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學逛南京夫子廟時,天正下著不小的雨。雖然南京對我倆來說都不是第一次去,夫子廟也該算是故地重遊了的意思。但從大報恩寺冒雨走去夫子廟的路上,同學還是一遍遍不厭其煩地向路人問路,她自信著自己不自信的樣子,讓我拿著手機的高德導航一路默默跟在她的身後。途經一家眼鏡店時,店主人給我們指了線路後,忍不住來了句:下雨天逛夫子廟,真有雅興!
其實我還真的覺得夫子廟就是適合下雨天來逛的。一則下雨天相對人少,二來是我無來由地覺得這樣的古建築群在雨天才有韻味。
站在煙雨迷朦的秦淮河畔,望著細碎的雨點輕入河面,瞬間洇開無數的小漣漪,這漣漪無聲息地一層重疊著一層消逝,讓人很有些:「半堤花雨,對芳辰消遣,無奈情緒。」的宋詞式憂傷。「煙籠寒水月籠沙」的秦淮河,本身就與詩意脫不了干係。古韻凌波十裡路,無處不是景觀,何處沒有詩意。
「錦瑟微瀾棹影開,花燈明滅夜徘徊。」來到夫子廟,夜遊秦淮河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節目。這樣的夜晚靜坐於船中,在燈火明滅之間往來穿梭,身心也隨著水波在夜色中蕩漾。此時,船上的燈、岸上的燈、水中的燈,在雨霧中閃爍跳躍交織,仿佛給周遭的一切籠上了一層薄薄的七彩光霧,朦朧得讓人在真實和夢幻中迷離。
「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採風流,甲於海內。」南京夫子廟,位列中國四大文廟之一,自古為供奉和祭祀孔子之地,也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
夫子廟景區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主要由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築群組成。這裡有南京最繁華的傳統古街市,其熱鬧程度可媲美上海的城隍廟、蘇州的玄妙觀和北京的天橋。夫子廟也是南京最熱鬧的旅遊景區。
作為夫子廟地區三大古建築群之一的江南貢院,始建於宋孝宗乾道四年(1169年),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舉考場。 其後經過歷朝歷代的修繕擴建,在明清時期規模達到鼎盛,僅考試號舍就有20644間,佔地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
如今改建為中國科舉博物館的江南貢院,是中國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的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的收藏中心。
中國古代一向有「學而優則仕」的思想,稟承「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理念,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使得中國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持續了1300多年。想當年,有多少人在這裡登上龍門,又有多少人一次次在這裡失意惆悵……
風雨中的我,望著那一間間號舍,心情複雜,有一絲沉重的嘆息。
從貢院往前走,不經意間撞到了「烏衣巷」。這條現在看上去幽靜狹窄的小巷,當年可是因了劉禹錫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而聲名遠播。
不過,這條古巷確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了。這裡曾是晉代王、謝兩大豪門望族的府第,據說這兩族子弟都喜歡穿著烏衣以顯示自身身份的尊貴,所以烏衣巷因此得名。
曾經的烏衣巷冠蓋雲集,光輝奪目。從這裡走出了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以及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等文化巨匠。烏衣巷不僅見證了兩大家族的歷史,同時也見證了王、謝兩大家族文化與整個中國文化深厚的歷史淵源。
同學問我,寫今日頭條收益不大,何必要讓自已背個壓力?其實如果僅把它當作一種記錄日常生活的手段,又能和大家分享所見所聞,何樂而不為呢!而且,我覺得最大的收益還是自己,起碼生活中又多了一個可玩的內容和一群可愛的朋友們。
我是一溪花香,感謝關注和支持我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