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音樂走進臺山校園 中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2020-12-13 中國僑網

  原標題:廣東音樂推廣深入臺山校園 讓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日前,由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廣東省民協共同發起的「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向省內20所大、中、小學授予「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示範基地」牌匾。江門市共有3所學校獲此榮譽,分別是臺山市李樹芬紀念中學、臺山市臺城第二小學和開平市東河初級中學。

  據了解,獲得「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示範基地」牌匾的20所學校,將在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分別獲得主辦單位給予3萬元的經費扶持。在這一年中,主辦單位將根據各所學校的需求,組織相應的專家走進校園進行現場輔導、教學。2018年底,這20所學校將進行匯報演出,主辦單位將從中挑選出10所學校進行重點扶持,增加扶持經費至2020年。同時,獲得扶持的這20所學校需要在這一年間,能夠演奏廣東音樂曲目不少於5首,其中1—2首為創新曲目;須在校內外公開舉辦廣東音樂演出不少於10場。

  臺山市李樹芬紀念中學和臺山市臺城第二小學於上周舉行「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示範基地」揭牌儀式。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陳方歡

  臺山是廣東音樂的發祥地之一

  廣東音樂主要流傳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是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在當地民間「八音會」和粵劇伴奏曲牌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常規樂器有粵胡、秦琴、琵琶、揚琴、洞簫、喉管、笙、木魚、鈴。

  臺山被譽為廣東音樂的發祥地之一。說到廣東音樂的前世今生,不得不說臺山的「八音班」。臺山的「八音班」是廣東音樂的活動形式之一,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悠久的歷史。明清時,「八音班」主要演奏佛教音樂和民間小調。太平天國運動後,「八音班」實行變革,將樂曲演奏和戲曲演唱相結合,逐步走向成熟。

  廣東音樂演奏樂器初期僅有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橫簫,俗稱「五架頭」,演出場合較廣泛,或為戲曲演出的墊場,或在茶樓、酒肆由流浪藝人表演,或為婚喪喜慶助興,或為百姓自娛。大批粵樂家自編自創,現有曲名和樂譜可稽的曲子達500多首,如《旱天雷》、《雨打芭蕉》、《雙聲恨》、《步步高》、《餓馬搖鈴》、《連環扣》、《賽龍奪錦》、《平湖秋月》、《孔雀開屏》、《娛樂昇平》等。

  作為嶺南文化的傑出代表,廣東音樂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經過數百年的傳承發展,自成體系,風格獨特,深深植根於嶺南民間。特別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廣東音樂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新的作品不斷湧現,是人才輩出的年代。從創作技法到演奏技法、流行曲目,使用的色彩樂器及至其組合形式,均逐漸向我國內地滲透,全國不少省、市、地區都有廣東音樂不同形式的社團組織,響著廣東音樂的唱片和錄音,曾經被譽為「國樂」。廣東音樂與粵劇、嶺南畫派被譽為嶺南三大藝術瑰寶、廣東的三張名片。

  在海外,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廣東音樂。廣東音樂被他們稱為「鄉音」,像一條海外華人與祖(籍)國家鄉聯繫情感的紐帶,對海外華人吸收中國文化傳統、學習歷史文明起到重要的作用。1999年,臺城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音樂之鄉」;2006年,廣東音樂入選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廣州和臺山共同擁有。

  相較於廣州而言,臺山廣東音樂更具普及性和群眾性。2008年,國家文化部更是授予臺山「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廣東音樂之鄉」榮譽稱號。

  音樂進校園活動如火如荼

  為了更好地傳承廣東音樂,臺山成立了多個傳承基地,如幼兒傳承基地臺山市少年宮、少兒傳承基地臺城第二小學、少年傳承基地臺山市李樹芬紀念中學、青年傳承基地臺山市鵬權中學、成人傳承基地臺山市大江民樂隊等。目前,臺山正通過這些傳承基地,為臺山廣東音樂培養接班人。

