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於:德國優才計劃
近日,胡歌現身知乎,
在新華社聯合知乎發起的
【你好中國·問答70年】活動中,
以首席提問官身份向廣大網友提問。
「70年來,有沒有一首歌,
讓你聽了就熱淚盈眶?」
問題一經發出,便引發全網回答,
現已有近1.5萬人回答,
超過700萬人瀏覽。
而一萬多條回答裡,
《我和我的祖國》高居榜首,
它幾乎刷屏了所有中國人的朋友圈,
這首歌曲最初由李谷一唱紅大江南北,
如今又有了王菲演繹的新版本。
這樣一首全民皆愛的歌曲,
其實已經誕生整整35年了!
但是如果我問你:
知道這首歌的由來和作者嗎?
想必回答一定很多人是一臉茫然。
是啊!
優秀歌曲經久傳唱,捧紅了無數歌星,
但詞曲作者卻鮮為人知!
我和我的祖國,
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裡,
都流出一首讚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條河,
嫋嫋炊煙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轍,
我最親愛的祖國,
我永遠緊依著你的心窩
......
如此膾炙人口,經天緯地的作品,
它的詞曲作者就是張藜和秦詠誠。
張藜(左)、秦詠誠(右)
張藜,1932年出生於大連,
那是一個富裕的幸福家庭,
然而快樂是那般短暫,
日本侵略中國,國破家亡,
12歲時家道中落,
據說有一次他還差點被日本兵打死,
以至一段時間聽到,
「日本鬼子」這幾個字就哇哇大哭。
1948年16歲的他,
自願參加解放軍,成為了一名文藝兵,
並進入東北魯藝
(東北魯迅文藝學院)學習,
新中國給了他無盡希望和創作靈感,
那些年是他最無憂無慮、快活的日子。
老照片裡的東北魯迅文藝學院
然而未曾想,到了1957年,
25歲的他,卻被打成右派,
下放東北農村足足21年,
在艱苦的歲月中,
沒完沒了被批鬥的日子裡,
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始終都沒有放棄歌詞的創作,
當時的《戰地新歌》:
《紅太陽照邊疆》、
《延邊人民熱愛毛主席》、
《黨的光輝照延邊》......
這些歌曲都是他被下放到農村時完成的。
而他的創作天賦和才華,
從未因時代的不公而泯滅,
他一直苦苦等待與追求,
直到了1979年,
平反落實政策後,他才回到了北京,
之後憑藉自己的才華,
從中央民族樂團,
創作室的一名創作員開始,
到國家一級編導、
直至中國音樂文學會副主席。
因為他是一個受過長期生活磨難,
並有著坎坷人生經歷的藝術家,
儘管人生坎坷,
但他對祖國的愛與期待絲毫未變、
歌唱親愛的祖國,
是他創作始終不變的主旋律。
他特殊的經歷也成就了他的創作,
他的歌詞裡總是蘊藏著,
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蘊,
這是很多詞作者都做不到的,
也達不到他那樣的創作境界。
歌詞界泰鬥喬羽
因為歌詞創作,看似門檻不高、
但其實是很「難」寫好的一門藝術。
歌詞界泰鬥喬羽就曾這樣,
解釋過歌詞創作的「難」:
歌詞雖然簡短,卻可以大到無限,
方寸之地可容納一個大千世界……
而他就曾高度評價過張藜:
「他有著特殊的活力,
他的作品「既不能模仿也無法代替」。
是啊!很多詞作者比起張藜來,
人生少了很多坎坷,
所以他們對生活,對人生的理解,
自然達不到張藜那樣的境界。
而他真正的出名是在55歲以後,
絕對的「大器晚成」,
因為他的生活裡只為寫詞痴迷,
他常說自己心中有「五苦」:
「苦於不新、不真、不廣、
不深以及深入不淺出」。
他的歌詞是真正的用生命寫成的,
他善於把文字與音樂結合,
同時又樂感極強,
所以也只有張藜才能夠創作出:
《籬笆 女人 狗》、《轆轤 女人 井》中,
那麼多具有深刻生活氣息,
和人生哲理的歌詞,
「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
碾子是碾子,缸是缸......」
到了上世紀80,90年代,
在新時期音樂文學創作領域中,
張藜的成就無疑是巨大的,
影響也同樣是巨大的,
他與喬羽、閆肅被譽為,
當代詞壇的三駕馬車。
如果沒有張藜的歌詞創作,
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歌壇該是多麼地寂寞!
