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柱山:茶旅融合的綠色實驗
2015年,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將迎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期評估。以惠民富民、讓百姓共享發展成果為宗旨,天柱山是如何利用地質條件,發展茶經濟,帶動公園居民就業致富增收的?面對休閒旅遊風生水起之勢,天柱山將走出一條怎樣的茶旅融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生態——美麗茶鄉「催生劑」
陽春三月,小雨初晴,煦暖的春陽灑滿山山嶺嶺,山谷間雲蒸霧繞,天柱山顯得格外的清新亮麗。茶香氤氳中,茶歌聲清翠嘹亮。遠遠望去,茶葉基地青翠欲滴,一派生機。
在遊客眼裡,天柱山不僅有「峰雄、石奇、洞幽、水秀」的地質景觀,有「安徽之源、禪宗之地、京劇之祖、黃梅之鄉」的豐富文化積澱,而且,星羅棋布的茶葉基地也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2011年,天柱山晉級「世界地質公園」,聯合國專家稱天柱山坐擁「世界上最美的花崗巖景觀」和優良的產業發展環境。皖江文化研究學者鄭炎貴認為:「21億年的地質變遷,不僅造就了天柱山外在之美,也孕育出獨特的內質,良好的地質環境為茶葉種植和綠色經濟發展贏得先機。」
茶葉種植與茶的品質取決於生長環境。天柱山所在地潛山縣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大別山霍潛最高峰多枝尖至天柱峰一線構成天柱山主脈,多為中山和低山。由於天柱山地區處於北緯30度附近,長年雲霧籠罩,林蔭掩蔽,其土壤、光照、溫度、溼度均適宜茶葉生長。早在古代,當地先民就利用這種優勢,廣泛種茶,潛山因此成了久負盛名的茶鄉。
經多方查證史料,該縣種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二世紀以前。唐朝,天柱茶就馳名全國,並載於我國第一部茶葉百科全書《茶經》。宋代,被英國李約瑟博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的《夢溪筆談》一書將天柱山茶列為4種國寶級名茶之列。清代,天柱茶成為朝廷貢茶。
不僅如此,種茶業的繁榮也讓茶文化卓然而興,與茶經濟發展互促互進。採訪中發現,春天的茶園生機盎然,採茶歌聲和黃梅小調在山山水水間飄蕩不息。
鄭炎貴認為:茶的平靜不激,內斂澄清,與古代哲學思想相契合,加上天柱山地處江淮交通要衝,文人際會,使得天柱山茶內涵獨特,並衍生出茶詩、茶聯、茶歌、茶戲、茶舞等文化現象。
「黃梅戲的前身是採茶戲,源於皖鄂一帶的採茶調,現在的天柱山茶歌具有一定的戲劇性俗文學因素。」鄭炎貴補充說。
茶產業——百姓致富「錢袋子」
共享發展成果,惠及民生是地質公園發展的最終目的。立足綠水青山,打造「金山銀山」。長期以來,該縣在謀求天柱山地質公園發展的同時,利用資源優勢,鎖定特色農業產業,走出了一條農旅結合的綠色發展之路。
早在2009年,該縣縣委縣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若干意見》,成立茶葉、瓜蔞、油茶、食用菌、畜禽、蠶桑六大特色產業指揮部,從基地發展、龍頭企業培育和品牌建設等方面著力扶持產業發展。2012年初,該縣縣委縣政府提出「旅遊興縣、生態立縣」的戰略目標,加大天柱山地質公園發展力度,加速文化項目建設,同時,在產業鏈延伸上做文章,將居民共享發展成果落到實處,具體的做法就是鼓勵引導和扶持當地村鎮發展綠色經濟和生態經濟,嚴把公園企業準入關,加速旅遊與三產的融合。
近幾年,公園各鄉鎮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理念,著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優勢板塊,大力發展茶葉、油茶等,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大量湧現,區域經濟得以提速發展。潛山縣先後被評為「全國重點產茶百強縣」、「全省綠化模範縣」、「全國油茶基地建設重點縣」。
出身農家的蔣澤豔從良好的地質環境和天柱山旺盛的旅遊人氣中發現了商機,他立足公園茶種植環境,成立恨水茶業發展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元。並領銜成立玉佛香茶業專業合作社,公司以資產資金入股,帶動土地入股的有106戶農戶。目前,建設基地2000畝,已成林200畝,年產茶萬餘斤,出售茶苗500萬株。
蔣澤豔介紹,合作社為當地中老年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全年採茶用工120餘人,採茶人均收入5000元。育苗基地日用工100多人,年工資支出150萬元。合作社形成了「拳頭效應」,帶動了當地閒置勞動力就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三留」問題。
