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晚報記者 戴凜
沒有追悼會,一切告別都在靜默之中。12月23日,茶陵老黨員陳九如的遺體,被運往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將作為學生的「大體老師」,發揮最後的「餘熱」。
▲陳九如生前照片 受訪者供圖
正直父親
陳九如來自茶陵洣江街道渡裡村,出生於1946年,是一位有著20多年黨齡的共產黨員。在家中老舊的牆壁上,最顯眼的就是那幾張被塑料膜包住的「優秀共產黨員」榮譽證書。
「雖然家裡很窮,但是別人有困難,父親一定會盡力幫助。」在陳九如的大兒子陳文忠的記憶中,父親一直低調、正直,從小就教育他們不要貪小便宜,還鼓勵他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父親讀過高中,當過老師,上世紀70年代後,又幹了十多年的村幹部。有一年冬天,有的村民家中連燒煤的錢都沒了,父親了解情況後,拿出家中不多的積蓄借給了村民。
十年前,村裡一所小學進行改建,學校有一批課桌寄存在了陳九如家,改建完成後,課桌椅被陸續送回。「母親當時悄悄留下了一張課桌,結果父親知道後大發雷霆,嚴厲地批評了母親,趕緊把課桌送回了學校。」陳文忠說,母親因常年多病,家裡原本可以申請「因病致貧」補貼,但也被父親拒絕,說要留給更需要的人。
)鄭重決定
陳文忠說,他和弟弟成年後,常年在廣東打工,因此接觸到更先進的理念,比如捐獻遺體和器官。
「父親一輩子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勤懇奉獻,所以他也提出過,百年後一定簡辦或不辦喪事。」陳文忠說,父親生前來株洲市區看病時,也不忘戴著黨徽出門。另外,父親患有白癜風,這是一種很難治癒的疾病,如果將遺體用於醫學事業研究,或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為此,陳文忠提前諮詢了株洲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並將此事告知了父親,父親欣然接受。
12月22日上午,陳九如因病去世。陳文忠和母親、弟弟商量後,決定遵循父親生前的願望,不辦喪事,僅向近親轉達信息。下午,陳文忠用有些顫抖的手,再次撥通了株洲市紅十字會的電話,說出了他這一輩子最難說出的話:「我的父親去世了,家人希望遵循他的願望,捐獻他的遺體,為社會再作一點貢獻。」
破除舊習
聽說陳文忠兄弟倆要捐獻父親的遺體,一些住在偏遠地區的親人立即趕來,希望他們改變這一決定。
「他們說,如果擔心下葬要花很多錢,親屬可以一起湊錢來辦。」陳文忠說,在農村依然存在「厚葬」的傳統觀念。親友們甚至有這樣的擔心,如果捐獻遺體,肯定會引來「風言風語」,影響整個家族的名聲。但他始終解釋,父親在世的時候,就一直以奉獻精神要求自己,捐獻遺體也是父親的願望。只要這個決定是正確的,是對國家有益的,就不要在乎別人怎麼說。
就在父親去世當天,同組的一位老者也聽說了此事,沉默了一會兒後說道:「這也是給村裡開了一個特別的『頭』。」
12月23日上午,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的專車來到渡裡村,與家屬辦理相關交接工作後,陳九如開始以另一種形式,奉獻自己最後的「餘熱」。
【來源:株洲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