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71年,為何廣島和珍珠港對美日兩國不再是敏感問題?

2020-12-11 澎湃新聞

2016年5月27日,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日本廣島,在原子彈爆炸遺址發表演講並向死難者獻花。2016年12月26、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訪問美國珍珠港亞利桑那紀念館,並計劃發表講話紀念死難者。

美日首腦的此次互訪主題明確,意在縫合珍珠港事件、廣島長崎原子彈事件留下的歷史傷痕。有西方媒體將此理解為突破性的歷史和解。但是,回顧歷史便可得知,這種說法缺乏準確性,同時也欠缺對中韓等戰爭受害國的情感尊重。

歷史和解是一種歷史進程

歷史和解的核心問題在於,如何處理戰爭留下的負面遺產。具體的處理方式常受到現實政治變化的影響,因此

歷史和解並不存在一個終點,而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進程,途中還可能出現反覆。

例如,跨入歐盟時代的西歐國家按理說早已實現歷史和解,但希臘在2015年向德國要求戰爭賠款2787億歐元,德國以「法律上政治上都已解決」為由斷然拒絕。這就是和解的反覆。

美日歷史和解同樣處在歷史進程之中。1951年韓戰的爆發使美國改變對日方針,日本成為美國重要盟國,也就是《美日安保條約》的建立。這是美日和解的一個出發點,冷戰背景下的共同利益為此提供了基礎。此後,美日作為西方陣營的主要成員在冷戰中保持步調一致。冷戰結束後,兩國關係曾有所動搖,但時至今日,美日同盟仍是兩國構建亞太秩序的基石。

在這歷史進程中,美日兩國的國民感情雖有波動,但基本處於良好狀態,近30年雙方好感度更呈上升趨勢。日本內閤府外交輿論調查顯示,1985年至今,日本人的對美好感度從未低於70%,2010年後上升至80%以上。日本外務省輿論調查顯示,1980年代約有50%的美國人認為日本是足以信賴的友邦,2000年代上升至60%至70%,2010年後,上升至80%以上。其中,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中駐日美軍為援助日本全力展開的「朋友作戰」,以及駐日美軍基地的開放參觀活動等都被認為是美日關係良好的標誌。從現狀來看,無論是政治基礎,還是國民感情,美日和解的進程早已進入相對成熟狀態。

可見,此次廣島、珍珠港的互訪並不具有突破性意義,只是長期歷史進程的延續,而且仍然存在反覆的可能性。

美日和解遺留的敏感問題

雖然美日和解已較為成熟,但是兩國對珍珠港事件、廣島長崎原子彈事件的歷史認識並不一致,長期以來是刻意避開的敏感話題。

美國主流意見認為二戰時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使殘酷的戰爭提前結束,大量減少了無謂的犧牲。同時,認為日本對珍珠港的攻擊是偷襲,美國的進攻代表正義。

與此相反,日本有意見認為,珍珠港事件並不是針對美國平民的攻擊,而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是針對日本平民的殘殺。日方還有意見指出,美國使用原子彈並不是為了減少犧牲,而是為了展示最新武器震懾蘇聯。

1995年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事件,將這個敏感問題公開化。二戰結束及原子彈投下50周年之際,華盛頓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計劃舉行原子彈投下50周年紀念展,並準備陳列日方受害者的遺物及相片,描述原子彈爆炸後的慘狀。但展出計劃遭到美國退役軍人組織、聯邦議會的強烈反對,最終描述日方受害情況的部分被取消,博物館館長也被迫辭職。但是,同樣在1995年,二戰歐洲戰場上曾經的敵人,德國、英國、美國的代表們卻聯席參加了德勒斯登大空襲50周年追悼儀式。相比之下,當時美日的歷史問題具有敏感性。

這或許與歷史事件當事人仍然存活於世有關。但

歸根結底,卻事關戰後亞太秩序是否具有正當性這一本質問題。東京審判將戰時日本的擴張明確定義為侵略,這是戰後秩序的出發點,也是至今不可動搖的法理事實。如果日本歷史上的侵略被模糊化處理,美中蘇主導的東京審判,以及戰後美國確立的亞太秩序在理論上將被瓦解。

美日和解的進一步摸索

但是,歷史問題始終是需要解決。進入21世紀,隨著當時美國參與投放原子彈的當事人不斷離世,美日藉機推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但是,雙方摸索和解的底線是不能動搖戰後秩序的正當性,因此是否道歉成為了新的敏感問題。

2004年美國駐日大使貝克、2008年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訪問廣島,並向死難者獻花。2008年,日本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訪問珍珠港亞利桑那紀念館並獻花。

