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小米紛紛出海成功,創業者下一個市場機遇在哪裡?

2020-12-16 創業邦傳媒

近些年來,中國創業者紛紛走出中國,瞄準了來自東南亞、印度、拉丁美洲甚至是非洲的消費者和用戶。

與此同時,全世界很多新興市場也都在模仿中國企業模式,「印度拼多多」、「東南亞頭條」、「土耳其美團」、「非洲支付寶」和「巴西51借貸」等創業公司紛紛誕生。

中國的華為、小米、抖音等產品都加快了國際化進程,東南亞、印度、中東、拉美和非洲市場都有中國企業的涉足。

近日,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Hans Tung)與投資分析師張睿(Zara Zhang)在「GGV996」節目進行了深度對話,針對中國企業出海話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第一個提出「出海」概念的VC

張睿:請問你是何時開始意識到出海會是一個巨大的機會的?

童士豪我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出海」這個概念的VC。那時是2013年,我看到2012發生的一些事情,這些事情讓我開始意識到,在未來的10年中,中國企業向海外擴張將會成為一個巨大的機遇。有三件事情讓我意識到這將會成為未來的趨勢。

第一,2011年微信的出現。這個產品的設計非常好,我覺得這個產品可以走出中國市場,至少可以登錄亞洲其他國家。在接下來的18個月中,它們的確進入了其他市場,那時微信想要進入中國臺灣、東南亞和印度。

第二個讓我注意到的是小米。我是小米的早期投資人之一,因此我也算是團隊的一部分,我幫助小米挖來了從谷歌離職的Hugo Barra。這件事情發生在2013年,我們最早在2012年就開始和Hugo接觸了。

Hugo Barra

他離開安卓產品總監的職位而加盟小米,這是一件具有開創性的事件,不僅是對小米來說具有開創性,對於整個中國科技產業來說也是如此。

他是一個在海外接受過良好訓練的頂尖人才,而且由於他出生於巴西,因此他非常熟悉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直到現在,他微博的粉絲數量還是比他Twitter的粉絲數量多。

第三件事是阿里巴巴積極尋求與日本軟銀進行合作,並且尋求在東南亞進行發展和投資,日後它們在東南亞市場上對Lazada進行了投資和收購。除了阿里巴巴和騰訊之外,其他一些中國企業也在嘗試在中國之外的市場發展電子商務和遊戲服務,最近的例子是字節跳動開始涉足社交網絡領域。

從2012年起,這些節點讓我意識到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已經經過了4代創始人。中國的創業者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中國擁有很多4、5線城市,因此國外所有的市場都能在中國找到類似的城市。

我覺得對於中國企業來說,一旦它們建立起全球化團隊,並且對於國外文化有所了解,它們就有能力走出中國,在其他國家內進行發展。

張睿:過去幾個月,人們意識到中國的移動網際網路已經出現了飽和,很難繼續在這裡獲得像10年前一樣的快速增長,這也是許多中國創業選擇走出中國的原因之一,他們開始瞄準那些移動網際網路剛剛起步的市場。

童士豪:2013年的時候我做了一次統計,那時候中國的智慧型手機網際網路用戶大約為3億人,PC網際網路用戶大約為6億人,我那個時候已經意識到,在接下來的5-6年中,這兩個市場都會出現飽和。

之後,當全世界網際網路用戶的總數量達到30或40億人時,下一個20億用戶將會來自美國和中國之外的地方,尤其是東南亞、印度、拉丁美洲以及非洲。

這一點並不難懂,只要你知道要將注意力放在何處,在未來的某一個時段,這個趨勢就會到來。我那時就覺得,中國的創業者們已經做好了這個準備。

印度拼多多誕生

海外市場複製中國模式

張睿:現在全世界很多的新興市場都在模仿中國,而不是矽谷。僅僅這幾個月月中,我們就聽到了「印度拼多多」、「東南亞頭條」、「土耳其美團」、「印度雲集」、「非洲支付寶」和「巴西51借貸」等創業公司的誕生。

