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夥伴,環保達人,旅遊大使趙中國同志又和大家見面嘍。
小編經常會接到小夥伴的留言:「趙中國老師怎麼這麼厲害,拍到那麼多好看的古藺風景「」我今天碰到趙中國老師了,可惜沒拍到合照「」趙中國老師可不可以到我們村去拍拍?「......等等。
很多人都是看著這一期,期待下一期【走遍古藺】
小編挺頭疼的,要是哪天古藺的美景給趙中國同志拍完了,那該怎麼辦呢?
本期我們將跟隨趙中國同志去古藺縣龍山鎮的東皇廟。
東皇廟始建於明朝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是古藺縣境內保留較好的唯一明代建築,被瀘州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皇廟建成後,經清代的乾隆、道光、光緒年間,多次擴建修整,始成今日之格局。整座建築佔地62961平方米,坐西向東,分三個部分呈品字型分布。立體分正殿、戲樓、鐘鼓樓組成。(測量中,發現整座建築各個部位的尺寸都為奇數,奇數在人卦中代表乾,乾為陽、為天、為君、為父,象徵元、享、利、貞四德。
正殿為懸山式,三柱穿鬥梁,架面關28.1米,垂帶踏道,兩側滾龍抱柱。正、側門均為拱形頂;戲樓為石木結構,歌山式三柱空逗梁架,面闊14.5米,進深9.3米,通高10.41米鍾、鼓二樓為木結構,重簷六柱六角攢尖式,平面呈正方形,邊長2.1米,三層樓閣,通高14.5米,六翹角用鐵鏈與剎頂相連,利頂為寶塔式。廟門為拱型頂門,高2.63米,寬1.71米,上有「東皇廟」楷書石匾,兩側有石柱陰刻「凜凜英風朝歌不眠精忠業,揚揚意氣蜀境承貽盛澤新」對聯。廟內各殿均以色彩繪製,戲樓裙邊均為精美人物戰場、花草圖案,鏤空浮雕組成。
各殿泥、木神像,均為金身塗就,神採各異,栩栩如生。整座殿堂氣宇昂揚、色彩絢麗、畫棟雕梁、金碧輝煌。外觀紅牆綠瓦、周圍古樹參天,特別是鍾、鼓二樓剎頂直刺雲天,巍然聳立。據當地老人講,解放前,這裡的廟會十分熱鬧,善男信女不遠百裡來此上香者甚眾,廟內香火終日不斷。每當早、晚,鐘鼓齊鳴,與街尾的「萬壽宮」遙相呼應,令人肅然起敬。
東皇廟,雄踞於鎮龍山街市頂端,街房次櫛比,依次向下延伸,至下街口的萬壽宮。遠眺鎮龍山,蜿如一條巨龍躺臥於一面坡上,東皇廟為龍頭昂首仰天,街房為披甲龍身,依次傾斜面而下,萬壽宮宮壓後為龍尾,故有鎮龍山之名。
解放後,缺乏管理。文化大革命中,殿內裝飾遭受嚴重破壞。70年代為電影放映場地。90年代,旅居於臺灣的劉貢才(靜林)先生返家探親,聯繫探親的部分臺灣人士捐資,當地熱心人士大力贊助,進行總體維修,現外觀已基本恢復原貌,殿內裝飾尚待完善。
小編在編輯本篇文章前,詢問了很多龍山當地的朋友,向他們調查關於東皇廟的相關信息。
但非常可惜,沒有一位朋友,對東皇廟有所了解,都沒法說出關於東皇廟的歷史沿革和建築風格。這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
這樣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築,應該保護和宣傳,讓更多人了解它,保護它。古藺境內老建築已不多了,特別是這種近500年歷史的老建築......
我一直在思索,如果萬壽宮還在,東皇廟和萬壽宮,或許真的可以成就龍山成為一個旅遊勝地,會為古藺成為旅遊縣添上光輝的一筆!
圖片:趙中國
文字:部分來源於張應修《東皇廟》(付自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