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縣人民政府網公布
將投資3434327.68元
對芝山公園進行改造
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山
芝山最初的名字叫北岡
芝山最初的名字叫北岡。是的,北面的北,山岡的岡,北面的那個山岡,一如「鄰家少女」、「后街男孩」、「村東那家鐵匠鋪」一樣,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
後來又有新的名字叫土素山
然而這一塊蔥蘢的翠綠,終於還是逐漸引起了城裡文人的注意。每當春和景明,或是秋高氣爽的日子,三五文朋詩友,便會相邀攜酒登臨。踏青也好,悲秋也好,這座秀麗的山峰,總能讓文人敏感的心靈有所依託。其時正是漢朝的文景之世,朝野推崇的是黃老之教。滿山的蒼鬱寧靜,自然更易引起文人心靈的共鳴。慢慢地人們發現,北岡裸露的土地有著與眾不同的白色,於是北岡便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土素山。
吳芮、雷義、陸遜
與三山五嶽相比,土素山實在算不上高。然而在下鄱陽的平原地區,一座突然聳起的峰岡卻仍然顯得很有質感。山的線條曲彎柔順,加之草木葳蕤,遠遠望去顯得異常地溫婉優雅。然而漢時山下的鄱陽卻非文雅的時代,而是任俠使氣的江湖。早在秦末,首築鄱陽城的吳芮,便是統率這個江湖的領袖人物。
雖然過往的英雄早已謝幕,然而山下俠風未減,人們推崇的仍然是勇敢豪邁的精神和重義輕利的情懷。中國「八拜之交」中的膠漆之交裡的鄱陽人雷義應該算是當時的大文人,然而即使是他,行為卻表現得非常的使氣。當剌史舉薦雷義為茂才,雷義不願接受,選擇的卻是披頭散髮假裝瘋癲。這種表現,只有在當時鄱陽任俠的大語境下才會不顯突兀了。一直到三國時期,鄱陽人在吳之名將陸遜的眼裡,仍然是「此郡人易動難安」,羈傲不訓。
鄱陽內史虞溥
文質彬彬的土素山就這樣沉默著與山下的獷放粗豪的鄱陽一起穿行於行年的時光重幃。終於在西晉時迎來了一絲曙光,一個叫虞溥的人被任命為鄱陽內史。這位著有史學名作《江表傳》的大學士一上任就展現出大教育家的風範,「大修庠序,廣招學徒」,開江西風化之先。因為他的倡導,在很短的時間內,鄱陽郡學的學子就達到八百多人。芝山腳下,一時處處飄揚著朗朗書聲。鄱陽,進入了詩書鼎盛的時代。
饒州刺史薛元超
如果沒有薛元超,也許土素山雖然會一直蔚然著文韻,卻恐怕難以象今天一樣走入世界的視野。然而上天似乎不忍埋沒這座飽涵靈氣的山岡,土素山迎來的一個轉機。
武則天
大唐龍朔元年,帝國聰明的臣民們已經發現,大唐朝廷的權力正逐漸被一雙豐腴美麗而又冷血剛烈的雙手所掌握。這雙手的主人後來被稱為武則天。此前一年,因為唐高宗患風眩病,武則天便參與朝政。不足一年功夫,天縱英明的她很快就巧妙將將帝國的權力牢牢掌握。雖然論治國的才能,她的高度與平庸的唐高宗李治判若雲泥,然而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即使貴為「第一夫人」,也似乎只能是高貴的花瓶,做著供人欣賞的擺設。像武后這樣成為整個帝國的主宰,是當時人無法接受的一個事實。可武則天又豈是常人能及,她在尋找著機會顛覆「牝雞不能司晨」這一可恨的傳統,讓自己的權力披上絢美的外衣。
就在這年,遙遠的鄱陽土素山傳來一個令武后振奮的消息:天降祥瑞,土素山上發現靈芝,而且是三株。靈芝在中國古代象徵意義自不必說,而三這一數字更有講究。《史記》律書中說: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三代表著真正意義上的開始。唐廷中的袞袞諸公個個飽讀讀書,自然能夠不失時宜地挖掘這一層意思:上天用祥瑞的方式告訴萬民,一代女主是可行的,一個偉大而美好的時代已經開啟。
