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今天來給大家講講麗水哦
首先還是遊玩線路和景點介紹哦
Day 1 神龍谷
神龍谷是遂昌探尋森林、瀑布美景的去處之一,人們到這裡主要是看它落差巨大的神龍飛瀑,山中綠色植物茂盛,空氣清新,夏天更是涼爽。一條棧道沿著水流和山勢修建,走在上面有種融入自然的感覺,適合休閒遊玩。
由於景區的跨度較大,出口和入口並不在一處。遊人從上方的入口沿著溪邊步道一路下行,沿途經過遂昌懷古、遊園驚夢、森林浴吧、湯公尋夢、臥虎藏龍、將軍破壁、神龍出山、高山仰止等8個主題區域,大約兩三小時,走到盡頭便是下方的出口了。可由此離開,或乘景區的接駁車回到入口處(5元/人),整個遊程並不會太累。
進入景區後,遇到的第一個瀑布便以湯顯祖字號命名的「清遠瀑」,以及以牡丹亭人物命名的「麗娘瀑」。這一區域以遂昌的歷史人文為主,若是留意建築上的對聯,多有可咂摸之處。
後面的遊園驚夢、森林浴吧裡有以「牡丹亭」、「長生殿」為名的小亭子,可以休息和拍照,也有茶室可小坐。走到「湯公尋夢」,便是神龍谷精華的「神龍飛瀑」景觀了。這條瀑布分為三級,整個落差300多米,谷裡山勢險峻,遠遠便能聽見瀑聲轟鳴。
湯公瀑落差60米,後面兩級的落差依次增大。瀑布周邊的觀景臺也是以湯顯祖的作品為名,南柯臺是觀景的好地方,能近距離接近瀑布,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水汽,夏天很是清涼。繼續往前,幻雨臺是觀看第二級瀑——將軍瀑,將軍瀑是三級瀑布中較寬的一個。
二級瀑有路通往瀑底,可以走到下面拍照。後面的第三級瀑布落差很大,從百米高的懸崖上飛流而下,很壯觀。不過這只能走到對面遠觀了,人站在觀瀑臺隔谷相望,如墜雲霧間。後面的遊程以紅軍為主題,走在棧道上往下看,能看到山間的森林與梯田,景色宜人。
溪水下遊十多公裡的大山村闢有神龍谷漂流,三小時2公裡大約是168元。另外,從位置上看,神龍谷與南尖巖很近,但沒有公交車直達,一般會自駕或包車,安排在一天內遊玩。
Day 2 南尖巖景區——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
1. 南尖巖景區
南尖巖景區位於遂昌縣城西南50公裡,雖然以巖石命名,但它最出名的是雲霧中的梯田和山野景色。景區雖不算太大,卻集合了雲海、梯田、石林、竹海、瀑布、村落等多重景觀。正是因為能在一個地方觀賞到多種豐富的景色,南尖巖也成了江浙地區炙手可熱的「攝影基地」,每天都有不少攝影愛好者端著長槍短炮來取景拍照。
景區門口的石筍頭村有不少農家樂,吃住行都很方便。村裡很容易住到幾十到一百元的標間,一頓山野晚餐不過20元左右,很是實在。而景區大門附近的南尖巖山莊標間200多元,更為寬敞乾淨。住在南尖巖山莊可多次出入景區,不必重複買門票,否則門票是當次有效的。
單是逛南尖巖景區的景點走下來大概小半天即可,不過相比景區內的景色,雨後清晨景區門外的雲海梯田景觀更受青睞。因此不少攝影愛好者會在石筍頭留宿,早上五六點起來,去景區門口外的攝影長廊守候,運氣好能拍清晨梯田間雲霧繚繞的美景。此外,晚上支起腳架拍山巒為前景的星空效果也不錯。加之山中景色宜人,一些人甚至為了等個拍片的好天氣一住一個禮拜。
