Mess Hall)。由此可見,爛頭營當年也有一段興盛的日子。
4.過了爛頭營,山勢開始下行。叢林遮住了視線,取而代之的是鬱鬱蔥蔥的山林、植物和泉水。這一路鳥鳴歡快,不再辛苦,雖然下坡不斷,但仍可算是收拾身心的階段。再走上一個小時就來到了公路,也可以選擇繼續走山道抵達終點梅窩。
5.梅窩好像小一號的西貢市中心,比西貢更加安靜祥和。餐館並不多,如果對泰菜感興趣,可以去試下泰味屋,價平味美。或者在海邊吹風,去熟食中心旁邊吃頓意餐。
結束旅程,乘船從梅窩返中環,每小時的30分有船,末班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