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歌舞伎是日本的一種舞蹈劇。最初在德川幕府時代發展起來,它的故事情節描繪了幕府統治下的生活,或者著名歷史人物的生平。今天,歌舞伎被認為是古典藝術形式之一,因其精緻和形式而聞名。
17世紀初,出雲神社的舞蹈演員在京都演出時。即興創作了基於佛教儀式的舞蹈,並添加了長笛和鼓樂的伴奏。就這樣第一家歌舞伎劇院成立了。不久以後,許多不同的歌舞伎團體都活躍起來,並吸引了大量觀眾。大多數歌舞伎表演者都是女性,其中許多人也是妓女。歌舞伎很快就傳播到其他城市,包括江戶(東京)的首都,在那裡它被限制在紅燈區內。
女伎變男伎
1629年,德川政府認為歌舞伎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禁止女性進入舞臺。改為讓漂亮的年輕男性來扮演女性角色,這些漂亮的男孩演員被稱為「女性角色演員」。這些年輕人還向觀眾提供性服務,無論男性和女性。1652年,幕府將軍禁止年輕人登上舞臺。下令所有歌舞伎演員今後必須都是年長的男人,因為他們對藝術非常認真,並且他們在前面的頭髮要被刮掉,以減少自身的魅力。

走向成熟
隨著女性和美少年被禁止參加,歌舞伎隊必須認真增進自身的實力才能吸引觀眾。很快,歌舞伎開發出更長,更引人入勝的戲劇。1680年左右,專門的劇作家開始為歌舞伎寫作,而之前的劇本都是由演員寫的。演員們也開始認真對待藝術,設計不同的表演風格。歌舞伎大師將創造一種標誌性的風格,然後他們傳給一個有前途的學生。表演、舞臺布景、服裝和化妝在17世紀80年代也變得更加精細。歌舞伎不得不努力取悅他們的觀眾。如果觀眾不喜歡他們在舞臺上看到的東西,他們會拿起座墊並向演員投擲。
歌舞伎與明治維新
1868年,德川幕府在明治維新時淪陷,明治天皇在日本取得了實權。事實證明,這場革命對歌舞伎的威脅比任何幕府將軍的命令都要大。突然間,日本充滿了新的和外國的思潮,包括新的藝術形式,當時歌舞伎可能會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消失。可令人沒想到的是,歌舞伎的編劇和表演者將歌舞伎改編為現代主題並融入了外國風格。他們也開始了對歌舞伎進行革命化的過程,這一任務因廢除封建階級結構而變得更加容易。到了1887年,歌舞伎開始受人尊敬,明治天皇自己也有參與過歌舞伎表演。
現代的歌舞伎
歌舞伎的潮流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但是在大正時期,一場災難性事件使歌舞伎傳統處於危險之中。1923年東京的大地震,以及隨之而來的火災,摧毀了所有傳統的歌舞伎劇院,以及裡面的道具服裝。歌舞伎在地震發生後重建,但成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機構。一個名叫大谷兄弟的家族收購了所有的劇團並建立了壟斷,直到今天仍然控制著歌舞伎。他們於1923年底成立為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歌舞伎劇院呈現出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色調。隨著戰爭即將結束,盟軍對東京的燃燒轟炸再次燒毀了劇院建築。由於與日本的侵略密切相關,美國佔領軍在佔領日本期間禁止了歌舞伎。直到美軍撤出,再一次,歌舞伎像鳳凰一樣從灰燼中升起。和往常一樣,它以新的形式出現。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歌舞伎已經成為一種奢侈娛樂形式。今天,歌舞伎的主要觀眾是外國遊客和來自其他地區的日本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