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潮州,是一座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潮州菜是國際上最好的中華料理,以潮州陶瓷、潮繡、潮州木雕、潮劇等彰顯出來的潮州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湘子橋
潮劇
牌坊街
湘子橋燈光秀
湘子橋夜景
牌坊街
潮州木雕
韓文公祠
廣濟樓
鳳凰單樅茶採摘
中秋燒瓦窯
湘子橋亭臺
潮州陶瓷
潮州大鑼鼓
一個地方的習慣,非有深厚文化底蘊,悠久歷史傳承,是不會輕易形成的。潮州,千年古城,潮文化發祥地,海絲文化重鎮,素有「海內一個潮州,海外一個潮州」之稱。潮州的習慣,足以讓一個外地人好好品味、琢磨、深思、考究,但對於一個潮州人來說,卻是那麼的稀鬆平常。
喝粥,是潮州人的至愛。一碗白粥,一盤菜脯蛋,一碟鹹菜,一個雞蛋,潮州人味蕾的幸福感從這裡開始蔓延。如果再加上一盤青菜,那就勝卻人間無數了。寒冬臘月,一碗熱騰騰的白粥,滿嘴溫暖從喉嚨慢慢滑進,溫暖和滋潤著我們的身和心;即使是酷暑季節,喝粥也是最為養生的。奢粥的人,寒暑易節,一日三餐,從不厭煩。米白色的湯,就像披了一層薄薄的奶酪,在筷子揭開面紗的一剎那,稻米已粒粒飽滿嫩滑,昂揚挺立。趁熱喝起來,粘而不稠,清嫩香淡,愜意舒暢。常憶起,孩童時,晨曦微露,母親燒柴煮粥的樣子,她端坐在石凳上,小心翼翼地把乾柴往灶膛裡放,上身也努力地向前伸。冬天時,雙手還在灶門不停地搓著,溫暖也隨著雙手傳到身上的每一個細胞。母親說,煮粥是有講究的,沸騰前,火要猛;沸騰後,小柴侍候,細火慢煲。因而,即使母親煮出來的粥是稀得涇渭分明,卻是最爽口舒心的。看到我和弟弟貪婪喝粥的饞樣,母親著急地說,慢點,別燙著,然後就趴到弟弟的碗邊,不停地吹風。如今,柴草已被煤氣爐替代,不變的是,母親那顆煮粥的心,永不枯竭。喝粥是海內外潮州人生活的一個縮影,改變不了的習慣,裡面更是蘊含著關愛、健康、踏實、念想、思鄉等情愫。
「鄉音無改鬢毛衰」,漂泊在異國他鄉的潮人,他們「少小離家」,唯一不變的就是「鄉音」——一口地道、正宗的潮州話。潮州人見面的第一句話是「食啊未」,特具地方色彩。在外出差或旅遊,遇到說潮州話的老鄉,一股親切、溫暖之情油然而生。「膠己人」,潮州人的心裡,鄉音已成為親近、信任的天籟之音。到黃山遊玩,行走在風光秀美,卻又懸崖峭壁的山上,患有「恐高症」的我心驚膽戰,過一處陡壁時,我整個人趴在壁上,就差來個「親密接觸」了,嘴裡不時丟出顫抖的話語「驚死人啊」。這時,側面飄來一聲「鄉音」——勿驚勿驚,膽大心細住(就)好!柔美、溫婉、甜蜜、輕淡,我一聽,心裡暖乎乎的,像換了個人似的,心中的膽怯跌落散盡,昂首闊步,勇往直前。鄉音就是橋梁,能把兩個陌生的心裡世界連結起來,其中也夾雜著絲絲縷縷的不舍之情。住在香港一家小旅館,老闆是個潮州人,當知道我們也是潮州人,一會多送一壺開水,一會又送來茶水,更是把我們「攔劫」到辦公室,侃侃而談,大口喝工夫茶,大聲說潮州話。離港告別時,老闆眼角溼潤,卻又笑容可掬,他一直送我們到樓下,說了不止十個「請」字,直到我們走進拐彎處,他仍筆直地仁立在原地。也許,這份鄉音寄寓更多的是對家鄉的滿滿念想和翹首以待。鄉音,柔和著纏綿著溫暖著,它連結潮州人的情感和心靈。有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說不完的潮州話。
韓愈刺潮八月,潮州人讓潮州的山水人文全烙上了他的印記,韓江、湘子橋、昌黎路、韓山師院等,還建起了韓文公祠,供世人參觀瞻仰。一絲一縷都彰顯著潮州人對韓文公的感恩、懷念之情。胸懷感恩之心,這是潮州人亙古不變的習慣,且也深深地滲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潮州工夫茶,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明倫序、盡禮儀,首杯先敬客人、長輩,以表知遇感恩之情。潮州民居「駟馬拖車」主體建築的三進「上房」,由最高長輩居住,也體現出晚輩對長輩勞苦功高的感恩之情;三進的「後廳」設有祖龕供奉祖宗靈位,意為不忘根、不忘本,感恩祖宗對家族的貢獻以及對子孫的養育栽培之情。逢年過節的團圓飯,長輩坐上「上座」是必須的。國學大師饒宗頤感恩韓江水的哺育之情,無私地為潮州的發展傾盡其力。潮州歌謠也有很多表達感恩的主題,如《勸世歌》「十月懷胎三年乳,疹痘病痛費心思;養育撫勞功恩大,喜今身高八尺長」;《時年民俗歌》「十月以來人收冬,收粘收秫入倉屋。感動神農個恩德,賜與天下度三餐」等等。捧著滿杯的感恩,蓄積滿懷的正能量,習慣於感恩,已成為潮州人的行動指南針。
「習慣成自然」,潮州的習慣,已融化成人們生活的因子,再也自然不過了。舉手投足之間,一顰一笑之間,一花一木之間,都深深地烙上了這個印記。習慣於喝粥、習慣於鄉音、習慣於感恩,習慣於……滿口的幸福,滿耳的溫馨,滿懷的大氣,根植深厚底蘊的潮州文化這個肥沃土地,潮州的習慣燦然若花,引領著潮州人大步向前走!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