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5 09:48:17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趙宏偉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我的童年。在那年月,留給我的記憶除了吃不飽、穿不暖、睡不好以外,每天放學回家不是戴上草帽拿著水壺揣上饅頭去放牛,就是背著竹簍拿起鐮刀去割草,或者三五成群跑上三五裡路看露天電影,是真事,是真人,好玩好笑,淳樸浪漫,至今回憶起來,仍然心曠神怡,感覺有趣暖心!
【看電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方圓五裡的大人、小孩三五成群結伴看電影是常有的事情,放映的內容大多是 「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方面的,塑造的人物都具有「高、大、全」的特點,全是號召人民群眾學習的正面人物。
有一年冬天,我和小夥伴們跑了六裡多路到鄰近村莊——王協村看電影。看電影的群眾像趕集似的人頭攢動,有抱著小孩的,有攙扶老人的,有爬在樹上的,有趴在農家小院院牆上的,大多數站立著,黑壓壓一片。當時播放的電影是《白毛女》,演員「黃世仁」的一舉手一投足都震懾住在場了每一名觀眾,大家屏住呼吸,細心觀看。在演到大年三十夜晚向喜兒的父親要債、逼著喜兒抵債的場景時,不知誰喊了一句「打倒黃世仁」,霎時觀眾一呼百應,紛紛振臂高呼:「打倒黃世仁」。突然,「砰」的一聲,竟然有人舉起獵槍朝屏幕上的演員「黃世仁」開了一槍。一聲槍響,電影立即停止放映,銀幕上出現了一個窟窿,當大夥合力找到開槍的那個人時,那人驚呆了,說把電影中的場面誤以為是現實生活中的黃世仁在逼迫喜兒抵債,或許是那個年代階級仇恨愛憎分明,或許是那個年代反面人物不能走上螢屏,或許是那個年代影視作品藝術水準高超,或許是那個年代人民群眾能夠看到的電影太少……
【放黃牛】記得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家終於拿出所有積蓄買了一頭黃牛,父親、母親、爺爺對這頭黃牛都十分關愛,每天天不亮都進入牛棚對黃牛餵草、加料、飲水。每到星期天早晨,父母就讓我和小夥伴們一起,戴上草帽拿著水壺揣上饅頭趕著黃牛到村北邊山坡上去放牛。我也很願意放牛,因為放牛都是整整一天,在放牛的同時,我既可以學習,還可以和小夥伴們一起玩抓石頭、打紙麵包的遊戲……有一次在山坡上放牧時,不知怎麼回事,所有的黃牛分派別分路線快速向遠處跑去,爾後又迅速集中相互靠攏擺起了鬥架的姿勢,它們瞪眼、抵角、碰頭、撞身,霎時灰塵四起!我和小夥伴們都不敢到跟前,遠遠地站著,直到看呆,看傻,看蒙,那場景決不亞於現代鬥牛場的激烈氣氛,結果有的黃牛被抵到山坡下,有的黃牛癱倒在地下,我家的黃牛牛角被抵掉了。為這事兒,媽媽還哭了鼻子,抹了眼淚。至今,我都沒弄清楚那次黃牛鬥架的緣由,也許是它們在爭奪青草場地劃分「食草範圍」,也許是它們在有組織的開展活動展示「鐵筋牛骨」 ,也許是它們在撒嬌鬥歡享受「天倫之樂」!
【割豬草】童年記憶之中,我家每年都是春天買回一頭仔豬,年終賣豬賺錢過大年。因此,每天放學回家的任務就是到河灘地割滿滿一簍青草,這樣既能節約飼料,又能把豬餵得膘肥體壯。日復一日,天天如此。
有一天下午放學,我和小夥伴們向往常一樣,背著竹簍拿起鐮刀去割青草,路上遇到一個老漢敲著鑼兒牽著一個小猴耍雜技,我們幾個小不點兒一路跟著、看著、說著、笑著,天都快黑了,才想起割草的事情。於是,我們幾個經過商量,為瞞過父母的雙眼,每個人在竹簍上端捧了幾根小木棍,在棍子的上面放上一些青草,晃晃悠悠背著竹簍回家……第二天到了學校才知道,有的屁股被父母揍紅腫了,有的雙眼熬紅了一圈被罰站一宿,有的四肢無力連一碗玉谷滲紅薯湯也沒能喝上,而我,只是受得了父母的狠狠批評!漸漸懂事後,我才知道,那年那月一頭豬是全家一年的收入,寄託著全家人的希望!
作者單位:河南省洛寧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