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7日,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日本廣島,在原子彈爆炸遺址發表演講並向死難者獻花。2016年12月26、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訪問美國珍珠港亞利桑那紀念館,並計劃發表講話紀念死難者。
美日首腦的此次互訪主題明確,意在縫合珍珠港事件、廣島長崎原子彈事件留下的歷史傷痕。有西方媒體將此理解為突破性的歷史和解。但是,回顧歷史便可得知,這種說法缺乏準確性,同時也欠缺對中韓等戰爭受害國的情感尊重。
歷史和解是一種歷史進程歷史和解的核心問題在於,如何處理戰爭留下的負面遺產。具體的處理方式常受到現實政治變化的影響,因此
歷史和解並不存在一個終點,而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進程,途中還可能出現反覆。例如,跨入歐盟時代的西歐國家按理說早已實現歷史和解,但希臘在2015年向德國要求戰爭賠款2787億歐元,德國以「法律上政治上都已解決」為由斷然拒絕。這就是和解的反覆。
美日歷史和解同樣處在歷史進程之中。1951年韓戰的爆發使美國改變對日方針,日本成為美國重要盟國,也就是《美日安保條約》的建立。這是美日和解的一個出發點,冷戰背景下的共同利益為此提供了基礎。此後,美日作為西方陣營的主要成員在冷戰中保持步調一致。冷戰結束後,兩國關係曾有所動搖,但時至今日,美日同盟仍是兩國構建亞太秩序的基石。
在這歷史進程中,美日兩國的國民感情雖有波動,但基本處於良好狀態,近30年雙方好感度更呈上升趨勢。日本內閤府外交輿論調查顯示,1985年至今,日本人的對美好感度從未低於70%,2010年後上升至80%以上。日本外務省輿論調查顯示,1980年代約有50%的美國人認為日本是足以信賴的友邦,2000年代上升至60%至70%,2010年後,上升至80%以上。其中,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中駐日美軍為援助日本全力展開的「朋友作戰」,以及駐日美軍基地的開放參觀活動等都被認為是美日關係良好的標誌。從現狀來看,無論是政治基礎,還是國民感情,美日和解的進程早已進入相對成熟狀態。
可見,此次廣島、珍珠港的互訪並不具有突破性意義,只是長期歷史進程的延續,而且仍然存在反覆的可能性。美日和解遺留的敏感問題雖然美日和解已較為成熟,但是兩國對珍珠港事件、廣島長崎原子彈事件的歷史認識並不一致,長期以來是刻意避開的敏感話題。
美國主流意見認為二戰時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使殘酷的戰爭提前結束,大量減少了無謂的犧牲。同時,認為日本對珍珠港的攻擊是偷襲,美國的進攻代表正義。
與此相反,日本有意見認為,珍珠港事件並不是針對美國平民的攻擊,而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是針對日本平民的殘殺。日方還有意見指出,美國使用原子彈並不是為了減少犧牲,而是為了展示最新武器震懾蘇聯。
1995年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事件,將這個敏感問題公開化。二戰結束及原子彈投下50周年之際,華盛頓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計劃舉行原子彈投下50周年紀念展,並準備陳列日方受害者的遺物及相片,描述原子彈爆炸後的慘狀。但展出計劃遭到美國退役軍人組織、聯邦議會的強烈反對,最終描述日方受害情況的部分被取消,博物館館長也被迫辭職。但是,同樣在1995年,二戰歐洲戰場上曾經的敵人,德國、英國、美國的代表們卻聯席參加了德勒斯登大空襲50周年追悼儀式。相比之下,當時美日的歷史問題具有敏感性。
這或許與歷史事件當事人仍然存活於世有關。但
歸根結底,卻事關戰後亞太秩序是否具有正當性這一本質問題。東京審判將戰時日本的擴張明確定義為侵略,這是戰後秩序的出發點,也是至今不可動搖的法理事實。如果日本歷史上的侵略被模糊化處理,美中蘇主導的東京審判,以及戰後美國確立的亞太秩序在理論上將被瓦解。美日和解的進一步摸索但是,歷史問題始終是需要解決。進入21世紀,隨著當時美國參與投放原子彈的當事人不斷離世,美日藉機推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但是,雙方摸索和解的底線是不能動搖戰後秩序的正當性,因此是否道歉成為了新的敏感問題。
