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還記得傷仲永的故事。這樣的故事讀來總是讓人遺憾惋惜。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故事也不少見。這其中,就包括曾經被譽為第一神童的寧鉑。
雖然原因不同,最終二人卻殊途同歸,「泯然眾人矣」。
寧鉑
少年天才
寧鉑出生於十年浩劫那個動蕩年代。從小沒有上過幼兒園。即便如此,他卻還是天賦異於常人。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天賦?
兩歲,在大家牙牙學語的年紀,寧鉑已經可以流利地背誦30首詩詞;
三歲,人家的小孩剛剛會數123的年紀,寧鉑已經能夠從1數到100了;
四歲,大部分人上幼兒園,橫豎撇捺都分不清的時候,他已經認識4000多個常用漢字了。
這樣的天分,早已令人豔羨,何況寧鉑的過人之處遠遠不止於此。
八歲,大家都在玩著幼稚的遊戲,他自己翻翻醫書就學會了開藥房,九歲能夠熟練地吟詩作對。長於圍棋,甚至可以與大人圍棋對弈,還常常贏過大人。慢慢地身邊人都認識到了寧鉑與普通小孩不盡相同,寧鉑的名聲慢慢在周圍大了起來。
神童
人生轉折
1976年,動蕩的時期終於落下帷幕,大家開始逐步糾正那個失智年代遺留的錯誤。
也是那一年,李政道拿到諾貝爾獎後,第一次回到中國。本來起步就比別人晚,十年的彷徨,這片古老的土地更是滿是迷惘。
不忍祖國在這樣的條件下緩慢前行,李政道面對百廢待興的中國說「中國在過去十年的疲弱,全因教育落後,國家要強大,首先要恢復科技教育事業,抓好青少年的教育,其中一個舉措就是在大學開設少年班。」
李政道不曾想過,這樣一句拳拳愛國的話,卻成為掀起一個少年人生波瀾的最初那隻蝴蝶。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13歲的寧鉑也參加,並且通過了。彼時,他沒有覺得這有什麼了不起的。少年自負,如何會覺得這有多厲害。
只是這些事,少年人不覺得,成人卻看到了。於是當年,寧鉑父親的好友,高職教師倪霖就察覺到,寧鉑日後必定大有前途,不能讓他走正常人的人生被埋沒。於是親自寫了一封長信寄給當時的副總理,推薦寧鉑參加李政道提出的「少年班計劃」。
少年班劇照
副總理對此表示讚嘆與震驚,又立刻將信轉寄給了中國科技大學,信上親筆批示:「如屬實,應破格收入大學學習。」中國科技大學也不怠慢,於是立刻派遣兩位教授前往寧鉑所在的大學面試。
這次面試其實不止是只有寧鉑一個人參加,一共三人,剩下的兩人都比寧鉑大上一些。抽考數學,一樣的試題,寧鉑只考了第二名,然而最後面試卻只有他一個人通過了。寧鉑不能理解。他並不是面試中最優秀的那一個,甚至還偏科,如果抽到物理,他可能都完全無法及格。
未來的「諾貝爾」
人生巔峰
第二年,他去了北京,還接受了副總理的接見。二人簡單寒暄後,副總理得知寧鉑十分擅長下圍棋,作為一位同樣喜歡下圍棋的愛好者,二人這就開始了棋局。
沒有成年人的利弊權衡,寧鉑棋風滿是少年銳氣,最終贏得了這場對弈。副總理對其大加稱讚,在一旁的媒體人們,爭先恐後地拍著二人的照片。
他們拿著二人下棋的照片對著寧鉑大書特書,鼓吹他是「新中國第一神童」,甚至覺得他有可能得到諾貝爾獎。霎時間,那個曾經只在地方上出名的小夥子現在在全國一夜成名。
於是自然而然地,寧鉑作為最閃亮的明星,進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的少年班。天才的日子是什麼樣子的?
