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瓶葡萄酒送往國際空間站只能做科學實驗 太空中為什麼不能喝酒?

2021-01-12 前瞻網

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剛剛收到了一箱來自地球的葡萄酒。

一家位於盧森堡的葡萄酒公司推出了這12瓶紅酒,這些紅酒將「以科學的名義」放置在國際空間站整整一年。

研究人員將著手研究失重和空間輻射如何影響老化過程,以期為食品工業開發出新的風味和特性。

據Techcrunch報導,國際空間站(ISS)上的機組人員不會飲用這種葡萄酒,而是將其用於微重力如何影響葡萄酒老化過程的實驗中。

儘管太空中有12瓶,但這家葡萄酒公司又捐贈了12瓶供研究人員在地球上研究,使他們能夠在一年後比較這一批次的葡萄酒。

國際空間站和地球上的樣品都將保持密封狀態,並保持在華氏64度。

研究人員預測,在實驗結束時,這兩個批次的口味會有所不同。

這些紅酒只是上周六航天公司Northrop Grumman、歐洲初創公司Space Cargo Unlimited從美國維吉尼亞州阿洛普斯島發射到空間站的幾件奇怪物品之一。

整個包裹重約四噸,還包括跑車零件,一個烤箱和用於製作巧克力曲奇餅的材料。

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將通過烘烤麵團製成的巧克力曲奇來測試「Zero-G」烤箱,今年早些時候,Hilton Double Tree將其送入太空。

太空人從來沒有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過烘焙,只是使用現有的「烤箱」加熱食物,他們通常避免食物產生的碎屑漂浮在機艙周圍並引發問題。

一般的烤箱依靠熱空氣的對流來均勻加熱食物,這意味著必須對ISS的微重力廚房進行調整。

Hilton與紐約公司Zero G Kitchen合作創建了烤箱,他說:「在地球上典型的對流烤箱中,有不斷上升的熱空氣循環,而冷空氣進入以取代它,從而形成恆定的流量。烤箱中的空氣稱為對流,可以均勻烹飪。」

「但是,國際空間站(通常是太空)是一個微重力環境,因此熱空氣不能「向上」飄,這意味著,我們只能依靠通過空氣傳導的熱量。」

周六,NASA地面管制員稱其為「一次全程良好的發射」。

其他新到達的設備將在本月晚些時候的一系列NASA太空行走中使用,以修復關鍵的粒子物理探測器。

為什麼太空中不能飲酒?

在地球上空飛行數千英裡,進入這片漆黑的未知領域,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壓力很大,也很可怕。那麼,為什麼太空人們不能在空間站來一杯美酒放鬆一下呢?

不幸的是,對於想要探索太空的人來說,飲用酒精飲料是被國際空間站等政府機構廣泛禁止的。

但很快,普通人就有機會去太空探險了——以民用旅行的形式去探索和殖民火星。當然,在這樣一場需要數年才能完成的痛苦單程旅行中,酒是應該被允許的嗎?

事實是,從歷史上看,酒與太空探索有著複雜的關係。讓我們來看看太空人飲酒到底會發生什麼——如果我們開始向太空中的太空人提供酒會發生什麼。

人們普遍認為,在高海拔地區喝得酩酊大醉會讓人更快感到頭暈目眩。因此,假設在軌道上喝酒會對人類產生更奇怪的影響似乎是合乎邏輯的。但這個觀點可能並不正確。

事實上,有證據表明,這個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的神話是不正確的。1985年,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進行了一項研究,在模擬高度監測飲酒是否會影響複雜任務的表現和酒精測試讀數。

在這項研究中,17名男性被要求在地面和一個模擬海拔12500英尺(3.7公裡)的房間裡喝下一些伏特加。然後,他們被要求完成一些任務,包括心算、用操縱杆在示波器上追蹤燈光,以及其他各種測試。研究人員發現,「酒精和海拔對酒精測試讀數或表現都沒有相互影響。」

那麼,在飛行的時候喝酒會醉得更快嗎?紐約州立大學波茨坦分校社會學名譽教授戴夫•漢森(Dave Hanson)認為答案是肯定的。「我無法想像(在太空飲酒)會有什麼不同。」他說。

他認為高原反應確實可以模擬宿醉,也可以模擬酒精中毒。「如果人們沒有足夠的壓力,他們也會感到醉酒,」他說。

相反,那些聲稱在飛機上以比平時更快的速度喝醉的人,可能只是在經歷「思考-喝酒」效應,多年來這種效應得到了廣泛的研究。這表明,如果人們認為自己喝醉了,他們會表現得更醉,而不是實際上一直在喝酒。

漢森說:「如果人們在飛機上飛行,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他們認為酒精會對他們產生不同的影響,那麼酒精就會對他們產生不同的影響。」

所以如果沒有額外的身體影響,在國際空間站上喝一小杯睡前酒應該沒什麼大不了的,是不是?大錯特錯!