普通遊客若不是要看清早的雲海梯田,直接購票進景區遊覽即可。由於入口大約在海拔1100米左右的山間,因此遊覽步道大約是個先下山後上山的環形山路。山中的指示牌很清晰,走起來難度不算太大,也不用走回頭路。走入景區內,首先看到天柱峰一對石柱突兀而起,高達百米。沿著窄窄的青石板路走不遠,就到了觀雲亭,在此可一覽遠處起伏的群山,山坳裡的大坑村和半嶺村由縱橫交錯的田埂相連,是一處不錯的觀景臺。
繼續往前,沿路會看到石猴、神龜探海等造型奇特的石頭。走過一線天、竹海,山峰變得陡峭起來,腳下的臺階也變得又長又陡。當你走過廊橋,遠遠便能聽到九級瀑布的轟鳴聲。九級瀑布的水量還是很大的,順著步道越往瀑布下方走越好看。尤其是雨天過後,看起來更是壯觀。如果要拍照,一定要當心水花濺到相機,有時候水霧大,可能也影響拍照效果。
接著是三峰插雲,它和杭州的雙峰插雲類似,是三個聳立的石筍山,造型錯落有致,算得上是南尖巖的標誌景點。再往後的遊程便沒有太多看點了,最後走過一段索橋,回到景區入口。整個遊程大約兩三個小時。 遊完南尖巖,可以在石筍頭包輛車去看旁邊的神龍谷和千佛山景區,一天包車價格在300元左右。
2. 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
遂昌金礦國家公園是遂昌最值得一玩的景點,由於遂昌金礦開採歷史悠久,明代還是我國最大的礦銀產地之一。以礦山悠久的歷史和黃金冶煉過程的神秘特點,吸引了不少遊人來此一窺究竟。在這裡,可以進行古礦洞探險、更可以做一回礦工,嘗嘗淘金的甜頭。其實光是「黃金之旅」這個主題就足夠讓人蠢蠢欲動了。
進入景區大門後往右走,在風景秀麗的半山腰設有一個小火車的南月臺,你可以乘坐黃色的「黃金之旅」號小火車去到明代金礦遺址中,感受當年礦工是如何乘坐礦區運輸礦石的小火車進入開採金礦的作業區的,很有意思。
小火車在黑暗中行駛大約5分鐘,到達礦道內,而後步行遊覽。這一段是明代的礦洞,隧道兩邊的牆上用浮雕展示了古時候人們探礦、採礦的情景,你可以親眼看到古代的採礦現場,了解採礦用的「燒爆法」,連礦難遺址也保留著,讓你了解當時開礦的艱辛。古礦洞的盡頭有一小段「時光隧道」,把古代採礦區和對面的現代採礦區連接起來,短短幾十米就像是穿越了幾百年的時光,算是一次特別的體驗了。從礦道出來繼續往前不遠還有一段唐代金窟,可以下到礦道裡。不過這一段比較低窄,需要帶上安全帽,以免碰傷。
離開礦道,往回直奔淘金池。這裡的工作人員會把碎金銀倒進池子裡,遊客們蹲在池邊拿著小盆子「淘金」(20元半小時),運氣好真能淘到些小金子,親身體驗一下當年淘金的場面。
遊程的最後來到黃金博物館,整個博物館的色調就是金燦燦的,一走進去就有種被什麼閃到眼睛的感覺。展館分為兩層,一樓有個相當土豪的體驗項目「抱金磚」,一塊25斤重的大金磚,抱一次10元,自帶相機可以免費拍照。有不少人來到這裡只是為了抱一抱這塊金礦石,討個發財的好彩頭。「抱金磚」旁邊便是商店,出售金礦出產的金銀製成的金銀飾品。二樓則是一些關於黃金知識,以及礦物標本的展覽。另外還有礦難模擬室,一個地板是斜的房間,音響製造出礦難的效果,感覺比較逼真。另外,一樓金庫大門有荷槍實彈的保安在守衛,金磚抱一抱就好,可不要抱走哦!