這些企業模仿的都是來自中國的科技巨頭。Garena模仿的是騰訊,Tokopedia和Lazada很像阿里巴巴、Go-Jek的模仿對象是美團、Grab則是滴滴、Traveloka類似攜程。許多中國企業也對這些海外公司進行了投資。

在你看來,中國是否為這些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樣本?當這些海外企業想要複製中國企業的時候,它們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童士豪:我來講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2011和2012年,我剛剛開始在中國市場上進行投資的時候,有人給我介紹了一個名為Snapdeal的印度企業。那時候,它們嘗試的是複製Groupon的模式,但是已經開始在尋找新的模式了。

之後,我對Flipkart進行了一次小規模投資,這兩次投資都是個人投資。之後,Flipkart成為了印度的亞馬遜,並且被沃爾瑪收購。我想說的是,早在2011、2012年的時候,就已經有發展中國家企業來到中國學習,試圖複製中國企業在PC時代所獲得的成功。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也有很多的例子。無論是PC網際網路時代還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都有很多來自東南亞和印度的創業者來中國學習。

來到中國的不僅僅是創始人,一些風險投資人也會來這裡。來自東南亞和印度的頂尖VC都會前往北京和上海,有的時候它們對我們的投資鏈條企業的了解程度,甚至高於中國本土的其他VC,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都很令人驚訝。

VC是一個發現並且掌握規律的職業,看到15年前中國市場上發生的事情目前正在這些市場上重演,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至於應該注意什麼,我認為在每一個創新和增長的循環中,都會遇到一些特定的階段。在最初的時候,你要做的就是複製在其他地方獲得成功的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意識到當地市場與中國市場也會有很大的不同,這個差異將會成為關鍵因素。

以阿里巴巴舉例,如果它們當初只是單純的複製eBay的模式,像eBay一樣向賣家收取交易額15%的佣金,它們就將永遠無法做大。

馬雲讓賣家在淘寶上免費開店,這讓淘寶擁有了更多的賣家,更多的SKU,也讓淘寶的受歡迎程度超越了網易/eBay。之後,支付寶的誕生是阿里巴巴又一次成功的本地化嘗試,它讓沒有信用卡和PayPal帳戶的中國消費者可以在網上進行消費。

我相信未來,印度、東南亞、拉丁美洲的企業也將會進行類似的本地化工作,當它們把這些工作做好的時候,就是它們獲得成功的時候。

中國模式未必能夠在新興市場成功

張睿:如今當我見到中國創始人的時候,我感覺到了一種自大情緒:這個東西在中國成功了,它當然在其他地方也能獲得成功。

但是很多時候,由於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備、行動支付未普及或是物流網絡不夠發達等因素,在中國獲得成功的模式在其他新興市場上不一定能夠同樣取得成功。

童士豪:15年前,很多美國團隊在來到中國的時候也有著同樣的自大情緒。直到今天,類似的情緒依然存在。他們認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能取得成功,在中國也一定能取得成功。

不幸的是,一些中國創始人如今也有了同樣的過分自信的現象。如果你有這樣的情緒,不尊重不同市場之間的差異性,你就會碰壁,被現實狠狠的敲醒。

張睿:那麼對於尋求出海的中國企業,你有哪些建議?

童士豪:我覺得這些企業應該先聘用在當地生活了很長時間的中國員工。以東南亞企業Shopee舉例,Forrest和他的合伙人成功吸引了Chris的加盟。Forrest本人在從斯坦福獲得了MBA學位之後,搬到了東南亞。

這家企業在遊戲行業打拼,成為了東南亞版的騰訊遊戲。當他們決定涉足電商行業之後,他們成功的吸引了Chris的加入。Chris以前曾供職於Lazada,他在中學時代搬到了新加坡。因此他是在新加坡教育體系下成長的,他在當地有很多的朋友。