《亞洲雄風》,《我和我的祖國》,
《籬笆牆的影子》,《山不轉水轉》......
而《我和我的祖國》的曲作者,秦詠城,
1933年7月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
比張藜小一歲,但同樣都是大連人,
關於他的資料並不多,只知道,
1948年他參加過,
大連地下黨領導的關東社會教育工作團,
14歲就開始了發表歌曲,
1952年進入東北魯藝,
1957年進入中央音樂學院學習,
後經歷文革,
因為他與張藜既是同鄉又是校友,
又都是新中國前就參加了革命工作,
所以相識相知很早,「反右」時,
張藜曾寫了一首《向左進行曲》,
從那時起他們就開始合作了,
兩位同樣生長在大連的東北漢子,
都有著寬闊的情懷;
都堅持用真情去書寫「美」,
自然美、祖國美、生活美……
所以也就有了後來他們兩人,
共同創作的《我和我的祖國》。
一般來說,一首歌是先有詞再有曲,
但《我和我的祖國》是先有曲再有詞,
《我和我的祖國》的旋律,
其實源自小提琴獨奏曲《海濱音詩》,
創作中的秦詠誠
這是秦詠城1962年創作的,
由於意境和旋律都非常美,
又適合演唱,張藜特別喜歡。
後來秦老曾回憶說:「1985年,
我的大連同鄉張藜打電話說,
"我很喜歡你的《海濱音詩》,
旋律很美,希望為它填詞,
但這是首器樂曲,有兩個轉調,
怕群眾唱不了,你可不可以,
再創作一首呢?要同樣情調的,
但旋律不能雷同!"
當時我正好,
在北京中央教育行政學院學習,
一天下午張藜邀請我到家裡吃飯,
到他家裡是下午5點多,
我就開始想旋律,
不是《海濱音詩》的"上行"旋律"51235……"
沒想到我一下找到了主旋律,
作曲的都曉得,找到了主旋律,
一下子就能展開了,
之後不到20分鐘,樂曲就創作出來了。」
對於這首好聽的旋律,
張藜也愛不釋手,
但是他並沒有馬上去填詞,
而是就放在那裡,一放就是半年多,
原來他一直都在冥思苦想,
一次去廣西出差,住進當地的招待所,
第二天清晨起來推開窗戶,
一輪旭日緩緩升起,
把對面山川映照得如詩如畫,
晨霧中的巍巍大山、
山下靜靜流淌的大河,
一下子都湧到他的眼前,
聯想到自己走過的路,
儘管曲曲折折,
但都和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
此情此景,一下開啟了他的靈感,
對祖國深厚的愛、
多年自己人生的經歷與感慨,
讓張藜脫口而出: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宛如神來之筆,感覺找到了,
他一鼓作氣又寫下:
「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讚歌……」
詞一出口,他的眼圈先紅了。
而秦老說:自己最喜歡第二段歌詞:
「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託……
在這裡,把個人與祖國的關係,
比喻成浪花和海的關係,
這個比喻以前還沒有過,
既深刻又有內涵,形容也很優美。
《我和我的祖國》是張藜的「厚積薄發」,
更是他最真實情感的迸發。
他調動了一生的積累和沉澱,
嫻熟運用韻律節奏和比擬修辭,
連續使用多個喻體,
將深沉的情感變成了華彩的詞章,
再配上秦詠誠的大氣、悠揚的旋律,
可以說是,直擊人們的心靈。
《我和我的祖國》的手稿
在完成《我和我的祖國》詞曲創作後,
秦詠誠把它收進一盤磁帶,
這盤磁帶有18首歌,
他說:「唱片社把這盤帶子,
給了當時最紅的歌星李谷一。
李谷一當時就說:
"我最喜歡《我和我的祖國》這一首"。
不出所料,這首歌被李谷一一唱而紅,
此歌成了她的保留曲目,