2009年4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發表著名演講,旨在推動世界無核化。11月,歐巴馬首次出訪日本,表示如能訪問原子彈被爆地,將是榮幸。實際上,歐巴馬訪日前,美國駐日大使魯斯與日本外務事務次官藪中三十二就此問題進行過臺面下的交涉,最終日方認為時機不成熟,取消了歐巴馬訪問廣島或長崎的計劃。此後,即2010年至今,美國駐日大使開始持續性地出席日方舉辦的廣島和平紀念儀式。

2015年夏,日本外相岸田文雄知會美國駐日大使卡羅琳·甘迺迪,如果歐巴馬訪問廣島,日本不會要求美方道歉。日本的讓步無疑為美國總統訪問原子彈被爆地掃除了決定性障礙。因此,歐巴馬可以將訪問主題聚焦在無核化與悼念死難者,而不必擔心因為道歉而受到美國國內保守勢力的攻擊,同時還能為自己留下歷史性的政治遺產。今年4月,美國國務卿克裡訪問廣島為歐巴馬打前哨,完成最後的細節磋商。5月,歐巴馬的廣島之行在此邏輯上得以實現,安倍的珍珠港之行是對此的回禮。在不動搖東京審判正當性的基礎上,美日避開道歉問題是推動和解的一種手段。

美日和解的現實意義

從戰後70餘年的美日關係史來看,此次兩國首腦互訪廣島和珍珠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通過美日官方發言來看,兩國在清理歷史遺留問題上具有共識,但各有側重點。

歐巴馬側重推動世界無核化,安倍晉三側重強調美日同盟的重要性與牢固性。

具體可從力量關係、利益關係、價值觀關係等不同角度進行解讀。

從力量關係看,美日已經意識到美日同盟在亞太地區的力量出現了相對性衰弱,因此有強化同盟保持力量優勢的必要。

其外部的針對對象可能包括崛起的中國、持續核試驗的朝鮮、手握北方四島的俄羅斯、態度動搖的菲律賓。內部則可能是為了牽制下一任美國總統川普,防止其削弱美日同盟。

相比美國,日本強化美日同盟的動機更強。因為日本的國防安全過於依賴美日同盟及美國核保護傘,日本自身的軍事動員能力也處於較低水準。日本內閤府2015年防衛問題輿論調查顯示,82.9%的日本人認為《日美安保條約》有效保護了日本(2013年為81.2%)。當日本受到外國侵略時,只有6.8%的日本人願意參軍作戰(2013年為6.6%)。

其次,從利益關係看,美日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

主要體現在中國主導的亞投行與TPP的博弈,以及中國不斷提高的海洋意識與美日主導的亞太海洋秩序的博弈。隨著中國國力的持續增長,美日在亞太地區的既得利益面臨一定挑戰。

所以,美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使美日同盟變得更加牢固,具有與中國展開利益競爭的意圖。

再次,從價值觀角度看,美日互訪的妥協點是共同紀念死難者,這是選擇性地優先人道主義價值觀的外交方法。美日兩國相似的政治、法律體制與社會思想是這種外交方法的價值觀基礎。

如果說人道主義是世界範圍的「政治正確」,那麼美日的行為可以看作是利用這種「政治正確」增強自身的輿論霸權。

從某種程度上說,美日的和解進程給人類解決戰爭遺留問題提供了一個除歐洲和解進程之外的案例。然而,如上文所述,這種主要基於力量和利益的和解究竟有多牢靠,恐怕要打一個問號。而且,這種迴避道歉、模糊日本戰爭責任的和解方式,顯然也難以為那些曾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亞洲國家所接受。