因此,中國企業如果想要在海外市場獲得成功,應該先找到這樣的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就要建立起由當地人才所組成的團隊,這個團隊深知當地消費者的胃口。這種跨文化的團隊能夠理解兩地之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這樣的團隊才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和調整,獲得成功的可能性也更高。

張睿:印度沒有太多華人。

童士豪:在印度這樣的國家,你能很輕鬆的找到很多來自華為、中興、阿里巴巴等公司的人才,他們代表中國企業在印度進行業務運營,他們中的很多人最後都加盟了來到印度的創業公司。

如果你在這裡找不到很久以前移居到這裡的人,那麼你可以退而求其次尋找那些曾在這裡工作過5-10年的中國企業的管理者,這些人能夠幫你起步。

儘管如此,當你達到那裡之後,你會發現這些市場上有很多本土企業都在嘗試複製你的模式。

因此你應該對合作保持開放的態度。在你對當地的競爭對手的行為模式以及它們的能力有所了解之後,你可以對戰略投資以及合作的可能性進行探索。你進行合作的意願越高,所能獲得的市場份額也就越大。

創始人的不同背景將帶來巨大能量

張睿:創始人團隊的成員擁有不同背景,會給這個團隊帶來巨大的能量。很多跨境電商企業都在嘗試利用來自中國的供應鏈,然後將產品賣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市場中。

如果兩個聯合創始人分別懂得這兩個領域,他們將會形成一個非常強大的組合。

童士豪:我做過的最成功的投資之一就是對Wish的投資。他們的聯合創始人分別來自東歐和中國,他們在加拿大上學的時候認識了彼此,在聯手創立Wish之前,他們在加州接受了專業的培訓。擁有不同背景、不同技能的創始人進行合作,它們打造成功跨境企業的機率最高。

張睿:作為投資人,經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投資時應該選擇中國創始人還是當地的創始人。如果有兩個公司公司都在做著相同的事情,你會投資中國企業還是當地企業?

童士豪:很多時候這都會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在不同的領域,無論是社交媒體還是遊戲或者電子商務,都很難說是中國企業好還是當地企業好,兩個陣營都出現過佼佼者。

在社交媒體領域,很多人都會覺得當地團隊能夠更好的理解當地市場,但是抖音在中國之外的市場上也獲得了成功,Musical.ly也是一個不錯的例子,它們擊敗了很多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團隊,這個公司的設計團隊在上海,在洛杉磯也有運營團隊。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本地的社交媒體企業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但是現實卻恰恰相反。

而在東南亞電子商務領域,Tokopedia做的很好,它們的競爭對手Shoppe做的也很好,都很難判斷最終誰會取得勝利。在電子商務領域,儘管中國企業擁有供應鏈方面的幫助,本地團隊依然能夠保持高效的競爭。最終的成功取決於具體的執行,以及創始人的學習速度。

我曾見過Tokopedia和Bukalapak的創始人在杭州學習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這兩家企業一個獲得了阿里巴巴的投資,另一個獲得了螞蟻金服的投資。因此我覺得關鍵不在於企業從哪裡來,而在於團隊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速度。

出海成功的案例:華為、小米、抖音

張睿:有哪些出海成功的例子,這些企業獲得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童士豪我覺得最早出海的企業是華為。我認為華為是一家優秀的企業。它們從一個電信設備製造商變成了一家面向消費者的手持設備製造商,在全球市場發展。我們見過的許多出海創業的人,都來自於華為和中興。

網際網路領域的話,不得不提的企業是頭條和抖。字節跳動是一家讓人印象深刻的企業,它們成功地將業務擴張到了中國之外的市場上。

在電子商務領域,Shopee和Wish都展現了一點:如果你有能力理解當地市場,並且在中國供應連結受過培訓,你就能在電商領域打造一家成功的企業。

最後還有小米,我認為印度已經成為了小米增速最快的市場,小米也成為了印度手機市場上的老大。

小米在印度的成功非常讓人興奮,在歷史上印度對於中國企業的友好程度和開放程度都不高。我覺得小米在印度獲得成功,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功於小米印度公司的Manu,他完成了非常出色的工作,讓小米的品牌在印度變得家喻戶曉,並且打動了幾億印度消費者的心。

東南亞、印度、非洲,選哪個?