NASA詹森航天中心發言人丹尼爾·G·霍特說:「國際空間站上不允許飲酒。」「酒精和其他揮發性化合物的使用在國際空間站受到控制,因為它們會對空間站的水回收系統造成影響。」

因此,空間站上的太空人甚至沒有提供含有酒精的產品,如漱口水、香水或須後水。在一些醉醺醺的軌道狂歡中灑出啤酒也可能損壞設備。

1961年,入選蘇聯首批航天員的瓦倫丁·邦達連科在低壓模擬艙室進行耐力測試時,一塊小小用過的酒精棉扔在地上,正好落在一塊電加熱板上引發短路,而模擬艙內的氧氣濃度極高,瞬間被大火吞噬,釀成一場慘烈的悲劇。

然後是責任問題。我們不允許汽車司機或噴氣式飛機駕駛員酒後行駛,因此同樣的規則也適用於在價值1500億美元的太空站內,以17200英裡每小時的速度在近乎真空的環境中飛行的太空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早在2007年,NASA成立了一個獨立小組來調查太空人的健康狀況,該小組稱,在該機構的歷史上,至少有兩名太空人在飛行前的一段時間裡大量飲酒,但仍被允許飛行。NASA安全部門負責人隨後進行的審查沒有發現任何證據來證實這一說法。太空人在飛行前12小時嚴禁飲酒,因為他們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制定這些規則的原因很清楚。1985年,美國聯邦航空局對高空酒精影響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一點一滴都很重要。不管受試者飲酒時所處高度如何,酒精測試的讀數都是一樣的。他們的表現也同樣受到了影響,但是那些在高海拔地區服用安慰劑的人比那些在海平面地區服用安慰劑的人表現更差。這表明,無論飲酒與否,海拔高度都會對智力表現產生輕微影響。

避免喝啤酒等泡沫飲料可能還有另一個原因——沒有重力的幫助,液體和氣體會在太空人的胃裡翻滾,導致他們打嗝。

然而,儘管有嚴格的規定,這並不意味著人類在太空中永遠不會接觸發酵液體。在國際空間站上已經有很多關於酒精的實驗,但是沒有一個涉及到太空人大量飲用,所以沒有人真正知道在人體會有什麼反應。

很顯然,在太空實驗室項目中,他們考慮過把雪莉酒和太空人一起送上太空,但是在零重力飛行中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測試

「我們確實研究太空人在太空中身體的各種變化方式,包括微生物水平,」NASA新聞秘書史蒂芬妮·席爾霍茲(Stephanie Schierholz)說。「我們有一個非常健全的營養計劃,以確保他們的身體得到保持健康所需的營養。很顯然,在太空實驗室項目中,他們考慮過把雪莉酒和太空人一起送上太空,但在零重力的飛行中測試結果並不理想。」

席爾霍茲補充說,試驗中使用的雪利酒「引起了嘔吐反應,且公眾也反對。」

雖然太空一再禁酒,但最令人驚訝的是,在月球表面喝的第一種液體是酒。奧爾德林(Buzz Aldrin)在接受採訪時說,1969年他和阿姆斯特朗走出登月艙之前,他在領聖餐時喝了一小口酒。儀式在通訊中斷期間舉行,因此從未播出。

雖然NASA長期以來對太空中的酒精飲料有嚴格的規定,但一向彪悍的俄羅斯人過去似乎更放鬆。和平號空間站上的太空人被允許攜帶少量幹邑白蘭地和伏特加。

1971年,蘇聯「禮炮7號」空間站上的一名航天員恰逢生日,地面上即將升空的航天員們為了給他驚喜,悄悄帶了一瓶亞美尼亞白蘭地上太空。

蘇聯航天員伊戈爾·沃爾克回憶,1984年他和搭檔瓦洛佳·扎尼別科夫乘坐「聯盟」號飛船上天前,為了把白蘭地悄悄帶上天,不惜餓一周,將之藏在太空衣裡。

日本釀酒商三得利公司也向空間站運送過一些威士忌,作為在微重力條件下監測酒精飲料成熟度實驗的一部分

2015年,擁有自家全球創新中心的日本釀酒商三得利將部分獲獎威士忌運往空間站。這是一項實驗的一部分,旨在監測「通過使用微重力環境在酒精飲料中的成熟度發展」。換句話說,在微重力環境下,酒的老化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使酒的味道更好、更快。這是地球上每家釀酒廠都想了解的。

