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招遠,尤其是北招區域,「杜家」就是羊湯的代名詞。
其實,「杜家」是一個在膠東地區很常見的村莊名稱,招遠、萊州、龍口、蓬萊、海陽、乳山、榮成、牟平、萊山等地均有「杜家」村,如果算上杜家莊、杜家泊、杜家疃、杜家島、杜家溝這些,數量會更多。
在眾多的杜家村當中,招遠的杜家村相對有名,這主要與當地的羊湯有關。從老輩傳下來的羊湯麵魚手藝,隨著集市和餐館的推廣,逐漸叫響招遠,甚至傳到外地。
杜家村不僅以羊湯聞名,村莊也相當有歷史底蘊。此前,筆者在招遠市張星鎮駐地一家杜家羊湯館吃飯的時候,看到牆上的宣傳欄有杜家村的圖片,其中有幾棵老槐樹的影像。前段時間,為了探訪這幾棵老槐樹,我們就去了一趟杜家村。
杜家村位於張星鎮駐地以北約五裡處,跨過界河就是。進村之後,從熱情的村民那裡,我們打聽到了大槐樹的位置,就沿著古樸的街巷走了過去。
本來此行目的是探訪老槐樹,不過,在其中一棵槐樹的旁邊,卻有了另外的收穫——樹下有座古樸的建築,是村裡的杜氏祠堂。
相對於老槐樹的滄桑,這座祠堂的屋瓦顯得有點新。原以為老槐樹的歷史遠超過祠堂,但從村裡一位老人那裡,卻得到了不同的說法。相傳,槐樹是當初建祠堂時所種植,只不過祠堂後來經過多次修繕,最近一次就是近幾年,因此祠堂顯得新而槐樹顯得老。
招遠北部距離掖縣不遠,在村莊起源的傳說上,這裡也與掖縣有些相像。村志記載:明洪武年間,杜姓先人從四川華陽縣大槐樹底下輾轉遷徙此地建村,取名杜家。以此計算,杜姓人在此居住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杜家村是一個自然村的名字,因為杜氏子孫人丁興旺,村莊最多的時候發展到1000多戶,為了便於管理,後來一分為三,即杜北、杜西、杜東三個行政村。不過,這種分開只是區劃上的分開,在現實當中,三村仍如一體,修繕祠堂時,各村杜姓子孫都有出力。
這座祠堂現仍使用,逢年過節時會開門行禮。在它的外牆上,還有一處「大眾報壁」的雕刻,那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痕跡。除了屋瓦之外,祠堂其他的建築部分仍採用老輩的樣式,古風可見。下面的圖片,就是祠堂的一些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