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在深圳,車公廟不單是一個地名,同時是最繁忙的地鐵站之一:北靠深南大道香蜜湖,南靠濱海大道和深圳灣,西與紅樹林和世界之窗相鄰,地理位置優越,地鐵1、7、9、11號線在這裡交匯,是深圳市首個、我國第二個四線換乘站。既然名叫車公廟,有人就問:是因為有座廟叫車公廟嗎?廟在哪裡?巧的是,在香港也有一個地鐵站叫車公廟,而且確實有這麼一座廟,不但歷史悠久,而且至今香火鼎盛。為何深港兩地都有車公廟?今天,小檔君帶您尋訪車公廟的故事。
車公廟畔水洋洋,徑口林深草木荒;
共說神靈多庇佑,五更鐘響即焚香。
——《九約竹枝詞》
△在深圳地鐵車公廟站內的商業街豐盛町-來源深圳地鐵公眾號。
‖ 何為車公廟? ‖
從深圳地鐵車公廟站出來,可以看到包括招商銀行大廈、東海國際公寓等知名地標在內的眾多建築樓宇林立於深南大道兩側。看著這些高樓大廈,有人會想從中尋找一座廟宇的身影。
地鐵站以地標建築、歷史建築命名並不少見,在今日的深圳想要尋找車公廟的芳蹤,就要穿越時空,回到過去。
故事有不同的版本,都可以從一個開頭說起:
從前有個海邊村莊,村裡有座廟,廟裡供奉著車公。
車公,何者人也?
版本一:南宋末年,有名曰車公者,籍貫江西南昌五福,因平定江南之亂有功,獲封大元帥,後蒙古大軍入侵南宋,車公護駕末代皇帝趙昺南下避難,行至今日的深港一帶,車公病逝,當地民眾受其忠君愛國情懷感動,於是建立廟供奉。
版本二:南宋末年,宋端宗國舅楊亮有一勇將名叫車公,車公不但驍勇善戰,更精通醫理。車公遇南方沿海爆發疫症,慷慨救治百姓,受百姓愛戴,百姓遂建廟稱頌紀念其事跡,並向其祈求健康平安。
版本三:明朝末年,廣東地區爆發瘟疫,百姓夢見一個叫車公的神靈,受其指點成功消除瘟疫,百姓從此將這位救苦救難的神仙供奉於廟中。
無論哪種版本,都說了這麼一個故事:車公種下功德,受百姓愛戴敬重,百姓專門建廟供奉車公,於是有了車公廟。
△深圳車公廟片區建築2-來源網絡。
‖ 廟在何方? ‖
據史料記載,深圳曾有福田車公廟、羅湖東門老街的車公廟,而今地鐵車公廟站,正是位於福田區。
「車元帥廟,在甜水坑,離城二十裡。」
這是出於嘉慶《新安縣誌·壇廟》的記載,車公廟在一個當時叫甜水坑的地方,「離城二十裡」,這「城」是當時的新安縣南頭城,甜水坑即今日的福田區下沙村附近。
下沙,正是地鐵九號線與車公廟相鄰的一站。因此可以推測,當年的車公廟正是在如今的車公廟地鐵站附近。
記載有深圳車公廟的史料不只一處。義大利傳信會佛倫特裡神父曾於1866年5月繪製中英版《新安縣全圖》,圖上標註有「車公廟」字樣,且就在今日的深圳下沙地段,這張地圖為福田車公廟的坐落地點提供了更為直觀的依據,但車公廟最早建於哪個年代,尚未有確實依據可考,只能根據流傳最廣的故事推測是南宋末年。
△現存於深圳市檔案館的1866年新安縣全圖
那麼,福田的車公廟和羅湖的車公廟今何在?
據一位於1930年代出生在下沙的老人回憶,1938年被日本侵略軍佔領深圳和南頭時拆除了福田車公廟,他童年時期還在下沙的車公廟玩耍過,而位於羅湖區東門老街上的車公廟,被毀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破四舊」運動。
雖然因為歷史原因,深圳車公廟的建築已不復存在,但年輕的城市以一座古老廟宇的名字來作地名和地鐵站名,不失為是對歷史文化與傳統民俗的紀念。若不是如此,在一片高樓大廈的包圍中,誰還會記得從前此處有一座車公廟呢?