時間再往前,從2011年9月到2014年9月,NASA贊助了一項實驗,研究微重力對威士忌和幫助老化過程的燒焦橡木的影響。在太空中待了近1000天之後,威士忌中的單寧沒有變化,但在太空橡木發出了更濃的味道,產生了木質素分解產物。

NASA表示:「這一發現不僅對麥芽威士忌行業有意義,對整個食品和飲料行業也意義深遠。」「國際空間站和對照樣品之間的味道差異非常明顯,需要進一步的分析來解釋不同味道的產生。」

因此,儘管太空人在軌道上被禁止飲酒,但他們所做的工作可以提高在地球上消費的酒的質量。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加加林時代如何帶酒上太空:有人一次「走私」12瓶
    1997年「和平」號空間站上的航天員撲滅火災後喝酒慶祝加加林時代如何帶酒上太空石留風春節檔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中的諸多細節讓觀眾津津樂道,其中那句「你知道為什麼加加林時代不許帶酒上太空」更引起很多人的好奇。
  • 來杯太空雞尾酒!近地軌道品酒簡史
    這是一項飛往國際空間站的常規貨物補給任務,但位於火箭頂部的天鵝座宇宙飛船(Cygnus)卻包含了一些相當不尋常的載荷。飛船的貨艙裡裝著十幾瓶波爾多紅酒,每瓶酒都被放置在特製金屬罐內。這不是葡萄酒第一次離開地球,但卻是迄今為止把酒送入太空數量最多的一次。
  • 中國空間站評選17國家9國際實驗項目入選科學實驗
    6月12日,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UNOOSA)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布了將於未來幾年在中國空間站上進行實驗的聯合項目的優勝者。六個獲獎項目被選中,其中三個是有條件的。來自UNOOSA、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國際空間組織的約60名專家對它們進行了仔細評估。
  • SpaceX有望明年初將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
    原標題:SpaceX有望明年初將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近日稱,如果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載人「龍」飛船太空人座艙在測試中被證明可行的話,該公司可於明年年初將美國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
  • 首個太空COVID-19藥物研究實驗將在國際空間站進行
    當SpaceX公司的CRS-21任務本周末發射到國際空間站時,它將裝載各種物資和研究,包括第一個設置在太空中進行的COVID-19藥物實驗。發射時間定於太平洋時間12月5日(周六)進行。該實驗不會讓太空人接受任何治療。
  • 新冠藥物太空試驗!SpaceX龍飛船攜Covid-19實驗藥物飛向空間站
    【新智元導讀】昨日北京時間凌晨,SpaceX再次發射載貨火箭至國際空間站。此次發射使用的是此前載人航天所使用的「Dragon 2」太空艙。SpaceX棄用老版「Dragon」太空艙,以後將使用「Dragon 2」載物又載人。此次載物任務不僅為空間站帶來了新的實驗任務,還為空間站的工作人員帶來了「饕餮大餐」!
  • SpaceX今年將把湯姆·克魯斯送往國際空間站,拍攝第一部太空電影
    去年5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吉姆·布萊登斯汀(Jim Bridenstine)宣布,該機構將與好萊塢動作電影演員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合作,在國際空間站(ISS)拍攝電影。
  • 用太空垃圾代替國際空間站,繼續空間站的任務?美國人腦洞真大
    如今在太空中,人類、物品的運輸與微重力下的科學研究變得越來越頻繁。在這個時代下,空間站有了更重要的作用。而國際空間站原計劃工作壽命為15~20年,自2000年至今已達到極限。近年來空間站故障頻發,甚至於前不久的12月19日,據俄羅斯稱空間站再次漏氣。國際空間站已達到退休的邊緣。要不了多久,中國就會成為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 在太空也能3D列印?國際空間站將列印人類軟骨組織
    中新網7月26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26日報導,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RKK Energia)25日表示,用於列印人體組織的3D印表機將於今秋抵達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藉助該設備,太空人將嘗試列印人類軟骨組織和齧齒動物甲狀腺的樣本。
  • 科學之謎:太空站上的有趣實驗,讓果蠅也體驗下失重的感覺
    序:早在2017年,美國將一批果蠅,乘坐龍飛船,送往國際空間站。我們知道人在失重狀態下,心臟和大腦會發生變化,那麼果蠅在微重力影響下會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是果蠅?因為人類大約75%的致病基因在果蠅中同樣存在,基於此醫學家們認為果蠅可以作為一個研究太空環境中的生物變化的模型。據記載乘坐龍飛船飛向太空的果蠅非常之多,其中有心臟疾病的果蠅,都將參與本次旅行。也就是說,以果蠅為模型,了解這些分子的變化,可以有助於我們制定保護太空人的方案,也許有助於治療地球上人類的心腦血管疾病。