張睿:在挑選市場方面,東南亞、印度、中東、拉丁美洲和非洲一小部分地區都成了中國企業出海的目的地。每個市場都有不同的特點,在中國創業者尋找出海市場的時候,他們應該注意什麼?

童士豪: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市場對於企業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對於印度來說,在這裡能夠取得不錯成績的一般都是手機製造商,因為印度消費者如果想接入網際網路,手機是它們首先需要購買的商品。

東南亞市場上,電子商務市場的競爭程度相比印度要低一些,因為現在還沒有太多的美國電商企業來到這裡,在這裡中國企業的競爭對手主要是當地的電商企業。其中一些還獲得了中國企業的投資。

我們在東南亞電子商務市場上看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阿里巴巴是Lazada的擁有方,但是也是Tokopedia的投資方。阿里巴巴的子公司螞蟻金服還是Bukalapak的投資方。也就是印尼市場上排名前三的電商企業都和阿里巴巴有關聯

至於中國企業應該選擇哪個海外市場,我覺得有一個市場非常合適,這裡人均GDP足夠高,人口基數也足夠大,它就是拉丁美洲

我認為滴滴收購巴西的99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它們可以通過本次收購打入拉丁美洲市場。許多美國企業都不願前往拉丁美洲發展,中國企業在這裡其實擁有自己的優勢,只要他們願意與當地的企業和人才進行合作。

當前拉丁美洲還沒有太多的中國企業,但是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多。這裡的人均GDP足夠高,達到了7000-10000美元的水平,而且這裡有著6億以上的人口,其中巴西和墨西哥佔了一半。所以我認為我們未來會聽到越來越多關於這個市場的消息。

當前,中國企業前往印度、東南亞和中東市場更加輕鬆,有很多團隊都在這樣做。但是這三個市場都有自己的局限。而且由於東南亞和印度的創業者學習速度非常快,這意味著中國團隊的優勢將會越來越小。

