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吧,就算把全軍所有真正的「特種兵」集結在一起,都未必夠一個滿編旅的規模,否則還叫什麼「特種部隊」呢?這裡所謂的特種部隊含義,是我們普遍認為的遂行特種作戰的精悍分隊,主要任務是對敵襲擾破壞、敵後偵察、特種警衛、反特工、反劫持等等,那麼用最笨的腦袋想想,也知道後建的「特戰旅」跟傳統意義上的特種部隊是有本質區別的。
從字面上來解釋,「特種部隊」其實是一個兵種名稱,並且陸海空三軍都可以組建自己的特種部隊,用以執行小規模但高強度的作戰任務;而「特戰旅」則是一個大於團級的軍隊編制,這兩個軍事術語本身就是有區別的。比如美國的海豹六隊、三角洲突擊隊、俄羅斯的阿爾法突擊隊,這的確屬於特種部隊的範疇,人員精挑細選,訓練嚴格殘酷,單兵戰力高人一等。
以這樣的標準,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也不可能選拔出太多純粹的特種兵,但問題是「特種作戰」這個名詞的範疇,隨著軍事科技的發展已經在大大延伸,在直升機、無人機越來越普及的條件下,部隊的整建制投送能力大幅度提高。那麼當需要快速部署、局部武裝衝突或者反恐行動,超過了十幾個、幾十個特種兵能夠應對的規模時,一般的特戰分隊力量肯定不足,於是開始出現特戰團、特戰旅等精銳的快速反應部隊。
比如1976年以色列突擊隊遠赴烏幹達營救人質的「恩德培行動」,就一次性出動了280名突擊隊員,這是一個營級戰鬥隊的規模,那麼這280人全部是我們理解的「特種兵」嗎?顯然不是的,它是由以軍專門的特種兵、以及部隊中挑選出來的精兵強將共同組成的突擊隊。而這還只是對付10多個KB分子和少量烏幹達士兵,如果是敵人力量再大一些,比如進行海上奪島、敵後攻擊或者搶佔要點呢?那就需要建制更大的特種作戰部隊。
早期七大軍區一般只建有「特戰大隊」(數百人的團級建制),它既包括了一定的特種部隊功能,也有心理戰、電子戰等新的拓展作戰領域,有別於野戰部隊各級單位的偵察兵,屬於複合型的「特殊任務分隊」。79年以後,各軍區的特戰大隊都曾赴「兩山戰鬥」輪訓,以鍛練實戰能力,但是投送能力還比較有限,裝備也稍顯落後。
應該說,「特戰大隊」還比較符合傳統意義上的特種部隊概念,一般從偵察部隊和空降部隊中挑選身體條件、精神風貌、作戰經驗都出類拔萃的人員,經過更加系統的訓練,組成精幹的特種作戰分隊,遂行比較特殊的作戰任務。比如在兩山戰鬥期間,偵察、捕俘或者對付敵軍的特工隊等任務,基本都是特戰大隊的活。
之後原來的特戰大隊紛紛被升格擴建為「特戰團」,仍然隸屬於各大軍區和各軍種,嚴格意義上,已經有別於我們所說狹義上的「特種部隊」,因為包括了支援分隊和勤務分隊,不再是一水的「特種兵」了。尤其在2013年以後,隨著軍改的深入開始組建「特戰旅」,並且是每個集團軍配屬一個,於是特戰旅的來源就值得一提了:第一是原各特戰團擴編、第二是精銳的摩步旅改編、第三是各軍區直屬特種兵建制整合。
注意第二個來源,就證明了「特戰部隊」和「特種部隊」的區別,因為這是整建制改編,不可能每一個兵都達到傳統意義上的「特種兵」標準,所以「特戰旅」其實是一種精兵建設思路的具體反映,它不再是單純的特種兵分隊,而是規模化的「特種作戰部隊」!即以精銳部隊為基幹,配備各類支援單位組建的合成型旅級戰鬥隊,遂行與普通步兵旅不同的特殊作戰任務。
特戰旅一般下轄兩到四個特戰營,一個無人機大隊,以及直升機、通訊分隊、電子對抗分隊等等,兵力接近3000人左右。特戰營官兵的訓練標準和強度,要高於普通的步兵,但要低於傳統意義上的「特種兵」。比如所有特戰旅的所有一線官兵,都必須具備三棲作戰能力,會機降會傘降會武裝泅渡,通不過測試就得打發到普通部隊去。
能理解了嗎?「特戰」是指作戰方式和作戰任務的特殊,而「特種」是指官兵軍事素質的特殊。
特戰旅是貨真價實的「快速反應部隊」,因為其投送能力強大、戰鬥力強悍、武器裝備先進,是各集團軍的拳頭部隊,雖然缺乏重型裝備和大口徑火炮,但是可以在第一時間進行長距離投放,並且整體戰鬥力較高,足以應對熱點衝突或者局部衝突,在大規模戰爭中也可以起到深入敵後、引導和接應主力的作用。
比如美軍完成改編的遊騎兵第75團,就擁兵2000餘人,號稱可以在18小時內部署到全球任一角落並投入戰鬥,它與特種部隊海豹六隊的性質和任務就是有區別的。所以儘管各個國家叫法不同,但以筆者個人的見解,「特戰旅」其實就是精銳的「快反旅」,只不過在組建時以原來的特戰大隊、特戰團為基礎,確實有一定的特種部隊烙印和影子,但它仍然是成建制的「特種作戰部隊」而非特種兵部隊。
「特戰旅」是執行特種作戰任務的快速反應部隊,成員未必都是特種兵;而「特種部隊」是由特種兵組成的突擊隊通稱,這是兩個概念,儘管聽起來很容易混淆很繞嘴,因為在特戰旅之外,還擁有著更加保密的「特種兵作戰分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