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東音樂推廣深入臺山校園 讓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日前,由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廣東省民協共同發起的「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向省內20所大、中、小學授予「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示範基地」牌匾。江門市共有3所學校獲此榮譽,分別是臺山市李樹芬紀念中學、臺山市臺城第二小學和開平市東河初級中學。
據了解,獲得「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示範基地」牌匾的20所學校,將在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分別獲得主辦單位給予3萬元的經費扶持。在這一年中,主辦單位將根據各所學校的需求,組織相應的專家走進校園進行現場輔導、教學。2018年底,這20所學校將進行匯報演出,主辦單位將從中挑選出10所學校進行重點扶持,增加扶持經費至2020年。同時,獲得扶持的這20所學校需要在這一年間,能夠演奏廣東音樂曲目不少於5首,其中1—2首為創新曲目;須在校內外公開舉辦廣東音樂演出不少於10場。
臺山市李樹芬紀念中學和臺山市臺城第二小學於上周舉行「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示範基地」揭牌儀式。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陳方歡
臺山是廣東音樂的發祥地之一
廣東音樂主要流傳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是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在當地民間「八音會」和粵劇伴奏曲牌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常規樂器有粵胡、秦琴、琵琶、揚琴、洞簫、喉管、笙、木魚、鈴。
臺山被譽為廣東音樂的發祥地之一。說到廣東音樂的前世今生,不得不說臺山的「八音班」。臺山的「八音班」是廣東音樂的活動形式之一,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悠久的歷史。明清時,「八音班」主要演奏佛教音樂和民間小調。太平天國運動後,「八音班」實行變革,將樂曲演奏和戲曲演唱相結合,逐步走向成熟。
廣東音樂演奏樂器初期僅有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橫簫,俗稱「五架頭」,演出場合較廣泛,或為戲曲演出的墊場,或在茶樓、酒肆由流浪藝人表演,或為婚喪喜慶助興,或為百姓自娛。大批粵樂家自編自創,現有曲名和樂譜可稽的曲子達500多首,如《旱天雷》、《雨打芭蕉》、《雙聲恨》、《步步高》、《餓馬搖鈴》、《連環扣》、《賽龍奪錦》、《平湖秋月》、《孔雀開屏》、《娛樂昇平》等。
作為嶺南文化的傑出代表,廣東音樂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經過數百年的傳承發展,自成體系,風格獨特,深深植根於嶺南民間。特別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廣東音樂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新的作品不斷湧現,是人才輩出的年代。從創作技法到演奏技法、流行曲目,使用的色彩樂器及至其組合形式,均逐漸向我國內地滲透,全國不少省、市、地區都有廣東音樂不同形式的社團組織,響著廣東音樂的唱片和錄音,曾經被譽為「國樂」。廣東音樂與粵劇、嶺南畫派被譽為嶺南三大藝術瑰寶、廣東的三張名片。
在海外,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廣東音樂。廣東音樂被他們稱為「鄉音」,像一條海外華人與祖(籍)國家鄉聯繫情感的紐帶,對海外華人吸收中國文化傳統、學習歷史文明起到重要的作用。1999年,臺城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音樂之鄉」;2006年,廣東音樂入選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廣州和臺山共同擁有。
相較於廣州而言,臺山廣東音樂更具普及性和群眾性。2008年,國家文化部更是授予臺山「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廣東音樂之鄉」榮譽稱號。
音樂進校園活動如火如荼
為了更好地傳承廣東音樂,臺山成立了多個傳承基地,如幼兒傳承基地臺山市少年宮、少兒傳承基地臺城第二小學、少年傳承基地臺山市李樹芬紀念中學、青年傳承基地臺山市鵬權中學、成人傳承基地臺山市大江民樂隊等。目前,臺山正通過這些傳承基地,為臺山廣東音樂培養接班人。
臺城第二小學:讓孩子從小了解廣東音樂
臺城第二小學是「江門市五邑粵劇曲藝聯盟粵劇培訓基地」和「臺山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音樂小學傳承基地」。早在1977年,該校就成立了少兒民樂團,並多次代表臺山參加江門市文藝演出,載譽而歸。2002年,由於師資缺乏,該校少兒民樂團停辦。2016年10月,該校順應「民族藝術進校園」新形勢,重建民樂團,並定名為少兒廣東音樂團。
該團聘請學校退休音樂教師王景芳及臺山資深民樂演奏者李劍昌、黃惠國、陳旭云為外聘教師,並由該校音樂教師負責組織訓練。該團成立兩個月後,在臺城街道「學校辦學特色成果文藝展演」首次亮相,驚豔全場。今年,該團在江門市小學新課程教學觀摩交流活動中公開演奏,更是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讚揚。