  臺城第二小學:讓孩子從小了解廣東音樂

  臺城第二小學是「江門市五邑粵劇曲藝聯盟粵劇培訓基地」和「臺山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音樂小學傳承基地」。早在1977年,該校就成立了少兒民樂團,並多次代表臺山參加江門市文藝演出,載譽而歸。2002年,由於師資缺乏,該校少兒民樂團停辦。2016年10月,該校順應「民族藝術進校園」新形勢,重建民樂團,並定名為少兒廣東音樂團。

  該團聘請學校退休音樂教師王景芳及臺山資深民樂演奏者李劍昌、黃惠國、陳旭云為外聘教師,並由該校音樂教師負責組織訓練。該團成立兩個月後,在臺城街道「學校辦學特色成果文藝展演」首次亮相,驚豔全場。今年,該團在江門市小學新課程教學觀摩交流活動中公開演奏,更是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讚揚。

  已經學習廣東音樂兩年的梅艾琳,如今可以使用中阮熟練彈奏多首曲子,並與該團的同學一起多次上臺演出。她表示,最初接觸廣東音樂是老師讓她來學,如今則是她自己喜歡而堅持在學。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學習古箏的陳依楠,其彈奏功底備受該團指導教師的好評。與其他同學不同的是,陳依楠最初接觸廣東音樂是被電視節目中的演奏者所打動,於是,她讓父母幫她報名學習古箏。在堅持學習了3年後,如今,陳依楠對古箏興趣不減,並表示將堅持學習下去。

  據了解,目前該團每周星期一、二下午4時至5時半進行訓練,本學期計劃在一至三年級招募一批新隊員,組建低年級民樂團,每周星期三、四下午進行訓練。

  李樹芬紀念中學:為名校輸送音樂人才

李樹芬紀念中學民樂班的學生在交流彈奏技藝。

  李樹芬紀念中學2007年被定為「臺山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音樂中學傳承基地」。該校開辦民樂班,從2008年開始面向臺山全市招收民樂特長生,每年招收90人。民樂班主要利用音樂課、自由活動課等時間進行強化訓練,重點在於營造氛圍、培養興趣,對廣東音樂進行推廣。

  10年來,該校堅持以廣東音樂演奏教學為特色,把廣東音樂引進課堂,普及到每個學生。每年藝術節,學校都會舉辦校園器樂賽,並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演出,營造濃厚的音樂藝術學習氛圍。

  此外,該校每學年還會選拔民樂班的民樂尖子生進入該校的少年廣東音樂團。該團按照國家標準配置了高胡、古箏、揚琴、南胡、中胡、琵琶、中阮等民族傳統樂器,以及大提琴等西方樂器。

  該團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多種多樣的學習、訓練活動。除了聘請3位專業教師授課,學校每年還聘請臺山廣東音樂團以及其他地方的專業人員前來輔導,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其中,外聘教師主要輔導學生演奏琵琶、揚琴、高胡等難度較大的主奏樂器,在校教師則教導學生演奏大提琴、月琴、笛子等難度較小的樂器。

  「我非常喜歡廣東音樂,特別是笛子演奏,聲音清脆,聽起來很舒服!」該校學生何雯潔說,雖然接觸廣東音樂的時間不長,但是她已經深深喜歡上了這一傳統文化藝術。

  目前正在學習揚琴的黃潔玲表示,學習廣東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讓人看起來更有內涵,更有氣質。她希望將來學有所成,把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據了解,開辦民樂班推廣廣東音樂後,李樹芬紀念中學每年均為各高中學校輸送大批優秀音樂生源,其中有數十位學生考上了星海音樂學院、廣州大學等學校學習音樂專業。

  讓廣東音樂薪火相傳

  廣東音樂代代相傳,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豐厚滋養。「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通過音樂這一文化載體,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群體生活,讓他們近距離感受廣東音樂的魅力,還能培養新一代受眾群,為廣東音樂隊伍吸引更多的後備人才。