深圳人對車公廟古蹟的探尋、對其傳說的津津樂道,使得車公廟這片現代產業園區,蘊含著一種耐人尋味的懷古意趣。
△現存於深圳市檔案館的嘉慶二十四年(1819)《新安縣誌》
香港有車公廟路,也有車公廟地鐵站。香港的車公廟也不止有一處,新界沙田和西貢蠔湧都有車公廟,但香港居民說的車公廟,通常是指沙田車公廟,是香港四大廟宇之一。
建於明朝末年的沙田車公廟是香港二級歷史建築。按香港的習俗,初二是車公誕,而初三不宜走訪親友,所以香港市民會選擇在這兩天前往車公廟上香祈福。入廟拜祭時不忘買上一個風車,風車轉動,寓意新一年順風順水。
今年正月初二車公誕,大批香港市民到車公廟參拜祈福,因有傳說車公曾救治瘟疫,今年的祈福中,市民較往年多了一個願望——祈求新冠肺炎早日消退,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當日也親身前往沙田車公廟求籤祈福,祈求車公為廣大市民帶來福氣。
△香港地鐵車公廟站-來源網絡
提到車公誕,不得不提另一個重要的傳統民間信仰節日——天后誕,(與地鐵車公廟站一樣,香港地鐵天后站,因建於同名廟宇附近而得名)。天后誕是拜祭天后娘娘(媽祖)的傳統節日,生活於海邊以捕魚為生的民眾多有信奉媽祖者,傳說媽祖常常解救海上遇難者而被漁民尊為海神。這一民間信仰同樣存在於深圳——深圳亦有一座天后廟,位於南頭。此外,深圳赤灣有一座天后宮,雖然隨著深圳現代化發展,漁民的謀生方式發生變化,從業人數不勝從前,但每年天后誕,天后宮都會舉行其規模最大的祭祀活動,吸引許多信眾參與。
△沙田車公廟-香港旅遊發展局官網
車公和天后娘娘,在深港兩地至今仍信眾甚廣,除此,深圳和香港有許多共同的風俗文化背景,這其中很大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兩地在地理上相連,同樣享受海洋文明的浸潤,海域相連構成同一航海通道,更因為過去一段歷史時期,兩地在行政區域劃分上同屬一個地方——新安縣。
嘉慶《新安縣誌·壇廟》中記載的新安縣即今日的深圳、香港片區。另一文獻——王崇熙《新安縣誌》記載:「在縣東九十裡,瀝源村下有車公古廟。」現時香港沙田仍有瀝源村這個地方,正正處於新界沙田,離沙田車公廟所在地兩公裡多,符合《新安縣誌》中記載。
由此可見,深圳和香港因在歷史上曾同屬新安縣,故而會有同樣的風俗文化。
再者,許多香港居民祖籍是如今的珠三角地區,上世紀50-80年代,因各種歷史原因或經濟原因,珠三角地區居民到香港謀生並在港紮根、繁衍,而相當一部分遷徙者正是經由深圳,才到達香港。因為這樣的歷史淵源,兩地至今在風俗習慣上有頗多相近之處。
△沙田車公廟-中新網
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香港經歷殖民時期成為國際大都會,而深圳經歷改革開放進程和40年經濟特區建設也躍身成為國際化都市,一個是行政特區、一個是經濟特區,都成就為如今地位斐然的國際都會,步伐與軌跡雖各不相同,但至今仍存有許多相通的傳統文化風俗,港深兩地的文化可謂同根同源,任歲月變遷,相互間仍保留共同的文化語境。
‖ 舊緣更借大灣區東風 ‖
共同的文化語境,既是大灣區發展的基礎,又是優勢。
曾同屬新安縣,而今同屬大灣區。深圳與香港兩地過去有淵源深遠的傳統文化紐帶,現在更添上文化交流、人才交流、全球供應鏈的協作。兩地文化、經濟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相互促進發展的趨勢也日益明顯。每年,深港兩地的文化活動、經濟合作多不勝數,深圳車公廟產業園的發展歷程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回顧過去,深港合作在上世紀80年代以做低端加工為主,2010年開始偏向服務業,今後深港合作以創新、創意為主。
△深圳車公廟片區建築-來源深圳地鐵公眾號
車公廟產業園早已不是最初結構單一的勞動密集型園區,向著產城融合的複合型園區方向來完善。
2019年,福田區《灣區時尚總部中心發展規劃》發布,《規劃》明確車公廟將建造福田時尚總部中心,總建築面積為10萬平方米,打造「一個基地和五個中心」,即一個時尚總部基地,時尚發布傳播中心、時尚價值鏈集聚中心(人才、資本、創意鏈)、時尚人才培育中心、精緻生活體驗中心、粵港澳時尚交流中心(論壇、聯盟)五個中心,牽頭引進世界高端創意設計資源,大力發展時尚文化產業。
車公廟正努力將自身打造成深港創新創意文化交融的平臺,由此可見深圳在探索深港文化創意合作新模式上的信心和決心。
△四條地鐵線路車公廟站交匯-來源深圳地鐵公眾號
海陸地理上的連接使得深港兩地密不可分,而共同的地域文化語境維繫著兩地的情感共鳴。大灣區發展政策支持、兩地往來的日益便捷化,深圳與香港得益於大灣區的文化交流、經濟互動、民間往來的多方面增進,昔日的「新安縣」在文化、經濟、情感的層面得以重構。
△深圳地鐵車公廟站出口-來源深圳地鐵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