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神似Emoji微笑的表情其實是一顆顆臭蟲的卵!沒錯,今天是世界表情符號日。這些微小的、卡通化的表情經常出現在社交媒體的帖子和簡訊中,它們本身就已經成為一種交流系統。但為什麼把世界表情符號日選在7月17日呢?因為日曆 emoji 的日期正是 7 月 17 日,這個日期的由來則是日曆 emoji 原始版本(當時叫 iCal)是在 2002 年 7 月 17 日的 Macworld 大會上發布的。這個想法是由 Emoji 搜尋引擎 Emojipedia 的創始人 Jeremy Burge 提出,並在 2014 年將 7 月 17 日正式確立為世界表情符號日。來啊~,一起用Emoji!
1982年9月,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位教授寫下了第一個笑臉「:- )」,當時它被寫在學校bbs上,用來告訴人們哪些帖子是笑話,而哪些不是——這就是符號表情最早的起源。
而現在的emoji起源於1995年的日本,是日本在無線通信中所使用的視覺情感符號。Emoji 的含義是「絵(e =圖片)文(mo =寫)字(ji=字符)」。最早由慄田穰崇(Shigetaka Kurita)創作,「那時我們覺得,並在日本網絡及手機用戶中流行。如果能擁有像emoji表情符號之類的東西,那就很可能可以讓人在打字時,做到如同面對面的交流。」設計師慄田說。
emoji 和其他富有表現力的視覺語言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人們在排印中就會加入圖表等來豐富文本內容,提升整體美感。在某些情況下,圖標也是一種語言,比如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停車場標誌、男廁女廁標誌,它們都是跨越語種的通用語言。emoji、顏文字這種融入了肢體語言和情緒的表情符號讓網絡上孤零零的文字更能觸動人心。
emoji表情以擬人化的生動形象,超越國籍與文化,已經成為當下最流行的網絡表情。其中,「笑中帶淚」的表情更是在之前被牛津詞典評為年度詞彙。很多人相信,這套表情成了貨真價實的「世界語」,如今我們已經完全離不開它了。不在消息的結尾加上一個笑哭臉,是不是總感覺少了些什麼呢?
而今年蘋果為了慶祝世界表情符號日(World Emoji Day),將官網的領導層介紹頁面上所有高管頭像都換成了 Memoji 的定製表情符號。
《創世記》記載了巴別塔的故事:曾經,全世界的人們都說同一種語言。後來他們決定一起建造一座能夠通天的高塔。上帝對此感到恐懼。為了阻止人類通天的計劃,上帝讓我們學會了說不同的語言,使我們相互之間不能溝通。巴別塔的計劃因此失敗,人類也自此各自為營,四散東西。而Emoji,則可能成為第一種能夠為全人類理解的語言,Emoji雖小,它所帶來的不同族群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卻是人類最高的力量之所在。而這才是我們正在參與的語言革命的真正內涵。
An emoji says a thousand words.
一個emoji勝過千言萬語。
——網絡語
部分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