因此,在未來5年中,東南亞、印度和中東依然會是中國企業首選的出海市場,但是前往這些地方發展的難度將會越來越大。

文:雨喬

相關焦點

  • 如日中天的TWS市場 下一個機遇在哪裡?
    2019年,各路廠商掀起了TWS耳機的技術大比武,無論是手機廠商(蘋果、三星、華為、小米等),還是配件廠商(ANKER、Dacom、ZOLO),又或者是新興的(Mobvoi、MEES)/老資歷(BOSE、SONY)的音頻製造商都殺進了這片藍海,各種TWS如過江之鯽般湧入市場。
  • 小米聚勢「出海」夥伴 合力實現共同發展
    近年來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導致消費者行為習慣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當下,歷經多年發展而實現強勢崛起的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和網際網路產業,在生存挑戰壓力增加的同時,更面臨著諸多「出海」的機遇。在抱團「出海」的徵程裡,一批又一批實力超群的民族企業湧現出來,小米科技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 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中國之後,下一個十億市場在哪裡?
    此外,來自矽谷銀行的董事總經理(主持人)鍾音女士與(前)字節跳動全球戰略合作&市場負責人,抖音(Tik Tok)創始成員龔姿予(Vivienne Gong,下文簡稱 Vivienne )進行了對談。圍繞這次活動,36氪出海將推出系列文章,對我們吸收到的行業乾貨進行梳理。系列的第一篇將介紹 GGV 眼中的「下一個10億用戶市場」。
  • 轉折中的小米:機遇、碰撞與陣痛|觀潮
    尤其是從外部引入的高管們,要完全適應小米新階段的組織、人才、文化等體系,需要或短或長的磨合過程。當前的時間節點,由於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小米無疑在手機業務上面臨著全新的發展機遇,但與「攘外」相比,「安內」同樣重要。
  • 華為、阿里巴巴、小米公司的名字由來,看完讓人拍案叫絕!
    給公司取一個好名字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從世界知名企業中就可以看到,他們在自身所處的領域中獲得不俗的成績,網際網路時代也能站穩腳跟,牢牢把握著市場的走向,他們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企業名字很醒目,比如華為、騰訊、阿里巴巴、蘋果、亞馬遜等!
  • 俄羅斯手機市場洗牌:小米第三,華為第二,佔比接近30%
    而在各大手機品牌的排名方面,俄羅斯市場在第三季度也迎來重新洗牌。第三季度,國際巨頭三星超過華為重新成為俄羅斯市場的王者,市場份額達到28.4%。三星的多款機型,如三星Galaxy A51、Galaxy A31等均成為線上、線下渠道的暢銷機型。
  • 楊柘加入小米,盧偉冰、常程之後雷軍又得大將,曾經是華為員工
    華為P系列、Mate系列的品牌形象能有今天,楊柘帶領團隊的營銷功不可沒,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楊柘黯然離開華為。坊間傳聞楊柘與華為有不小的矛盾,甚至還與其它高管鬧得不可開交。離開華為之後楊柘又加入TCL,彼時國內的智慧型手機市場還不如現在明朗,很多人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其中也包括TCL。
  • 為移動應用產業開闢出海新航路,華為應用市場是如何「破冰」的?
    艾瑞諮詢相關問卷調研結果顯示,成功將應用帶出海外的開發者比例不足三成。一些成功通過新航路的應用,整個過程中也少不了護航者的助力。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有四成開發者一直在關注應用出海領域,尤其是在「一帶一路」精神倡導下,廣袤的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如東南亞、中東市場等都成為值得開發者關注的重要地帶。正如報告中所提到的,海外網民滲透率相對較低,不僅低於我國網民滲透率(64.6%),與發達國家85%以上的滲透率也有很大的差距。以非洲、亞太地區為代表的欠發達地區,網民規模還有較大增長空間。
  • 華為成為中國智能機市場第一名 3大法寶超越小米
    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格局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速」演變,曾經的「中華酷聯」已經分崩離析,市場一度短暫形成「小華聯」(小米華為聯想)三國演義局面,不料,錯誤收購摩託羅拉移動「包袱」導致聯想不進反退。而在華為小米雙雄爭霸的局面中,最近又傳出了一個重大新聞,華為歷史上第一次超越了小米,成為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第一名。