該縣餘灣村村民王雲青,已經72歲高齡,每逢採茶季,都來茶場摘茶,一天能掙百餘元,最高一天收入268元,並不比青壯年勞力掙得少。王雲青自豪地告訴筆者,她現在不用伸手向兒女要錢,自己也能養活自己。
「小」茶葉種出「大」民生,茶葉鼓起了百姓的「錢袋子」。該縣農委統計數據顯示:全縣現有茶園面積10.8萬畝、無性系良種4.1萬畝,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年產茶葉2500多噸,累計帶動2.6萬農戶、12萬茶農。全縣茶葉年收益4億元,人均茶葉收入由2009年的680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2500元。
2011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伊布拉希姆•庫姆在驗收天柱山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工作時對天柱山茶產業發展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天柱山地質公園成功之處不僅僅展現了建設成果的豐碩和美妙,還展現了人文與環境、農民與地質公園的緊密聯繫,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天柱山公園發展中得到了貫徹和落實。
茶鄉遊——地質旅遊「升級版」
「天柱山擁有東方最美的花崗巖地貌景觀、全球矚目的超高壓變質帶、亞洲珍稀的脊椎動物化石、豐富多彩的動植物、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澱,洋殼開閉、陸殼誕生、海陸轉換、高山隆起、峽谷縱越的神奇演化史有跡可尋。」談及地質旅遊資源,天柱山地質公園辦公室主任餘國盛做出這樣的描述。
資源稟賦贏得了旅遊人氣。2014年,天柱山主景區實現接待遊客105萬人次。鄉村遊也捷報頻傳,該縣旅遊局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縣鄉村遊遊客達175.15萬人次。
天柱山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市場部負責人盧育平坦言:目前天柱山仍局限於山嶽觀光和鄉村遊,地質科考科普遊比重很小。要想將地質旅遊專線推向市場,還需要有一個過程。
「如何利用地質公園這一寓教於遊的陣地,從人與自然和諧角度,做好地質旅遊與三次產業聯動,加大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旅遊產品整合力度,引導遊客更多的了解天柱山,認識地球,增強保護地球的意識。」餘國盛認為,茶與地質存在了諸多內在聯繫,天柱山地質公園獨特的地質環境為茶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礎,茶旅融合將是延伸天柱山地質旅遊內涵和旅遊產業鏈的一次破冰之舉,在散客遊為主的旅遊大趨勢下,休閒、觀光、修學、體驗型的地質旅遊產品需求呼聲日隆。
目前,天柱山地質公園、縣旅遊局、農委、旅行社多方聯合,謀劃茶文化旅遊線路調研、考察踩線和編排工作,並準備做出初步市場嘗試。
該線路包含了地質觀光、古生物化石考察、人文古蹟、鄉村生態、農業觀光及茶園採茶、制茶、品茶和茶藝活動內容,相對於現有的天柱山旅遊產品,茶鄉遊更加突出遊客參與性、體驗性與互動性。
盧育平認為,茶文化旅遊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天柱山旅遊線路單一的短板,但編排時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旅遊大環境,並建議從茶園觀光、休閒度假和文化體驗三個方面做茶文化旅遊文章。盧育平預測,茶文化體驗之旅將增加天柱山旅遊的吸引力。
此前,天柱山臥龍生態農業園曾做出嘗試,該園充分利用拋荒田,發展農產品種植、禽類養殖,在此基礎上,發展茶園480畝,實現觀賞、採摘、製作、休閒四位一體的休閒旅遊模式。去年9月,獲長三角鄉村旅遊博覽會推薦休閒農業景點,全年接待遊客5萬人次。
無獨有偶。恨水茶業發展有限公司以節為媒,至今已連續三年舉辦採茶節,安慶新百百貨公司員工每年都會前來開展茶文化體驗活動。
據悉,天柱山地質公園境內鄉鎮遍布茶葉基地,每年採茶季,都會迎來遊客,但由於旅遊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薄弱,遊客涉及面窄,仍處於起步階段。
該縣農委副主任汪頓來介紹,近幾年的茶葉基地建設已兼顧茶旅融合,標示標牌、環衛設施、綜合服務中心、小品建設及配套設施與基地建設並舉,實行「兩條腿」走路,力促茶與旅遊互促雙贏。
汪頓來表示,農委已順應天柱山客源市場需求,為將茶文化旅遊打造成天柱山地質旅遊「升級版」付出了行動,通過舉辦活動,以節為媒,促銷推廣,開展公益活動,深入社區傳播茶文化知識,利用茶葉展銷會,擴大茶文化旅遊產品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