  • ...中國空間站搭載青少年科學實驗方案徵集活動啟動-教育頻道-北方網
    「2017年天津市航空航天系列科普報告會暨中國空間站搭載青少年科學實驗方案徵集」活動啟動  天津北方網訊: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和  為激發我市青少年對航空航天事業的關注和興趣,同時選拔優秀空間站搭載實驗方案推介參加由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共同組織開展的「中國空間站青少年科學實驗計劃」航天科普系列活動。2017年9月21日,在南開大學附屬中學報告廳舉行了「2017年天津市航空航天系列科普報告會暨中國空間站搭載青少年科學實驗方案徵集」啟動活動。
  • 除了「太空加油」,天舟一號還將開展這些「酷酷的」科學實驗
    此外,空間人類胚胎幹細胞定向分化生殖細胞研究屬國際首創,主要研究微重力環境下人的生殖細胞發育與成熟基本規律,為太空人類生殖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蒸發與冷凝會有什麼改變嗎?  蒸發與冷凝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其相變傳熱過程也是物理學長期研究的經典問題。
  • NASA新型太空廁所將在國際空間站試用,更適合女性
    NASA新型太空廁所將在國際空間站試用,更適合女性  Emma Chou • 2020-10-02 15:39:20 來源:前瞻網 E4026G0
  • 美國太空公司計劃出售國際空間站旅遊票 每位5200萬美元
    6月12日消息,據外媒報導,就在美國宇航局(NASA)制定了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商業旅行的基本規則幾天後,總部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的商業太空公司Bigelow Space Operations表示,計劃為客戶提供前往國際空間站旅行的太空船座位,每個座位售價5200萬美元。
  • 雙胞胎實驗:人類不適合長期太空旅行,地球是我們的囚籠?
    經過多次實驗,太空人短期內表現良好,沒有特別嚴重的危害,才進行了載人登月。不過NASA深知長期的外太空生活,太空人的身體是無法承受的。在登月完成以後,NASA開始建立國際空間站,除了進行生物科學實驗、大地研究以外,NASA近些年來一直在關注外太空長期對人類的影響。
  • 如何在太空生活: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學到了什麼?
    這是一項由25個空間機構和組織之間的合作成果,截至目前,國際空間站已經接待了241名太空人和來自19個國家的少數遊客,這些人在所有去過太空的人當中約佔43%。人類的雄心壯志並不止於空間站,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或許能見證月球和火星任務的實施。而在此之前,了解人類需要做哪些準備,才能在遙遠、危險和封閉的環境中正常生活是很重要的。在太空深處,沒有回家的捷徑。
  • 國際空間站迎來新「房客」 3D列印、模擬星塵等實驗設備即將進入...
    生長蛋白質晶體實驗 圖片來源:NASA  今日視點  太空中獨一無二的微重力環境是科學家們趨之若鶩的實驗寶地,例如在微重力環境下運行高性能冷原子鐘、進行胚胎幹細胞培養  11月中旬,諾斯洛普—格魯門—天鵝座再補給10號航班(CRS-10)將前往國際空間站。該飛船上搭載的貨物除了數噸太空人的補給外,還有不少科學實驗設備。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報導,這些實驗的範圍囊括3D列印和回收、模擬從星塵中創造天體等,它們只是目前在國際空間站進行的數百項調查中的一小部分,儘管領域不同,但其終極目的都是為了人類的福祉。
  • 2020年重大科學突破:太空旅行
    12 月 24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挑選出 2020 年全球重大科學突破,其中包括:AI 人工智慧技術、食物領域、太空技術,以及最新新冠病毒響應,展示了科學力量如何改變全球後疫情時代。
  • 國際空間站種出了安全可食用的蔬菜,為遠距離太空旅行鋪平了道路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在電影《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飾演的生物學家,在執行火星任務的時候遭遇了超強風暴,沒能乘上飛船,被單獨遺棄在火星上。最近,來自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用行動告訴你,在太空這種低重力,強輻射的條件下種植出來的蔬菜,安全可食用。因此,《火星救援》中的土豆同樣也是可以吃的。
  • 即將退役的國際空間站,居然是個縫合怪?
    ,同年12月,由美國製造的團結號節點艙升空並與曙光號連接。 至此以後,國際空間站的大致架構搭建完成,剩下的只是一些局部修改和調整。2019年7月,日本為了研究真空中暴露實驗項目,在希望號外部加載了外部實驗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