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桐鄉丨泗渡漾

2020-07-25 嘉興抽屜

崇福—桐鄉的K211公交車線路上,有一個站點名字叫泗大洋。從崇福車站出發,沿著320國道,經過虎嘯路口、蘆母,就是泗大洋站了。但其實,泗大洋的正確叫法應為泗渡漾。現在,已無從知曉給泗渡漾取名的人是誰了,但從泗渡漾這3個字可以看出,給它取名的人一定是個文化人,其了解此間的地貌特徵。

  泗渡漾這3個字,每個字都有特定含義。「泗」在漢語裡是水名,也可引申為水邊,白居易有詩:「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渡」和河渡有關,早前,去泗渡漾要靠船渡河的。「漾」是比較大、深的漾面,也叫漾潭。

  如今泗渡漾的水系地貌依然能體現泗渡漾這個名字。泗渡漾是崇福一帶河港交錯的地方,是幾代人為了田地灌溉排澇而開挖出來的河港交匯之地。在泗渡漾,東西向的是西面連接大運河東面通向南日的店街塘港,南面是通向北沙渚塘的文橋港,北面連接著北旱浜,西面一條小河延伸到小橋村,水路四通八達,交匯處水面開闊,形成一個大漾潭,泗渡漾可謂名副其實。

  泗渡漾是虎嘯一帶人一直以來的叫法,本地村人讀「渡」、「大」口音是一樣的,也難怪不了解泗渡漾的人叫它四大洋、泗大洋。我一個同事是上海人,他鬧過笑話,有次他坐公交車回崇福,車到泗渡漾,有個當地村民向司機高聲叫喊:我是泗渡漾下車!同事一聽就問售票員,這個地方叫「豬肚腸」?!車裡頓時爆發出一陣笑聲。

  桐鄉一帶河港交錯,對河塘港浜的名稱區分得很細,大的叫河,比如大運河,連接大運河的稱塘,連接塘的叫港,連接港的叫浜。除了大運河,還有康涇塘、白馬塘、沙渚塘,各種港和浜都和當地村莊相關聯,河浜的名稱也體現了桐鄉本地水鄉文化的一部分。而泗渡漾,從名稱、地理位置而言,都可以說是水鄉文化的一個體現。

  明萬曆《崇德縣誌》卷二載:「卜店市,在縣東北十裡,元卜氏家富,聚而成市。洪武初籍其家。遺址尚存。」店街塘港東西橫貫村境,村中民舍店鋪大多沿河而建,故得名店街塘,村以河名。而泗渡漾只是一個水路經過之地,在店街塘繁華處的西邊緣。清代道光元年的《石門縣誌》及光緒五年的《石門縣誌》中,對河港橋梁有詳細記載,縣誌裡把店街塘港稱作石人涇,涇上有橋梁21座,有泗渡漾西面的東萬橋、東面的新廟橋……

  泗渡漾河港交叉,以河為界,區域分界明顯。泗渡漾文橋港西是盧母村,港東是店街塘村。漾潭北邊的北旱浜西是中夫村。

  泗渡漾南面文橋港在樹叢裡向南延伸,南面約一華裡的地方上有座很特別的橋,橋名橋型都特別,這個橋的名字叫「二四郎橋」。1974年冬天,二四郎橋北面從小橋村向東建成了一條機耕路,文橋港上建了一座鋼筋水泥橋,供行人通行。1977年的1月,虎嘯公社開挖北沙渚塘東段,這座二四郎橋,被拆除了。現在的二四郎橋是2004年重建的。

  在泗渡漾附近只有西南的一個村莊叫小橋村,村以橋而得名,村東邊連接泗渡漾的小河上有一座小石橋,村以橋為名。後來小石橋改建成了平橋,前幾年拓寬水泥路,平橋建成了一個石壩。

  如今陸地交通發達,水運漸漸沒落,但泗渡漾、二四郎橋、小橋村這些地名都流傳下來。而據我了解,目前320國道桐鄉鳳鳴至大麻段改建工程,也會經過泗渡漾,這賦予了其更新的意義。