  • 可穿戴設備市場:華為甩開小米、蘋果?
    華為消費者CEO餘承東的一條微博,讓可穿戴設備再次登上熱搜。餘承東在微博中表示,華為腕上穿戴設備銷量增長迅猛,市場份額已經超過蘋果、小米,位居全球第一。實際上,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華為就開始在可穿戴市場頻頻發力了,這讓同樣位居國內可穿戴市場前列的小米、蘋果,感受到了不小的壓力。
  • 華為5G設備遭英國封禁;螞蟻集團獲得新加坡數字銀行牌照;小米成為...
    「Going Global 出海周報」是創業邦推出的出海系列欄目,旨在為出海領域的創業者和投資人精選出海大事件、海外大公司、投融資消息,本篇為欄目第 67出海大事件01 華為5G設備遭英國封禁據外媒報導,英國政府制定了一個路線圖,在 2027 年的最後期限前,將包括華為在內的「高風險廠商」製造的所有電信設備從該國的 5G 網絡中移除。
  • 前華為人眼中的小米:從鯰魚進化為獨角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隨著小米IPO日子的臨近,大眾的眼光再次聚焦這家「為發燒而生」的公司,一時間各種剖析、預測文章紛紛刷屏。作為小米用戶的家屬,其實這家公司上市與否對我而言也沒什麼區別,但是作為一名曾經對小米進行過一些研究的前華為終端員工,看到這個消息,卻是感觸頗多,有點不吐不快的衝動。
  • 小米撿了華為的漏,世界第三的位置能坐多久?
    小米重返世界第三。但是Q3漂亮財報的貢獻絕大部分來自海外,撿漏華為、海外疫情加重等短期利好均不可持續。而在國內,線下渠道建設仍然是小米的薄弱之處。華為收縮,1億部手機的市場空間空出來了,可小米接得起嗎?
  • 華為徹底出售榮耀,小米登全球第三,明年市場誰主風雲
    未來手機市場誰更像老大 最近這幾年華為勢不可擋,基本上手機市場都是通殺,國內欣欣向榮的同時,在歐美市場也算是異軍突起,然而隨著美國針對加劇,華為遇到了一些麻煩,導致反超三星,成為全球第一的目標遲遲未能實現,只能壓制住蘋果銷量居全球第二。
  • IDC 2018年全球可穿戴市場報告:小米第二 華為增長147.3%
    值得注意的是,來自中國的廠商小米和華為在2018年第四季度增長十分迅速。其中,小米實現了同比43.3%的增長,而華為的同比增長達到248.5%。 2018年Q4,小米以12.6%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IDC表示,小米的可穿戴設備銷量除去在中國市場增長勢頭強勁外,最近在歐洲和其他亞洲市場的相關投入也獲得回報,這為小米產品在競爭力方面提高了聲譽。
  • 「街都」新零售高峰論壇聚焦本地市場,打響杭州新零售第一仗
    自2016年新零售被提出以後,各行各業都紛紛加入新零售變革的浪潮中。有電商巨頭之爭,比如阿里京東的便利店改造計劃;有手機巨頭之爭,比如小米華為的線下店擴張;也有眼光敏銳的搶灘者,比如猩便利、果小美等對無人貨架的爭奪;更有零售巨頭三江、永輝、天虹的瘋狂擴張。
  • WOCG手機在歐洲的取得巨大成功 強勢佔領中高端市場
    華為、小米、OPPO,當國產手機巨頭們在國內市場廝殺得渾身是血的時候,一個很少有人知道的國產奢侈手機品牌卻在歐洲佔據了40%的市場份額,不但將所有國產手機甩在身後,與蘋果和三星相比也毫不遜色,成為顯而易見的「隱形冠軍」,它的名字叫WOCG。
  • 同樣是新國貨,為什麼華為越來越貴,小米卻很便宜?
    隨著蘋果和三星的沒落,華為和小米已經發展成中國兩大最具實力的自主手機品牌,代表了國產手機目前整體的發展水平。由於兩者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奉行不同的營銷模式,出現了華為手機售價越來越高,而小米越來越便宜的趨勢。那麼究竟華為和小米的根本區別在哪裡呢?
  • 小米被曝明年預計出貨量2.4億部,拿下原華為第二的位置
    今年我們一直都為華為感到可惜,因為華為到目前為止都是全球第二出貨量的品牌。而這樣的一個品牌不是因為品牌決策出現了問題,同時也並不是因為自己運營出現了問題,而是因為被打壓導致了全球出貨量驟降。快要跌出全球第二的名次了,這對於華為來說是非常的可惜的,但是對於其他的智慧型手機廠商來說卻是一個全新的機遇。因為原本屬於華為的市場份額將會被這些智慧型手機廠商們瓜分。因此到明年,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將會出現一個巨大的變化。根據外媒的爆料,小米明年目標出貨量比今年高了很多很多,來到了2.4億部。
  • 移動應用出海正當時,華為想當「造船者」
    產品本地化是出海開發者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一個在北京的開發者,怎麼樣開發出一個歐美人也喜歡的APP?產品本地化絕不僅僅語言翻譯,還需要考量各地不同的語言文化、風俗禁忌、媒體音樂等。本地合規則是開發者出海的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