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在武俠小說及影視劇中,僧人經常被虛構為「武林高手」,尤其少林方丈常被定義為上流高手的身份。對他們的描寫通常是內力深厚、武功出神入化,擁有金剛不壞之身,統領名門正派抵抗魔邪,守護武林江山……
但畢竟虛構≠真實,今天小編帶您認識這些僧人的真實身份~
一、方丈
佛教中一般用方丈代表方丈和尚,他們是寺院的最高領導者,同時有老師的職責。
佛教原用以指禪寺的長老或住持所居之處。
如《維摩詰經》載,身為菩薩的維摩詰居士,其臥室一丈見方,但能廣容大眾。禪寺比附此說,故名。至唐代,懷海建立住持制度後,方丈專指住持的居室,並用為一般寺院內主持僧的尊稱。《景德傳燈錄》卷六載懷海所制《禪門規式》:「既為化主,即處於方丈,同淨名(即維摩詰譯名)之室,非私寢之室也。」《西遊記》第四四回:「打掃乾淨方丈,安寢一宿。」以後道教全真派亦採用此名,指道院的主持人和他居住的靜室。
《佛學大辭典》中載:「(堂塔)禪林之正寢,住持之住所也,故稱寺主曰方丈,因其住於此也。古來之說維摩居士之石室,四方有一丈,丈室之名,始基於此。
法苑珠林感通篇曰:『吠舍釐國宮城周五裡,宮正北六裡有寺塔,是說維摩經處。寺東北四裡許有塔,是維摩故宅基,尚多靈神。其舍疊磚,傳云:積石,即是說法現疾處也。於大唐顯慶年中敕使長吏王玄策,因向印度過淨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也。』
傳燈錄禪門規式曰:『長老既為化主,即處於方丈,同淨名之室,非私寢之室也。』案方丈之名,先唐王玄策已有其說。
王簡棲頭陀寺碑文曰:『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注,高誘曰:『堵長一丈,高一丈,面環一堵,為方丈。銑曰:宋孝武皇帝時也,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經家也。』則方丈唯言僧坊之狹小而已,必非由於維摩也。曇鸞之往生論註上曰:『如維摩方丈,苞容有餘,何必國號無貲,乃稱廣大?』」
二、住持
住持,佛教僧職。又稱方丈、住職。原為久住護持佛法之意,是掌管一個寺院的主僧。
《圓覺經》卷上云:「一切如來,光嚴住持。」禪宗興起後寺院主管僧人稱為住持。據說佛教傳入中國後的幾百年間只有師徒之間以佛法相授受,並無住持一職,直到唐代,禪宗興盛,門徒日眾,百丈懷海禪僧始立住持制度,以維持寺院秩序。「百丈以禪宗寖盛,……非崇其位,則師法不嚴,始奉其師為住持,而尊之曰長老」。道教也稱道觀中的負責人為住持。
「住持」之語義為「安住之、維持之」。原意指代佛傳法、續佛慧命之人,後乃被用來指稱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長老。此詞用在寺職稱謂時,又稱寺主或院主。日本佛教界稱之為住職。由於住持之住處稱為「方丈」,故「方丈」一詞亦被引申為住持之意。
相傳住持一職為唐代百丈山懷海所創。《敕修百丈清規》卷二《住持章》云:「佛教入中國四百年而達磨至。又八傳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巖居穴處,或寄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禪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風問道,有徒實蕃,非崇其位,則師法不嚴。始奉其師為住持,而尊之曰長老。如天竺之稱舍利弗、須菩提,以齒德俱尊也。」
關於住持的意義,依《禪苑清規》所述,是各處一方續佛慧命;契嵩的《廣原教》謂,藉人持其法,使法永住不泯滅,故云住持。此外,又有住持三寶或如《淨土論》所謂「法王善住持」等義。
住持有三種職務,即說法、安眾、修造等。《禪林寶訓》卷四引用密庵禪師之語云「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懼,無事莫尋,是非莫辨。住持人達此三事,則不被外物所惑矣。」禪宗由於住在寺內的徒眾甚多,故各寺均設住持一人,其下另置若干職位。至後世,此住持之稱也通用於其他諸宗。
三、首座
首座,四大班首之一,其地位僅次於方丈和尚,常由叢林中德業兼修者充任。
首座是東、西兩序的首領,其職掌是代住持統領全寺僧眾,即「表率叢林輔翊住持。分座說法,開示後昆。坐禪領眾,謹守條章。齋粥精粗,勉諭執事。僧行失儀,依規示罰。老病亡歿,垂恤送終。凡一眾事。皆得舉行,如衣有領,如網有綱也」。
首座的職責主要可概括為兩方面:
一是輔佐住持,按住持所囑處理大小寺務,處罰維那或知客舉出的犯規僧徒,督責眾執事各盡其職。
二是給眾僧作表率,如自己所住寮舍要做到單帳衣缽掛放整齊,吃食不能挑精厭粗,走路要步履從容,按時休息,早睡早起等。
首座在寺院執事們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自宋遼至現代都有由首座出主一寺作住持的事例,又多以寺院住持改充大寺首座的,即所謂「大方尊宿,若住持能以禮致之,亦請充此職」。有的叢林,首座之上還有座元,為眾執事的上首。座元必須由德高望重的佛門耆宿擔任,否則,此執事之位可空缺。
四、和尚
和尚本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
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是後來習俗上這個字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作是男眾專用的名詞,這是和原來的字義不合的。
和,為三界統稱,尚,乃至高無上的意思,「和尚」之稱華藏世界只有釋迦能稱得,但後世確把比丘都稱為和尚了,也許是因為釋迦涅槃之後,在世比丘為世間第一福田的緣故吧。
和尚一詞,純由於西域語言的音轉而來,在印度,通稱世俗間的博士為「烏邪」,到了于闐國則稱「和社」或「和」,到了中國則譯成了和尚。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
和尚一詞,並非佛教的專有名詞,但在佛教,確有它的根據,佛教的律藏,稱剃度師及傳戒師為鄔波馱耶,「和」一詞,就是根據這個而來,「和尚」一詞,更是漢文的訛誤。
最早見於漢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圖澄而號佛圖澄為「大和尚」。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別於流俗的訛誤。因為,依照鄔波馱耶的原意,應當譯為親教師,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並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後,才有資格為人剃度、為人授戒、而被稱為鄔波馱耶。
這既不同於印度俗稱博士的烏邪,更不同於中國誤傳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彌是小和尚,乃至阿貓阿狗恐怕長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初出家的,叫做沙彌,生年滿二十歲,受了比丘戒,稱為比丘。
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內,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師;五年之後,若已通曉戒律,始可以所學的特長作師,稱為軌範師,梵語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習誦;到了十年之後,可作親教師;到了二十年之後,稱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稱為耆宿長老。
另外,佛教一般稱寺院更恰當,寺廟不完全正確。(來源:佛教文化雜誌/文: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