(作者系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科國際關係學博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川普敏感時刻要民眾別忘記日本曾捅美國一刀
    12月7日,是日本偷襲珍珠港76周年的日子,美國總統川普按照慣例在白宮會見「珍珠港事件」倖存老兵,並籤署「國家珍珠港紀念日」宣言。川普表示,珍珠港事件是「日本對美國邪惡的突襲」,連發多條推特呼籲民眾勿忘歷史,牢記珍珠港的教訓。川普表示,76年以前珍珠港偷襲中,有超過2000名美國人陣亡,數百船艦跟飛機被破壞,但美國英勇的軍人立即做出了反擊。
  • 偷襲珍珠港,美日兩國到底損失有多大?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在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下,成功偷襲了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美日兩國開始了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血腥拼殺。那麼這次珍珠港偷襲事件中,美日兩國到底損失有多大呢?
  • 偷襲珍珠港,美日兩國的最高指揮官是誰?
    大家都知道,日軍偷襲珍珠港是二戰的重要轉折點,這次出其不意的偷襲雖然讓日本取得了短暫的戰術勝利,癱瘓了美國的珍珠港海軍基地,但也直接導致美國走出孤立主義,投入二戰,從而徹底扭轉了二戰局面。那麼偷襲珍珠港事件中,美日兩國的最高指揮官分別是誰呢?
  • 張敬偉:克裡廣島獻花難除日本歷史原罪
    七國集團(G7)廣島外長會的成果,看來很讓日本滿意。這次為G7峰會做鋪墊的外長會,既發表了裁減核武並譴責朝鮮的《廣島宣言》,也如會前日本文宣所強調的,就東海和南海事務對中國進行了不點名批評。更大的成果是,七國外長按照日方安排,對廣島和平紀念碑進行了探訪,並向原爆慰靈碑獻花。戰後,美日雖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盟國關係。
  • 歐巴馬訪廣島,日本會打翻天印嗎?
    我想說,整個二戰留給世人的重要啟示就是,要以史為鑑,避免戰爭悲劇重演,切實維護戰後建立起的國際秩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11日在記者會就歐巴馬將訪問廣島的問題做出回應。他說,我們希望,日方安排其他國家政要去廣島參訪,也要本著一個目的,就是日本絕不再走軍國主義道路,這條道路曾經給日本本國人民以及亞洲和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 原子彈轟炸後100年不能住人,為何廣島長崎還能住那麼多人?
    但廣島和長崎兩個城市,在1945年遭受原子彈的轟炸,戰後僅僅只過了十幾年,就陸續有人住進去。而且這兩座城市在幾十年之後已經非常繁華,人口眾多,新式現代建築林立,草木生長茂盛。廣島市甚至還在1994年主辦了亞洲運動會。
  • 戰後日本為何被美國單獨佔領?佔領後又為何幫助其進行改革?
    麥克阿瑟不同於德國在二戰後被四國分區佔領,日本在戰後被美國單獨佔領。蘇聯提出抗議,要求最高駐日統帥由美蘇兩國擔任,但是美國拒絕,最終由美國麥克阿瑟單獨擔任駐日部隊的最高統帥。後來雖然有幾個大國成立遠東委員會和盟國管制日本委員會,但是實權仍然掌握在美國手中。由美國單獨佔領日本,有利於美國在戰後推行霸權主義,他企圖將日本打造成美國在東亞地區遏制社會主義的橋頭堡。
  • 日美首次聯合紀念珍珠港事件 歷史和解一直對外?
    【環球網軍事12月2日報導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 特約記者 盧 昊】據日本共同社11月30日報導,日本政府計劃於今年12月8日,即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美國夏威夷珍珠港75周年之際,與美國共同舉行紀念活動。這是日美首次就珍珠港事件舉行聯合紀念活動,被認為是兩國對外彰顯「歷史和解」的重要表現。
  • 老照片:日軍突襲珍珠港後,美國是如何對待在美日僑的?
    1941年日本對珍珠港發動突襲,美國自此向日本宣戰。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珍珠港事件發生的兩個月,下達了一個行政條令,這個條令便是把所有在美國的日僑遷移至內陸地區,並施行統一居住管理。當時羅斯福政府給出的解釋分為兩條,一是防止日本間諜滲入,二是怕珍珠港事件會引起美國反日人士對日僑的迫害。
  • 川普抵達夏威夷開啟亞太行,在珍珠港獻花後去和安倍打球
    川普抵達夏威夷開啟亞太行,在珍珠港獻花後去和安倍打球 澎湃新聞記者 楊一帆 2017-11-04 14:48 來源:
  • 日美輿論對歐巴馬廣島行不同調:日媒歡呼 美媒審慎
    確實,日美經過長年的合作和交流,已經建立了很深的紐帶,甚至讓人聯想不到兩國曾是敵對關係。然而,這也不能說,日美在二戰中的「傷口」已經完全癒合。原子彈爆炸問題就是其中之一。日本現在仍有人因原子彈爆炸後遺症和精神創傷遭受痛苦。另一方面,美國國內還有人對投放原子彈持肯定態度,認為「投放原子彈讓戰爭得以儘快結束,拯救了更多人的生命」。
