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桐鄉的K211公交車線路上,有一個站點名字叫泗大洋。從崇福車站出發,沿著320國道,經過虎嘯路口、蘆母,就是泗大洋站了。但其實,泗大洋的正確叫法應為泗渡漾。現在,已無從知曉給泗渡漾取名的人是誰了,但從泗渡漾這3個字可以看出,給它取名的人一定是個文化人,其了解此間的地貌特徵。
泗渡漾這3個字,每個字都有特定含義。「泗」在漢語裡是水名,也可引申為水邊,白居易有詩:「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渡」和河渡有關,早前,去泗渡漾要靠船渡河的。「漾」是比較大、深的漾面,也叫漾潭。
如今泗渡漾的水系地貌依然能體現泗渡漾這個名字。泗渡漾是崇福一帶河港交錯的地方,是幾代人為了田地灌溉排澇而開挖出來的河港交匯之地。在泗渡漾,東西向的是西面連接大運河東面通向南日的店街塘港,南面是通向北沙渚塘的文橋港,北面連接著北旱浜,西面一條小河延伸到小橋村,水路四通八達,交匯處水面開闊,形成一個大漾潭,泗渡漾可謂名副其實。
泗渡漾是虎嘯一帶人一直以來的叫法,本地村人讀「渡」、「大」口音是一樣的,也難怪不了解泗渡漾的人叫它四大洋、泗大洋。我一個同事是上海人,他鬧過笑話,有次他坐公交車回崇福,車到泗渡漾,有個當地村民向司機高聲叫喊:我是泗渡漾下車!同事一聽就問售票員,這個地方叫「豬肚腸」?!車裡頓時爆發出一陣笑聲。
桐鄉一帶河港交錯,對河塘港浜的名稱區分得很細,大的叫河,比如大運河,連接大運河的稱塘,連接塘的叫港,連接港的叫浜。除了大運河,還有康涇塘、白馬塘、沙渚塘,各種港和浜都和當地村莊相關聯,河浜的名稱也體現了桐鄉本地水鄉文化的一部分。而泗渡漾,從名稱、地理位置而言,都可以說是水鄉文化的一個體現。
明萬曆《崇德縣誌》卷二載:「卜店市,在縣東北十裡,元卜氏家富,聚而成市。洪武初籍其家。遺址尚存。」店街塘港東西橫貫村境,村中民舍店鋪大多沿河而建,故得名店街塘,村以河名。而泗渡漾只是一個水路經過之地,在店街塘繁華處的西邊緣。清代道光元年的《石門縣誌》及光緒五年的《石門縣誌》中,對河港橋梁有詳細記載,縣誌裡把店街塘港稱作石人涇,涇上有橋梁21座,有泗渡漾西面的東萬橋、東面的新廟橋……
泗渡漾河港交叉,以河為界,區域分界明顯。泗渡漾文橋港西是盧母村,港東是店街塘村。漾潭北邊的北旱浜西是中夫村。
泗渡漾南面文橋港在樹叢裡向南延伸,南面約一華裡的地方上有座很特別的橋,橋名橋型都特別,這個橋的名字叫「二四郎橋」。1974年冬天,二四郎橋北面從小橋村向東建成了一條機耕路,文橋港上建了一座鋼筋水泥橋,供行人通行。1977年的1月,虎嘯公社開挖北沙渚塘東段,這座二四郎橋,被拆除了。現在的二四郎橋是2004年重建的。
在泗渡漾附近只有西南的一個村莊叫小橋村,村以橋而得名,村東邊連接泗渡漾的小河上有一座小石橋,村以橋為名。後來小石橋改建成了平橋,前幾年拓寬水泥路,平橋建成了一個石壩。
如今陸地交通發達,水運漸漸沒落,但泗渡漾、二四郎橋、小橋村這些地名都流傳下來。而據我了解,目前320國道桐鄉鳳鳴至大麻段改建工程,也會經過泗渡漾,這賦予了其更新的意義。
○王利明,桐鄉二中語文教師。
來源:今日桐鄉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