  臺城第二小學校長何錦明表示,要讓廣東音樂薪火相傳,就要打造一個讓學生接觸廣東音樂的平臺。目前,該校少兒廣東音樂團第一梯隊是四至六年級的學生,下一步計劃打造第二梯隊,讓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接觸廣東音樂,增加他們對廣東音樂的興趣。此外,學校還計劃增加學生外出演出的機會,讓學生更加自信,讓社會各界發現廣東音樂之美。

  與臺城第二小學推廣廣東音樂的目的略有不同,李樹芬紀念中學的學生學習廣東音樂,還有升學的需求。該校校長藤輝明表示,在校園內推廣廣東音樂,除了陶冶學生身心,提升他們的個人氣質,還可以為他們的升學、發展提供多元選擇。學校已制定計劃,讓廣東音樂教學在校園內全面鋪開。

  對於在校園內推廣廣東音樂,一些已經退休的民樂演奏者表示大力支持,並定期為學生授課。臺山資深民樂演奏者黃惠國目前在臺城第二小學和李樹芬紀念中學均有授課,他表示,廣東音樂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它傳承下去,是他的一份責任。

  臺山市文聯主席趙清波表示,臺山是廣東音樂的發祥地之一,許多名曲、名家出自臺山。近年來,臺山在廣東音樂的傳承上做了很多工作。臺城第二小學和李樹芬紀念中學被授予「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示範基地」牌匾,也是肯定了臺山在傳承廣東音樂上所作的努力。接下來,臺山會繼續努力,特別是在硬體上給予學校幫助,希望有更多學校成為示範基地。

  記者手記

  傳承廣東音樂,從學校開始

  廣東音樂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需要一代代傳承下去。把學校作為基地,讓孩子從小了解廣東音樂,能夠培養更多的音樂人才,至少可以為廣東音樂培養出一大批新的觀眾。可以說,「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是一件有利於廣東音樂傳承發展的好事。

  近年來,國家連續出臺多項舉措,促進傳統音樂傳播與發展。同時,伴隨著社會大眾精神文明素質的提高,想學習廣東音樂的學生將會越來越多。因此,對於學校來說,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社會大眾的期待下,有責任趁著這股發展春風,培養更多的優秀音樂人才,促進「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產生一系列連帶效應。

  在傳承廣東音樂的同時,還要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現代人的審美觀念與以往有所改變,要想讓廣東音樂推廣的範圍更廣,就要讓廣東音樂融入現代演奏藝術,讓學生愛上廣東音樂。