  ○王利明,桐鄉二中語文教師。


來源:今日桐鄉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拓建陣地,輻射溫暖丨新桐鄉婦聯把組織建在姐妹們的心坎上
    拓建陣地,輻射溫暖丨新桐鄉婦聯把組織建在姐妹們的心坎上 2020-12-22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桐鄉今日土拍,榮安城北補倉,樓面價破萬!好事壞事?
    [導讀]預想過桐鄉城北會起飛,但沒想過會來的這麼快,飛的這麼高。桐鄉今日土拍,梧桐花園西側的桐土儲【2019】10號地塊被榮安地產摘得,成功補倉。地塊位   預想過桐鄉城北會起飛,但沒想過會來的這麼快,飛的這麼高。
  • 泗城鎮:堅持「心中四有」 實現泗城發展
    人民網訊 2016年以來,泗城鎮立足高起點,決戰十三五,堅持做到「心中四有」促工作開展,實現泗城新發展。目前,全鎮上下和諧穩定,人心思進,人心思幹。 心中有民,增強百姓心中的分量,發展才能有能量。泗城鎮黨委每周三晚舉辦「兩學一做」夜校大講堂活動,不僅讓黨員幹部講課授課,還傾聽基層老百姓的聲音。
  • 人文桐鄉丨書香門第畢家廳
    桐鄉知縣齊雙進的四抬大轎停在院前,齊大人撩開轎簾,緩緩走出轎子,畢家老爺畢春帆疾步迎上前去。齊大人雙手抱拳道:「恭喜二公子高中!開屠甸鎮之先聲,實乃我桐鄉縣之榮耀,可喜可賀!」隨後,鎮上士紳絡繹不絕前來道賀。
  • 嘉興民俗丨桐鄉神歌
    神歌是浙北地區一種古老的民間酬神祭祀儀式歌,在桐鄉最早流傳於濮院,後來流播至梧桐、百桃、屠甸、爐頭、烏鎮等地。據濮院出生的神歌先生王阿大(1928年出生)口述,他唱神歌是由他父親阿四傳授的,王阿四唱神歌為王復興所傳授,王復興生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
  • 組圖丨在泗張安山,所有的美好與你不期而遇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影 濟寧報導  近日,由泗張鎮人民政府主辦,大眾網濟寧、搜狐濟寧承辦,濟寧市攝影家協會協辦的「冬遊齊魯美麗泗張」首屆泗張鎮農文旅新場景攝影大賽網絡投票已結束
  • 驚訝丨「最桐鄉」的美食地圖出爐啦,還不趕緊來看看
    去年12月,桐鄉市旅遊委員會和《錢江晚報·今日桐鄉》聯合發起了「難忘,那口桐鄉味道」美食評選活動。今天上午,「難忘,那口桐鄉味道」桐鄉十大特色菜、桐鄉名小吃頒獎儀式在桐鄉銀園大酒店舉行。  頒獎儀式現場,100位桐鄉市民和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一同見證了這20道桐鄉美食的誕生,並免費品嘗了獲獎美食,感受「最桐鄉」的舌尖魅力。活動現場,桐鄉市副市長馮中海出席並為獲獎人頒獎。  去年12月,桐鄉市旅遊委員會發出「徵集令」,向廣大食客和商家發出「邀約」,推薦桐鄉的特色菜和特色小吃。
  • 人文桐鄉丨楊家門的故事
    舊時桐鄉縣城東門外,有一條河浜,北通北港河,沿途又分出五條小浜,有長有短,狀似「龍爪」,故名五爪浜。浜間有個村莊叫楊家門,據《桐鄉縣地名志》載:「村中多楊姓,故名。」 1949年後,楊家門先後屬革新鄉茅亭村、新南鄉城南高級社、梧桐人民公社城南大隊、梧桐鄉城南村、城南鄉城南村。期間,儘管行政區劃多變,但楊家門一直是個地道的農家村落。
  • 桐鄉文物古蹟丨校場頭
    桐鄉有一條東西貫通的大馬路叫「校場路」,還有一個小村坊叫「校場頭」。「校場」即古代的練兵場,路名、村名均與「練兵的校場」有關。  桐鄉校場大約建於清朝道光年間,佔地18畝,是武舉人和武秀才習武、考試及清兵平時訓練的場所。
  • 人文桐鄉丨「三百年留香」的由來
    在桐鄉,人們可以經常看到這樣一句廣告語:「三百年留香」,這句廣告語用在清香四溢的杭白菊上的確非常貼切。而關於它的出處,還得從桐鄉名人張楊園和他的農學著作《補農書》說起。  張楊園,名履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學家、農學家。因世居桐鄉爐頭(今龍翔街道)楊園村,故人稱「楊園先生」。