已經學習廣東音樂兩年的梅艾琳,如今可以使用中阮熟練彈奏多首曲子,並與該團的同學一起多次上臺演出。她表示,最初接觸廣東音樂是老師讓她來學,如今則是她自己喜歡而堅持在學。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學習古箏的陳依楠,其彈奏功底備受該團指導教師的好評。與其他同學不同的是,陳依楠最初接觸廣東音樂是被電視節目中的演奏者所打動,於是,她讓父母幫她報名學習古箏。在堅持學習了3年後,如今,陳依楠對古箏興趣不減,並表示將堅持學習下去。
據了解,目前該團每周星期一、二下午4時至5時半進行訓練,本學期計劃在一至三年級招募一批新隊員,組建低年級民樂團,每周星期三、四下午進行訓練。
李樹芬紀念中學:為名校輸送音樂人才
李樹芬紀念中學民樂班的學生在交流彈奏技藝。
李樹芬紀念中學2007年被定為「臺山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音樂中學傳承基地」。該校開辦民樂班,從2008年開始面向臺山全市招收民樂特長生,每年招收90人。民樂班主要利用音樂課、自由活動課等時間進行強化訓練,重點在於營造氛圍、培養興趣,對廣東音樂進行推廣。
10年來,該校堅持以廣東音樂演奏教學為特色,把廣東音樂引進課堂,普及到每個學生。每年藝術節,學校都會舉辦校園器樂賽,並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演出,營造濃厚的音樂藝術學習氛圍。
此外,該校每學年還會選拔民樂班的民樂尖子生進入該校的少年廣東音樂團。該團按照國家標準配置了高胡、古箏、揚琴、南胡、中胡、琵琶、中阮等民族傳統樂器,以及大提琴等西方樂器。
該團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多種多樣的學習、訓練活動。除了聘請3位專業教師授課,學校每年還聘請臺山廣東音樂團以及其他地方的專業人員前來輔導,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其中,外聘教師主要輔導學生演奏琵琶、揚琴、高胡等難度較大的主奏樂器,在校教師則教導學生演奏大提琴、月琴、笛子等難度較小的樂器。
「我非常喜歡廣東音樂,特別是笛子演奏,聲音清脆,聽起來很舒服!」該校學生何雯潔說,雖然接觸廣東音樂的時間不長,但是她已經深深喜歡上了這一傳統文化藝術。
目前正在學習揚琴的黃潔玲表示,學習廣東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讓人看起來更有內涵,更有氣質。她希望將來學有所成,把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據了解,開辦民樂班推廣廣東音樂後,李樹芬紀念中學每年均為各高中學校輸送大批優秀音樂生源,其中有數十位學生考上了星海音樂學院、廣州大學等學校學習音樂專業。
讓廣東音樂薪火相傳
廣東音樂代代相傳,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豐厚滋養。「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通過音樂這一文化載體,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群體生活,讓他們近距離感受廣東音樂的魅力,還能培養新一代受眾群,為廣東音樂隊伍吸引更多的後備人才。
臺城第二小學校長何錦明表示,要讓廣東音樂薪火相傳,就要打造一個讓學生接觸廣東音樂的平臺。目前,該校少兒廣東音樂團第一梯隊是四至六年級的學生,下一步計劃打造第二梯隊,讓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接觸廣東音樂,增加他們對廣東音樂的興趣。此外,學校還計劃增加學生外出演出的機會,讓學生更加自信,讓社會各界發現廣東音樂之美。
與臺城第二小學推廣廣東音樂的目的略有不同,李樹芬紀念中學的學生學習廣東音樂,還有升學的需求。該校校長藤輝明表示,在校園內推廣廣東音樂,除了陶冶學生身心,提升他們的個人氣質,還可以為他們的升學、發展提供多元選擇。學校已制定計劃,讓廣東音樂教學在校園內全面鋪開。
對於在校園內推廣廣東音樂,一些已經退休的民樂演奏者表示大力支持,並定期為學生授課。臺山資深民樂演奏者黃惠國目前在臺城第二小學和李樹芬紀念中學均有授課,他表示,廣東音樂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它傳承下去,是他的一份責任。
臺山市文聯主席趙清波表示,臺山是廣東音樂的發祥地之一,許多名曲、名家出自臺山。近年來,臺山在廣東音樂的傳承上做了很多工作。臺城第二小學和李樹芬紀念中學被授予「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示範基地」牌匾,也是肯定了臺山在傳承廣東音樂上所作的努力。接下來,臺山會繼續努力,特別是在硬體上給予學校幫助,希望有更多學校成為示範基地。
記者手記
傳承廣東音樂,從學校開始
廣東音樂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需要一代代傳承下去。把學校作為基地,讓孩子從小了解廣東音樂,能夠培養更多的音樂人才,至少可以為廣東音樂培養出一大批新的觀眾。可以說,「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是一件有利於廣東音樂傳承發展的好事。
近年來,國家連續出臺多項舉措,促進傳統音樂傳播與發展。同時,伴隨著社會大眾精神文明素質的提高,想學習廣東音樂的學生將會越來越多。因此,對於學校來說,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社會大眾的期待下,有責任趁著這股發展春風,培養更多的優秀音樂人才,促進「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產生一系列連帶效應。
在傳承廣東音樂的同時,還要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現代人的審美觀念與以往有所改變,要想讓廣東音樂推廣的範圍更廣,就要讓廣東音樂融入現代演奏藝術,讓學生愛上廣東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