相關焦點

  • 非遺走進校園,培養小小傳承人 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
    表演粵劇、製作東藝宮燈、習蔡李佛拳、製作白沙茅龍筆、學習新會葵藝……為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市非遺保護工作循序漸進,從豐富多彩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到開展「非遺在校園」特色教育,讓學生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成為非遺文化的小小傳承人。
  • 傳承經典 弘揚粵韻 珠海粵劇粵曲進校園 1.3萬中小學生感受傳統...
    原標題:傳承經典 弘揚粵韻 珠海粵劇粵曲進校園 1.3萬中小學生感受傳統戲曲藝術魅力   23日下午,廣東省戲曲進校園演出活動最後一場走進珠海市第三小學,全校
  • 傳統文化走進福田校園,體驗戲曲魅力
    11月12日至11月23日,福田小學的孩子們迎來一堂堂別開生面的「文化課」——2020年深圳·福田傳統文化進校園展演活動。這種形式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讓廣大師生益教寓樂,大飽眼福、耳福,切身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獨特魅力,提升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頗受大家好評。通訊員供圖據了解,此項活動有創新偶劇《十二生肖》、傳統經典木偶戲薈萃、還有京劇賞學講演會,分別走進了皇崗小學、景鵬小學、全海小學、明德小學。
  • 秦州區文化館「傳統文化進校園非遺文化進課堂」活動走進太京鎮窩...
    12月10日,寒風料峭,但太京鎮窩駝學校師生卻絲毫感受不到一絲涼意。在秦州區文化館組織的「文化潤童心 經典永傳承」傳統文化進校園非遺文化進課堂活動現場,窩駝學校孩子們剪剪紙、練書法、畫國畫、彈古琴,好不熱鬧。
  • 廣東漢劇走進惠州校園
    本報訊 (記者賴運香)昨日下午,2019—2020年廣東省戲曲進校園之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惠州一中專場活動舉行,拉開了廣東漢劇走進惠州校園開展演藝活動的序幕,此次活動將持續開展至12月底。 據了解,演藝活動期間,廣東漢劇藝術家們將採取靈活互動、寓教於樂的形式,針對傳統劇目的歷史背景和故事情節,現場向師生們講解廣東漢劇歷史知識和表演特色。「結合這次活動,我們策劃安排了《天女散花》《扈家莊》《盤夫》《徐九經升官記》等優秀劇(節)目進行展演。接下來,我們還將走進惠州市博羅、龍門等縣(區)中小學開展演藝活動。」國家一級編劇、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副院長徐青說。
  • 臺山:中西結合的文化瑰地
    在廣東,有這樣一條南粵古驛道,它承載著時光過隙,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自信,流淌著深入骨髓的美食與文化,旅遊其中可驚豔不一樣的廣東旅遊新玩法。這條古驛道,就在廣東臺山!,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一種融戲劇、魔術、雜技、音樂、舞蹈於一體古老的傳統民俗藝術。
  • 「最美小學」走進「五朵金花」,感受校園魅力!
    上兩期小成為大家介紹了「七龍珠」和重慶區重點學校的校園環境,今天就帶大家走進「五朵金花」,感受一下小學校園環境的魅力所在。巴蜀小學重慶市巴蜀小學校創建於1933年,孕育於祖國西南,母親河畔,巴山蜀水。學校坐落在母城渝中,緊鄰重慶抗戰文化聯合會舊址,歷經歲月的洗禮,周恩來、鄧小平、葉聖陶、鄒家華等先後關心、工作、學習、生活於此,積澱下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一所具有優良辦學傳統的歷史名校。
  • 江門臺山2066艘漁船揚帆出海
    周華東 攝8月16日中午12點,南海伏季休漁期結束,臺山共有2066艘漁船分別從沙堤漁港、橫山漁港出發,啟航捕魚。捕魚時間最短一天,這意味著最快8月17日就能嘗到開漁後的新鮮海鮮。當天,江門臺山市那琴半島舉行第二屆開漁節,大力弘揚臺山傳統文化和濱海風俗文化。
  • 精彩不斷,生活在臺山太幸福了!
    活動在廣東音樂大合奏和飄色展示中拉開帷幕,接著《打龍船》《揚帆碧海奔小康》《接妹還》等臺山特色舞蹈民歌輪番上演。此外,還有粵劇折子戲、喉管聯奏、佛家拳、笛子合奏以及印尼風情舞等精彩節目,讓在場觀眾感受到臺山非遺文化的魅力。
  • 肇慶市推動戲曲進校園 中小學生傳承非遺振興粵劇
    為了紮實開展中小學戲曲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增強學校戲曲藝術素養和審美素養,促進肇慶市戲曲藝術全面繁榮,肇慶市自年初以來加大力度推進戲曲藝術的普及工作以及開展「戲曲進校園、學生進劇場」活動(以下簡稱「雙進」工作),促進地方戲曲傳承保護與發展,豐富學校文化內涵
  • 臺山有個純客家鎮,3萬多人,至今還講客家話!
