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曉瑩楊滿良 松基三井坐落在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高臺子鎮永勝村(現永躍村)旁,1959年9月26日喜噴工業油流,不但打開了大慶油田神秘地宮的大門,噴出了一座新興的現代化石油城——大慶市,還使中國石油工業從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徹底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這口油田發現井之所以當年那樣牽扯著億萬人民的心,是因為人類自進入工業社會後,石油已經成了各國的主要戰略物資,被譽為工業的「血液」。尤其是「二戰」後,石油更是身價倍增。可與中國經濟發展不適應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西方的一些地質學家們一直斷言,中國是個貧油的國家。其主要理論依據:只有海相沉積才能形成石油。而幅員遼闊的中國大陸海相沉積面積很小。在這一理論的束縛下,過去的中國石油工業發展一直非常緩慢。從1904年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的40多年時間裡,舊中國累計生產原油僅有278.5萬噸,平均年產石油6.7萬噸。而這期間進口的「洋油」卻達2800萬噸,是自產石油的10倍多。新中國成立後,即將在東方崛起的共和國百廢待興,一頂貧油帽子戴在中國人的頭上,壓得中華兒女幾乎喘不過氣來。 最早提出這個論點的是美國的兩個地質學家。1913至1915年,美國紐約美孚石油公司組織了一個石油調查團到中國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調查。負責人克拉普和富勒組成6個分隊分別到我國各地,其中一個隊在內蒙和東北地區調查。結束調查的10年後(1926年11月),他們在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協會報上正式發表了評價,題為《中國東北部含油遠景》,摘要中說,中國東北部(內蒙、華北和東北)的絕大部分是不可能有石油的。另一個地質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勃拉克韋爾德也到中國做了石油資源調查。他在論文《中國和西伯利亞的石油資源》中闡述:「中國東北地區也和華北一樣,不會含有大量石油」。這些美國地質學家認為中國「貧油」的論點當時在中國影響很大,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中國石油地質學家的手腳。50年代,剛剛成立的共和國處在貧油警戒線上。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新興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線,包括千家萬戶百姓的煤油燈都焦急地等待著石油。而50年代我國石油的基礎,雖不是徹頭徹尾的「一張白紙」,但建國初期,全國也只有玉門老君廟等三個小油田以及四川聖燈山、石油溝兩個小氣田。 1958年9月,松遼石油勘探局破天荒地提出在肇州縣「大同鎮電法隆起」上安置「松基三井」的井位,它的具體地點就是現高臺子鎮旁一個名叫勇躍村的小村莊。鑽井隊於1959年4月11日在那裡開鑽,從井深1050米處開始,連續在6個井段取出粉砂巖和細砂巖巖芯,每一個巖層都見到了油浸和含油現象。在場和趕來的專家經過認真的研究,果斷地決定用原鑽試油。到1959年9月26日下午4時,只聽地質師張文昭一聲令下:「開閥放油……」「譁……」油管裡頓時發出了巨大的呼嘯聲,在井底強大的壓力下,一條棕褐色的油龍噴射而出。 松基三井噴出了工業油流,中國的石油工業也從此在共和國的歷史上掀開了新的一頁。 1959年松基三井噴油後不久,為使油井能得到很好保護,人們在井的南側修建了一座用水泥壘就的「松基三完鑽噴油紀念碑」。1986年該井被定為黑龍江省重點保護單位。到1988年封井停產時,它共為國家貢獻了1.0088萬噸原油。 現在的松基三井紀念碑位於第五採油廠,是為紀念大慶油田發現30周年,由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於1989年9月26日重新建成的。 1999年,國務院發布通知,把松基三井確定為最年輕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象徵著大慶油田的輝煌是從這個原點閃射出光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