少年班的每一個學生都能給你答案。
而其中的明星寧鉑更是被寄予了無數的厚望與期待。他是少年班中受到的關注最多的一個人。
曾經有媒體拍過一張寧鉑坐在葡萄架下讀書的照片,那個葡萄架頓時成了中國科技大學的最佳景點。
除此之外,不斷有人慕名而來,想要一睹天才的風採。不斷有媒體找來,希望對少年班的同學進行採訪,好拿到獨家的新聞爆料,少年班師生對此不堪其擾,無法好好學習。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情況是不是像極了仲永被父親拉去炫耀,無法學習的時候。
少年班合影
天才隕落
事情的走向也逐漸向著《傷仲永》的模式發展。被輿論裹挾,被眾人擁簇著的寧鉑最終還是在這樣的潮流下迷失了。
他開始變得自大,同時也變得越來越懼怕失敗。當張廣厚在中科大演講結束後,少年班的同學全部圍上去找他籤名的時候,寧鉑一個人桀驁地站在一旁。
老師過去問他的時候,他說他因為張廣厚沒聽說過他的名字而氣憤。這在現在看起來不免可笑,可是當時沒有人告訴寧鉑這是錯的。
眨眼間第二年,少年班的孩子要選擇自己的專業。寧鉑看著自己的成績,開始了分析。他從自己的成績,愛好等等綜合方面選出他心儀的專業,其中包括醫學,化學,天文學。
至於少年班建立初衷的物理學,恰好是寧鉑最短板,最沒興趣的專業。他把想法告訴了自己的班主任,班主任同意了他的想法,還為了他親自向學校提出申請。
然而卻得到了激烈的反對。甚至有領導直接找到了寧鉑的家中與他父母談話。那位領導語重心長地跟寧鉑說他是全國少年的榜樣,讓他聽話。父母也站在領導這邊隨著附和。
少年班合影
當一個人想做的事被所有人反對,那他能有多大的勇氣做下去呢?答案是很難。寧鉑也不例外。所有人催著寧鉑長大,催著他智力上長足發展,卻沒人關心他的心理發展。他們麻木地接受著領導與父母的安排,選擇了自己完全不擅長,不喜歡的物理學。
他明白了,人們根本不是真的喜歡他,不過是喜歡媒體與幻想共同打造的「第一神童」寧鉑罷了。
於是他理了光頭,研究起了星象神學,不和人交往,拍照也站在最角落。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19歲,寧鉑成為了最年輕的助教,輿論又是一陣轟動。只是這些輿論,再也無法撼動他內心分毫了。現在工作後,他更加不快樂。沒有人理解他的苦悶,人只道,神童隕落,傷仲永。
於是,寧鉑辭去了這份工作。輾轉多年,生活卻一直不順遂。心受煎熬,人生無所歸處,他選擇皈依佛教。
寧鉑最後一次出現在大眾面前,是參加關於神童的辯論。他一個人現身說法,勸人還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然而最後得到的結果,卻是無人在意。
時至今日,「神童們」還是活躍在大眾視野之下。
往日神童出家還俗
「神童現象」頻發
前段時間,一個小學生在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的參賽題目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若是跟他比起來,寧鉑都得靠邊站。因為因為他的論文題目叫:《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的研究》。
這種外行人根本不懂得怎麼讀,甚至聽起來都拗口的名詞,卻被一個六年級小朋友清清楚楚地寫進了論文中。而根據他的實驗記錄,在實驗進行的前幾天,他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結果到了要寫論文的時候,他就能夠熟練地進行基因敲除技術。
然而這份一眼看上去在研究生,博士生水平的論文,被冠之以六年級小孩的名號,卻被評為了三等獎。
人們當然不信,事情也很快敗露。這一整個實驗與實驗報告都不是出自小孩子之手,只是冠名而已。
沒過多久,又出來一位牛的。
這位小姑娘叫岑怡諾,據她的個人簡介,姑娘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多首詩,15000字的小說,且很早就開始出來演講,多的時候有3000人來聽。
別的先不談,可是詩歌從來都是品味的藝術,如何能單單炫耀數量?況且,一天24個小時,1440分鐘,按照她的寫法,每分鐘起碼要寫一首還要多一半才能完成這個指標任務。
這可太假了,意象選擇慎重,字字斟酌的詩歌,如何能那麼快又那麼密集地輸出出來呢?這還只是算得她全天不吃不喝,不休息,只寫詩,不會靈感枯竭的情況。又或許,莫不是她的家人認為,只要把句子斷開,分行,就算一首詩了吧。
「神童」岑怡諾
神童之荒謬
發現了嗎?寧鉑的故事雖然很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真假難辨的神童。
除了上面這兩位,還有2歲攀登紫金山,12歲考入南京大學何宜德;四歲給人演講,金句頻出的四歲神童曦曦,……我們的社會好像很樂意去把孩子們催熟,使他們擁有大人的智慧。
可是這樣真的對孩子的成長有所裨益嗎?揠苗助長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誰願意自己的孩子是那個被拔出來的莊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