    赤溪鎮是臺山僅有的純客家鎮,是臺山唯一的純客家人聚居地,講客家話(也會講普通話、廣州話、臺山話),保持著完整的客家習俗,秉承著客家的優良傳統和獨特文化。赤溪鎮唱響新時代臺山客家童謠臺山政府網2020年07月23日發布的報導,新時代文明實踐「客家童謠」啟動儀式暨「客家山歌唱僑鄉,魅力赤溪美名揚」交流研討會,在臺山市赤溪鎮中心學校舉行。來自赤溪鎮政府、當地商會、客家文化研究會,赤溪鎮中心學校師生、嘉賓等近百人出席了活動。
  • 【美食】臺山黃鱔飯入選「廣東傳統特色小吃」
  • 感受戲曲魅力,傳承國粹經典——記九江一中音樂組教師參加戲曲培訓...
    本臺訊(九江廣電全媒體通訊員 周嫣然 徐穎)為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加強音樂學科教師培訓,促進藝術教師隊伍建設,推動優秀戲曲藝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普及戲曲藝術教育。戲曲作為中國傳統音樂藝術之一,歷史悠久,表演形式豐富,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
  • 體驗活字印刷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感受歷史印記,雙塔街道大公園社區團支部聯合草橋小學開展「活字印刷」體驗活動,孩子們在課堂上集體「穿越」,通過動手實踐,感受四大發明的魅力。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公元1041年,北宋平民畢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實踐經驗,經過反覆試驗製成了膠泥活字,活字印刷術由此而誕生。
  • 走進博物館 感受歷史文化魅力
    當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人們走進博物館感受歷史文化魅力。 新華社發(杭興微 攝)  5月18日,遊人在江蘇蘇州園林博物館參觀拙政園模型。 當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人們走進博物館感受歷史文化魅力。 新華社發(杭興微 攝)  5月18日,一名小朋友在石家莊河北博物院參觀。 當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人們走進博物館感受歷史文化魅力。
  • 走進客家文化,感受人物雕像傳承的魅力
    成語故事家書抵萬金雕塑,校園文化雕塑 正是這種向心力使他們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把中原燦爛的文明帶到南方播衍而不被遷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贛南,廣東梅州地區的多層梅州圍龍屋、永定的土樓、長汀的九廳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築,既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團結奮進的象徵。
  • 非遺文化魅力再展現,田寮小學傳承在校園
    除「抗疫」主題非遺展外,今天,中國結、棉塑等非遺項目也通過小課堂的形式走進學生們的校園生活,由中國結代表性傳承人楊林娟老師、棉塑代表性傳承人羅曉琳老師為學生們普及非遺文化知識,帶領學生們領略非遺文化的魅力。
  • 廣東傳統手工製作臺山粽受追捧
    剛煲熟的臺山梘水粽 李曉春 攝中新網廣州6月3日電 題:端午臨近 堅持傳統手工製作的臺山粽倍受追捧作者 李曉春 郭軍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在廣東臺山,堅持傳統手工製作的臺山粽不僅是端午節祭祀供品,同時也是深受當地百姓青睞的特色傳統糕點之一。記者近日在廣東臺山採訪時了解到,每年端午前一兩個星期臺山粽訂粽量都會大增,有些珠三角地區遊客也會慕名而來買粽,甚至買些回去做手信。部分攤檔的臺山粽甚至通過快遞銷往江浙一帶。
  • 傳統文化進校園 成都「龍分娃」零距離感受川劇魅力
    中國網10月16日訊(羅鑫)感悟川劇歷史文化底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0月16日,由成都市武侯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教育局主辦,武侯區文化館、成都市龍江路小學分校承辦,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四川省川劇院、陳智林中華戲劇傳承工作室具體執行,主題為「傳承天府文化·弘揚川劇精粹」的武侯區川劇傳承名家進校園活動在龍江路小學分校舉辦。
  • 浸潤川劇文化 感受川劇魅力丨川劇藝術進校園活動走進華陽中學
    四川行知教育網訊:10月下旬,由成都市教育局主辦,成都市川劇院、四川省藝蜀中星實業有限公司承辦的「成都市川劇藝術進校園」活動走進成都市華陽中學。在學校學術廳二號會議室,高一年級的同學有幸聆聽了川劇之文化,感受到川劇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