  • 嘉興非物質文化遺產丨桐鄉竹刻
    桐鄉竹刻竹刻是傳統雕刻藝術,也稱「竹雕」,是指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 竹刻起源很早,《禮記·玉藻》記載:「士大夫飾竹以為笏。」現知較早的竹刻實物是西漢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彩漆龍紋竹勺。清嘉慶以後,浙江竹刻異軍突起,後來居上,成為晚清竹刻藝術的代表。
  • 桐鄉再添「金融活水」
    馮建龍表示,桐鄉是浙江省首批工業、服務業強市,是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永久舉辦地,縣域數字經濟影響力全省領先。長期以來,農業銀行高度重視桐鄉區域經濟的發展,把桐鄉作為戰略合作的高地。過去3年多,桐鄉農行貸款規模翻了一番。項目貸款、普惠貸款、防疫貸款等多項業務發放量列全省第一,多項全省首筆、全國首筆業務落地桐鄉。
  • 視頻丨跟著桐鄉書記去調研 看桐鄉如何找準發力點融入大灣區
    前不久,帶著這一問題,記者來到桐鄉市,跟隨桐鄉市委書記盛勇軍先後到桐鄉雙環傳動、合眾新能源汽車公司、鳳凰湖總部基地、烏鎮等開展實地調研,將桐鄉作為一個樣本,探尋其如何找準發力點,融入大灣區。此次大調研,作為調研者,桐鄉市委書記說了啥、有啥體會?桐鄉樣本又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 人物丨王洪根:轉塘民歌縱情唱 上泗竹馬恣意舞
    上泗竹馬同樣緣起於轉塘民間,表演常常由24名演員一起上陣,演員們身穿以竹子為架的服飾,輪流演唱各種戲曲,邊舞邊唱,熱鬧異常。早年從事音樂教育的王洪根是轉塘民歌和上泗竹馬的市級非遺傳承人。退休之後,他仍然保持著對音樂的熱愛,致力於保護轉塘地區的傳統文化,讓老底子的歌舞再度煥發光彩。
  • 嘉興傳統美術丨桐鄉灰塑
    桐鄉灰塑的內容多為山水、花卉、人物、書法、神話和戲曲故事等,也以龍、鳳、孔雀、虎、獅及麒麟等為題材。手法有多層式立體灰塑、浮雕式灰塑、圓雕式單體灰塑等。桐鄉灰塑主要用於寺院及園林建築的屋頂裝飾,其作品獨具特色,體積大,跨度長,如「咬脊龍頭」,高近2米,長數十米,橫跨整個大殿屋脊,這就要求作品整體造型準確、比例協調。另外,桐鄉灰塑作品講究對稱的較多,約束了製作的隨意性,增加了製作難度。
  • 桐鄉文物古蹟丨李莊孫家廳
    據1990版《桐鄉縣誌》記載:「李莊漢墓群,位於石門鎮長豐村(現白馬塘村)李莊。1975年3月,在李莊附近平整土地時發現西漢土坑豎穴墓多座。曾出土4公斤重的青銅鐎鬥一件,藏於桐鄉博物館。」  李莊村以族姓而居,清代以前有南北李莊之分,有四個姓氏。
  • 人文桐鄉丨水鄉小市靈安鎮
    靈安鎮位於桐鄉市區之南,320國道旁,現歸屬鳳鳴街道。靈安港橫貫鎮中,水域廣闊,支流密布,北通大運河,南接長山河,是典型的水鄉小市。  靈安鎮的得名由來是因為此地原有一座尼姑庵,名靈庵,後因「庵」、「安」音同,人們漸寫作靈安。關於靈庵的建造年代,已不可考,但從民間流傳的故事中可以得知大約建於清代乾隆年間。
  • 桐鄉汽車產業展現新活力
    2020汽車市場分析與預測高峰論壇舉行 桐鄉汽車產業展現新活力 發布日期:2020-11-30 11:08 信息來源:《今日桐鄉》瀏覽次數: 11月28日下午,以「新趨勢、新溝通、心合作」為主題的2020汽車市場分析與預測高峰論壇在桐鄉舉行。
  • 人文桐鄉丨《記憶方詩》的出版
    業務合作:0573-89399348廣告合作:0573-89399348(市府網559348)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網址www.12377.cn微信公眾號號:txnews2014桐鄉新聞網人文桐鄉
  • 人文桐鄉丨月亮
    唱不夠中華崛起壯志未酬  恨悠悠思悠悠  懸到如今成了  海峽兩岸一輪鄉愁來源:桐鄉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