正式命名芝山
接下來自然是舉國慶祝。千年默默無聞的土素山,一下子煥發出神聖的光彩,受到天下矚目。土素山於是有了自己華麗的新名字——芝山。
芝山的名字,於是頻繁地出現在大唐帝國各級官員雪片般逞送給朝廷的華美賀文中。芝山兩個字,被深深地烙在天下官民的腦海裡。鄱陽的長官薛元超,官途也從此一帆風順,後來一直官至宰相。
唐代詩僧貫休
我一直佩服古代中國佛徒的智慧與堅韌,天下名山僧佔多,他們對名山的佔據,使佛教能夠快速地發展壯大,深入人心。芝山既然列入天下名山之中,自然引來了浮屠的青睞,芝山寺便應運而生。芝山寺不僅使芝山因為天下善男信女的朝拜而聲譽益隆,更重要的是,唐時的僧人很多是有著非凡造詣的大學者。比如曾在芝山寺講經的貫休,唐代三大高僧之一,一句「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詩,傾倒天下無數詩客。在芝山做住持的日子裡,他也留下了很多名篇。如《登鄱陽寺閣》:寺樓閒縱望,不覺到斜暉。故國在何處,多年未得歸。寒江平楚外,細雨一鴻飛。終斅於陵子,吳山有綠薇。
顧況、劉長卿、戴叔倫、顏真卿、吉中孚
能將詩寫得如此的美妙絕倫,其影響力自不必待言。由於住持多是高僧,芝山寺文成為數百年間朋詩友經常的雅集之所。整個唐代,芝山留下了諸如顧況、劉長卿、戴叔倫、顏真卿、吉中孚等名字還可以列舉一長串的大量大文人足跡。
範仲淹、王十朋、洪邁
有了這麼多文化大家的沾沔,芝山隱隱成為江南文化名山。芝山的想像力也豐富起來,山上出現了許多如芝亭、五老亭、接山亭等文化建築,連芝山寺後的石洞也被賦予飄逸而美麗的傳說,成為仙人石洞。迴蕩在芝山寺千年不絕的禪音,傳送著大慈大悲的偉力,拂除人心的俗惡。甚至,連兇殘的猛虎,也因為那深夜的梵吟,收起塗毒的機心。宋朝範仲淹在他的名篇《芝山》詩寫道:樓殿冠崔嵬,靈芝安在哉。雲飛過江去,花落入城來。 得食鴉朝聚,聞經虎夜回。偶臨西閣望,五老夕陽開。這首詩,引起數百年間許多詩人的賡和。尤其是他經常憩息的碧雲軒,成為芝山又一個人文景點。日後的王十朋、洪邁等楚東詩社諸多文豪,又以自己的錦繡才華,將芝山推向一個新的文化高度。
王安石、劉季孫
公元1058年即宋嘉佑三年,時任江東提刑的王安石在芝山腳下的鄱陽城酒務廳被一首題屏詩所傾倒,詩寫的是:「呢喃燕子語梁間,底事來驚夢裡閒。說與旁人渾不解,杖藜攜酒看芝山。」王安石的內心深深被打動,賞嘆良久,立即召來詩的作者一介酒務小吏劉季孫,一番晤對,王安石對劉季孫大加賞識,立馬升劉季孫為當地的教育主官。這段佳話因收進《石林詩話》廣為流傳,而劉季孫的題屏詩,後來更是錄進了啟蒙教材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中的《千家詩》。從此,芝山,藉助代代學子的朗朗誦讀聲,進入無數讀書人的心靈深處,成為代代中國人嚮往的精神故鄉。
江萬裡
南宋末年,宰相江萬裡雖已致仕賦閒在家,然而面對當時大兵壓境國步維艱的局面,卻選擇止步於芝山之麓,鑿「止水池」以明與國共存亡決不後退的決心。江萬裡一家十八口的從容赴死,再一次讓世人懷著無比的敬意瞻目芝山。只是這一次芝山所展示的,不再是以往的風流蘊藉而是另一種英偉剛烈的形象。
千年芳華,只不過一霎。而今日芝山,依舊巍巍,一如千年之後。
作者:王松年 圖片來自:網絡
來源:微鄱陽綜合 ,如果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聯繫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文章整理:上饒網、上饒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