一唱就是30多年,
逐漸膾炙人口、家喻戶曉,流傳開來。
」歌中自始至終沒有一句豪言壯語的表白,
而是通過河流、高山、炊煙、
大海、浪花、清波等詩一樣的意境,
藉助美好意象來表達人們對祖國之愛。
視頻:1992年,李谷一演唱《我和我的祖國》
後來在2011年,
李谷一從藝五十年之際,
《魯豫有約》做了兩期李谷一的採訪。
邀請了詞作家張藜、曲作家秦詠誠等,
和李谷一一起回顧他們的合作過程。
視頻:2011年《魯豫有約》實錄(片段)
這是一段非常珍貴的視頻,
在這段視頻中,
有這樣一段李谷一和張藜的對話:
張藜:李谷一呀改成那個溫情,我吧,我心裡啊不願意。為啥呢,我心裡說,我這是詩的語言,我怎麼和她說呢,我說了又怕她不唱,你說不唱我多冤呢,所以我呢不吱聲。但是我有一次跟李谷一說,我說谷一,你呀做點這個統一語言的工作,你看我說得多委婉呀,我怕得罪她,知道吧。但是我到現在,我認為這個歌,就是李谷一給唱起來的,如果李谷一不唱這個歌根本就誰也不認識它。
李谷一:其實那個,其實張藜大哥,實際上是一種批評我。那麼說實在,他說不敢得罪我,因為我們接觸,底下下其實蠻好的,大妹子啊、老哥的這麼叫來叫去。今天他講了以後,我也覺得確實很慚愧。他怕我,這是我沒想到的。但是這個張藜大哥,說實在的他這輩子很委屈的。我知道他的這個委屈,就是他為什麼需要我來唱他這首歌。他自己說他很多歌寫之後都放在家裡沒人唱。他有過特別痛苦的,這個傷心的這個歷史。他被打反革命打了大概多少年了。他一直是反革命,所以不知道他反到哪裡了。所以呢,他很心酸、很壓抑,所以他希望就是那個時候能夠有些人能支持他。
張藜:李谷一啊特別善良,她一聽說我打了那麼多年反革命,她眼睛啊,就有淚花在閃爍,你說我能不感動嗎!
這樣一段最真實的對話,
看著讓人不禁心酸想流淚!
這樣深情而富有內涵的歌曲,
並成為今日傳世經典之作,
是他們這一代人,
走過了千山萬水後的精神收穫,
是在同一信念下的心靈默契,
更是在共同追求下的藝術感應,
真的稱得上是罕見的人生之緣!
一首歌能不能經久地被傳唱,
真正的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其根本就在於:
作者的修養、情懷與境界,
虛情假意、勉強造作的欺世之作,
即使是用商業或者行政力量,
去「抬」去「捧」,
最終都是徒勞無用的,
因為只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再經歷時間的驗證,
那才是真正的經典作品「試金石」。
然而令人非常遺憾的是,
張藜與秦詠誠這兩位歷經一生坎坷,
真正紮根於人民群眾的藝術家,
分別在2016年和2015年先後辭世,
兩人的離世時間竟也如此相近!
他們這一代人歷經磨難,
卻始終堅守自己的音樂夢想,
因為他們對音樂與創作那是真愛,
如今盛世中華,《我和我的祖國》,
唱響祖國大地每一個角落,
他們在天之靈,一定也會欣慰了!
今天2019年10月1日,
祖國70周年華誕,
《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曲,
幾乎刷屏了所有中國人的朋友圈,
當我們津津樂道演唱它的各位大咖時,
也請我們每一個中國人,
將他們的名字和故事傳播出去,
是他們帶給了我們這首傳世之作,
他們這樣心中裝滿祖國和人民的藝術家,
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
致敬!張藜與秦詠誠,
謝謝您們,
這傾注了您們心血和一生的經典之作,
它必將世代經典永流傳!
歡迎關注:玩泥漿的土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