  • 有人竟然如此評論珍珠港事件(每周軍情點擊)
    【點擊四:德媒稱美軍仍是世界最強】   美國仍在力求保住它最強大和最具技術優勢的世界大國地位,到目前為止它也的確做到了 在越南戰爭時,美國的軍事開支達到5500億美元,而2010年卻有8000億美元花在了所謂的「全球反恐戰爭」上,這超過了1949年以來的任何一年。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從1988年才開始對俄羅斯的軍費開支進行調查,該國的軍費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3%至4%之間,但從2011年起俄羅斯的軍費開支開始增加,到2015年時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5.4%。
  • 揭秘臺灣戰後七十年歷史真相
    ⊙教改制度為何失敗?⊙2014年「皇民說」到底指什麼?⊙歷史課綱爭議到底爭什麼?⊙國、共為何一直反對「臺灣地位未定論」?⊙2016年大選為何冒出「祖國論」?⊙兩岸史觀下的對日抗戰真相為何?記述臺灣戰後70年的歷史真相,細究每個重大事件的前因後果……「臺灣問題」歷來成為中國對外關係的關注焦點,海峽兩岸的近代史的公開評述和出版也一直敏感而微妙。《臺灣戰後七十年》的作者出生於1930年代,和臺灣同步走過1945—2015年70年的光陰。
  • ...使美日提前開戰-斯涅克 1941年 法屬印度支那 美日關係 蘇聯...
    圖片說明:1941年12月7日,日本襲擊了珍珠港的美軍艦隊。這一事件導致美國加入二戰   東方網7月13日消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珍珠港事件是美日矛盾不可調和的結果,然而,蘇聯情報部門策劃的「斯涅克行動」成功促使了美日提前開戰。  二戰爆發後,蘇聯東有日本,西有德國,面臨兩線作戰的危險。因此,史達林下達指令,讓蘇聯情報機構立即研究如何藉助美國來打擊日本。
  • 「論劍」「東風,雨」——突襲珍珠港背後的美日情報站
    【論劍】《「東風,雨」——突襲珍珠港背後的美日情報站》時間:2020年12月14日下午15:00題目:《「東風,雨」——突襲珍珠港背後的美日情報站》嘉賓:劉煊(日軍戰史學者)直播簡介1941年5月12日,潛伏在夏威夷檀香山的日本間諜吉川猛夫發出了自己草擬的第一封電報:「….11日停泊於珍珠港的艦艇有:戰列艦十一艘:「科羅拉多號」、「西維吉尼亞號…」12月2日,正在狂風惡浪中向東疾駛的日本聯合艦隊收到了一份隱語電報:「攀登新高山」。
  • 中途島海戰,美日兩國的損失有多大?
    中途島位於太平洋航線的中途,是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的門戶,對於日美兩國來說,中途島是必爭的軍事要地。若日本佔領中途島,則美國的珍珠港基地岌岌可危,難以久守,甚至美國西海岸都要受到日本海軍的威脅;反之美國守住中途島,日本就無法威脅珍珠港的核心,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美國太平洋艦隊日日壯大。
  • 日裔美軍戰後返日,記憶中的廣島家人
    【河野先生(左二)的全家福,父母及弟弟妹妹;廣島,1935年。】三個兄弟姐妹都出生在西雅圖,但沒有正式的出生記錄。1937年,河野先生中學畢業後返回美國。1940年,父親死於胃癌;後妹妹因病去世。1944年,弟弟在雷伊泰灣戰役中死亡。河野先生的母親經歷了原子彈爆炸,1950年,因中風死亡。【河野先生正準備前往日本,Camp Stoneman,1947年11月。】
  • 扶桑談|日本為何不願認罪:戰後美日政治博弈與妥協的結果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保守勢力才得以利用美國以較低成本佔領日本的企圖來尋求雙方利益的共同點,在滿足美國的需求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達成自身的目的,比如保留天皇制和修訂新憲法。保留天皇制:美日博弈下達成利益一致在天皇制存廢的問題上,是美日的利益達成一致的一個例子。
  • 美媒:嚴厲批評安倍在美演講 美日媒體報導存溫差
    5月7日,日本Business Journal網站刊文總結了美日媒體有關安倍演講的新聞報導,並作出評價。報導稱,安倍如何定位「二戰」已成了日媒關注的焦點之最,從日本各大報紙、各大電視臺中都能了解到相關新聞。日本媒體報導稱:安倍晉三強調要「痛徹反思」、要「直面日本曾對亞洲各國人民帶去的慘痛事實」,也許在美國會博得好評,但安倍並沒有提及「殖民統治」、「慰安婦」問題,中韓兩國對此表示抗議。
  • 當年被原子彈轟炸的日本廣島,74年後什麼樣?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導語:當年被原子彈轟炸的日本廣島,74年後什麼樣?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二戰後期,美國向日本投擲了兩枚原子彈使得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也宣告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