2004年美國駐日大使貝克、2008年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訪問廣島,並向死難者獻花。2008年,日本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訪問珍珠港亞利桑那紀念館並獻花。
2009年4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發表著名演講,旨在推動世界無核化。11月,歐巴馬首次出訪日本,表示如能訪問原子彈被爆地,將是榮幸。實際上,歐巴馬訪日前,美國駐日大使魯斯與日本外務事務次官藪中三十二就此問題進行過臺面下的交涉,最終日方認為時機不成熟,取消了歐巴馬訪問廣島或長崎的計劃。此後,即2010年至今,美國駐日大使開始持續性地出席日方舉辦的廣島和平紀念儀式。
2015年夏,日本外相岸田文雄知會美國駐日大使卡羅琳·甘迺迪,如果歐巴馬訪問廣島,日本不會要求美方道歉。日本的讓步無疑為美國總統訪問原子彈被爆地掃除了決定性障礙。因此,歐巴馬可以將訪問主題聚焦在無核化與悼念死難者,而不必擔心因為道歉而受到美國國內保守勢力的攻擊,同時還能為自己留下歷史性的政治遺產。今年4月,美國國務卿克裡訪問廣島為歐巴馬打前哨,完成最後的細節磋商。5月,歐巴馬的廣島之行在此邏輯上得以實現,安倍的珍珠港之行是對此的回禮。在不動搖東京審判正當性的基礎上,美日避開道歉問題是推動和解的一種手段。
美日和解的現實意義從戰後70餘年的美日關係史來看,此次兩國首腦互訪廣島和珍珠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通過美日官方發言來看,兩國在清理歷史遺留問題上具有共識,但各有側重點。
歐巴馬側重推動世界無核化,安倍晉三側重強調美日同盟的重要性與牢固性。具體可從力量關係、利益關係、價值觀關係等不同角度進行解讀。
從力量關係看,美日已經意識到美日同盟在亞太地區的力量出現了相對性衰弱,因此有強化同盟保持力量優勢的必要。其外部的針對對象可能包括崛起的中國、持續核試驗的朝鮮、手握北方四島的俄羅斯、態度動搖的菲律賓。內部則可能是為了牽制下一任美國總統川普,防止其削弱美日同盟。
相比美國,日本強化美日同盟的動機更強。因為日本的國防安全過於依賴美日同盟及美國核保護傘,日本自身的軍事動員能力也處於較低水準。日本內閤府2015年防衛問題輿論調查顯示,82.9%的日本人認為《日美安保條約》有效保護了日本(2013年為81.2%)。當日本受到外國侵略時,只有6.8%的日本人願意參軍作戰(2013年為6.6%)。
其次,從利益關係看,美日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主要體現在中國主導的亞投行與TPP的博弈,以及中國不斷提高的海洋意識與美日主導的亞太海洋秩序的博弈。隨著中國國力的持續增長,美日在亞太地區的既得利益面臨一定挑戰。
所以,美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使美日同盟變得更加牢固,具有與中國展開利益競爭的意圖。再次,從價值觀角度看,美日互訪的妥協點是共同紀念死難者,這是選擇性地優先人道主義價值觀的外交方法。美日兩國相似的政治、法律體制與社會思想是這種外交方法的價值觀基礎。
如果說人道主義是世界範圍的「政治正確」,那麼美日的行為可以看作是利用這種「政治正確」增強自身的輿論霸權。從某種程度上說,美日的和解進程給人類解決戰爭遺留問題提供了一個除歐洲和解進程之外的案例。然而,如上文所述,這種主要基於力量和利益的和解究竟有多牢靠,恐怕要打一個問號。而且,這種迴避道歉、模糊日本戰爭責任的和解方式,顯然也難以為那些曾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亞洲國家所接受。
(作者系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科國際關係學博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