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面上就能知道。聖墓麼,耶穌的墓。是耶穌遇難、安葬和復活的地方。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3天後復活,40天後升天。4世紀初,羅馬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希拉娜太后巡遊至耶路撒冷,下令在耶穌的埋葬處,建造一座教堂,即後來的聖墓大教堂。 聖墓教堂分為復活教堂、宏偉的長方形的受難教堂和巖石上的十字架。614年大教堂遭火燒毀,後經修建。11世紀初,大教堂被拆,後經拜佔庭皇帝下令重建。12世紀,十字軍入耶路撒冷城,將此改建成一座羅馬式長方形教堂。聖墓大教堂中央大廳中的石碑,象徵著人們視為聖城的耶路撒冷。大教堂中具有許多傳說性的神聖遺蹟、遺物和遺址。基督教徒不分教派和所屬教會,都將耶路撒冷奉為聖地。
▲P2 信徒們紛紛跪在邊上,親吻被耶穌血染紅的石板,把自己手裡的東西、信物,親人的東西放在上邊祈禱
人們把耶穌從十字架上解下來,安放在這塊大理石上塗抹膏油,準備安葬。 大理石後面牆上的壁畫上詳細描繪了當時的情景。現在有許多虔誠的教徒,把信物放在大理石上擦拭,然後帶回家供奉起來。石板上暗紅色的,據說是耶穌的血液。人們長時間跪下親吻這塊說是浸透著耶穌的血的石頭。
▲P3 我摸了摸
▲P4 有蠟燭,有聖經,有卡片
▲P5 換個角度看一眼
▲P6 全世界都有耶穌的信徒。他們估計來自印度。小夥子親吻石板後,讓朋友照相留影
▲P7 來了一個小姑娘
▲P8 她親吻了石板
▲P9 這會兒人很少。這個場景很有趣。關於信仰,關於傳承,關於...我能想到的所有。我想上帝會保佑她。
▲P10 教堂裡懸掛著的釘著耶穌的雕像
現在大教堂的一部分為東正教耶路撒冷主教的主教座堂,另一部分為天主教方濟各會所據有;科普特教會、敘利亞教會和亞美尼亞教會也各據堂中一部分。耶穌母親聖瑪利亞的誕生處也距此不遠,十字軍在那裡建有聖安妮教堂。
▲P11 灰色
聖墓教堂因為基督教主要分為七個教派,其中希臘東正教派、亞美尼亞教派和羅馬天主教主要瓜分了聖墓教堂的各個財產。由於教派紛爭厲害,爭鬥不止,1757年國際仲裁組織判定,以當時爭端發生時的範圍為永久範圍,接近於是個停火協議。教堂內每一釘子、蠟燭、石頭都登記在案,分歸各個教派所有,還有些是共管區。
▲P12 信徒點燃蠟燭
▲P13 目光平和
▲P14 聖墓
又是一處無數信徒排隊的地方,門口的希臘東正教士嚴肅守衛著。這就是苦路的最後一站——耶穌墓。說當時耶穌被安葬於此,三天後就是從此處復活的。現在裡面還有當初墓上的大理石,人們排隊就是進去摸一下那塊原物。
▲P15 聖墓上方的強光,想表達什麼不言而喻
▲P16 信徒排隊進入
▲P17 人太多了實在。鏡頭向上挪一挪,感覺一下。
▲P18 看帽子像羅馬教派的?
教堂正門前面的院子是屬於希臘東正教的,而通往前院的樓梯屬於亞美尼亞教派。
關鍵是樓梯最後一級臺階是屬於院子的延伸部分還是樓梯,兩派爭執從未停止,甚至在1920年有2位教士因此被殺。
而二樓窗戶外的梯子則是亞美尼亞教派近150年前放置的。
教堂外部已是這樣,教堂內更是變本加厲,基本整個就是一個搶地盤運動,到目前為止還毫無休止的跡象。
各派長年爭鬥的結果就是聖墓教堂大門的鑰匙是掌管在一個阿拉伯望族手中,每天早晨由阿拉伯少年負責打開大門。
在耶路撒冷,什麼樣的神奇都有可能。
▲P19 聖墓大教堂外面
▲P20 廣場上的巴薩小球迷,看見中國死胖子以後哇哇哭個不停,卻仍然好奇的向我走來。
▲P21 在爸爸懷裡就不哭了
▲P22 老太太站在半陰半明中回眸,大鼻頭覺得像什麼?
▲P23 路上看見的香料攤子
▲P24 說說笑笑的一家人
▲P25 哭牆附近正統猶太教徒的背影。他們不喜歡被拍照
▲P26 這一天安息日,哭牆不能參觀。一個美國人拿著日本機器站在耶路撒冷的城門邊眺望馬穆魯克時代的城磚
▲P27 城邊成片的房子
▲P28 萬國教堂
聖經新約上的一段記載:「耶穌用完了『最後的晚餐』,他預感到自己受難的時刻臨近了,便來到客西馬尼園祈禱。
他極其悲痛汗如血珠滴在地上,在對上帝做了三次禱告後,逐漸恢復了勇氣和自信,決心坦然地接受未來的苦難。
這時,猶大帶著祭司長等人前來捉拿耶穌,猶大按照約定的暗號:與誰親吻誰就是耶穌。
當他走到 耶穌跟前叫了一聲『老師!』並上前親吻後,耶穌說:『朋友,你要做的事就做吧!』
隨後他被捕……」
山腳下的客西馬尼園,現在多國捐贈建成了「萬國教堂」,旁邊的橄欖園是耶穌度過最後一夜的地方。
▲P29 橄欖園的鐘樓
▲P30 一對認真讀經卻看起來有些悲痛的夫婦
▲P31 耶穌知道自己將被出賣,在這裡度過了最後一夜
▲P32 內部拱頂
·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