Day 3 蘭溪橋
蘭溪橋位於慶元縣五大堡鄉西洋村,橫跨松源溪上遊,東西走向,始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修,1984年按原貌遷建今址。全長48.12米,淨跨36.8米,矢高9.8米,面闊5米,有廊屋19間,是全國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木拱橋。1984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Day 4 畲鄉之窗
畲鄉之窗素有有「小溪明珠」、「景寧最高學府」、「浙南芙蓉鎮」之美稱。浮山古渡的美麗傳說更被稱為江南第一。
此地水陸交通便捷,商貿繁榮,注重耕讀,在建築上形成具有明清風格的古樸的前店後院式山區商貿古街風貌和石板街面,遊玩性強。
畲族「三公主迎親」及衍生的「操石磉」的民間傳說引人入勝,分外有趣。「竹竿曬雞蛋這一民間絕技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令人拍手稱奇。更有許多好玩的傳統節日如「乞巧」節,「三月三」,「火神節」等。畲族婚嫁更是獨具風情,如攔路迎親、敬罰酒、對歌等及其熱鬧。
畲鄉大均漂流項目,是一項重點的旅遊項目,曾被省航道漂流專家組評為全省下大漂流航道中最為驚險的一條漂流道。竹筏漂流全程有十潭九灘四壁一礁群,形成灘潭相接的水上奇絕風光;橡皮艇漂流更是有驚無險,急流險灘,撞浪翻騰,飛流直下,有著百分之百的狂飆感受,同時可飽覽潭麗、峰奇、林石、人樸的畲鄉山水風光。
Day 5 鼎湖峰
鼎湖峰是仙都風景名勝區主景區-仙都景區的核心。這裡以鼎湖峰為中心,內有我國南部祭祀、朝拜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主要場所-黃帝祠宇(每年這裡都將隆重舉行大型祭祀黃帝典禮)及步虛山、練金溪、仰峰洲、童子峰、仰止亭、葉清臣《獨峰山銘》摩崖等景觀。
區內有現利用光影效果,向人們展示了一個融夜、景、水、天為一體的「夢幻仙都」,拓展了景點夜晚旅遊活動空間,成為景點一大特色。
鼎湖峰是仙都的標誌。底部面積2468平方米,頂部面積710平方米,高170.8米,狀如春筍,拔地而起,直插雲霄,又名「天柱峰」,堪稱「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筍」。
晉代謝靈運《名山記》中記載「晉雲山旁,孤石屹然,高二百丈,頂有湖,生蓮花」。懸崖峭壁無人上去。相傳清乾隆年有一採藥老人冒著生命危險上了山頂,此後80年僅上去一人。
相傳軒轅黃帝曾置爐於峰頂煉丹,丹成群鶴起舞,黃帝跨赤龍升天,群臣欲跟,爭攀龍鬚,撥落墜地,變為「龍鬚竿」。龍鬚竿生長在仙都鼎湖峰上,明李明珍將龍鬚竿載入《本草綱目》,能醫百病。
接下來給大家講講麗水的風俗民情哦
在端午節時,麗水的過節習俗和全國各地基本相似,但又同中有異,據清朝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刻本bai《麗水縣誌》卷十三「風俗」中載:「端午門插蒲艾,婦女作繭虎,系長命縷與他處同。向有龍舟之戲,因舟覆戒勿為」。而令筆者不解的是,翻閱各種版本的《麗水縣誌》和《處州府志》,「與他處同」的均有簡略記述,而殊異的則毫無記載,比如在過端午節時,麗水民眾幾乎家家要「吃卷餅」,少年兒童則愛「玩鬥草」。
「麗水卷餅」是頗具特色的節日地方美食,原料為麵粉加水再加點兒鹽,用雙手不斷攪拌成既稠稀得當又具彈性的糊狀,然後放在鐵鑄的平底鍋(麗水人稱「熬盤」)上,下燃白炭慢火揉烙,揉烙時操作人手抓一團麵糊,不停地上下有節奏地抓幾下,一則防止麵糊團掉落,二可增強麵糊的韌性。操作人把麵糊團在鐵鍋上一轉,即成一個正圓形的薄餅,由負責炭火的「副手」及時翻轉,並即從鐵鍋中取出已烙好的卷餅。烙好的卷餅俗稱「卷餅皮」,皮薄質白如綿紙,形圓似明月,直徑約20釐米。
卷餅餡為百姓常食菜類,如四季豆、豆芽、豆腐乾絲、泡皮、肉絲、烙雞蛋皮絲等,再加油炸粉幹或回鍋的老油條。作餡的菜餚必須火炒,不留湯汁,吃時各人憑各自喜愛夾各式菜餚作餡心,喜蒜者可在卷餅皮上抹些蒜泥,嗜辣者可抹上辣醬,然後捲成筒狀,即成供吃食的「卷餅」。
麗水卷餅葷素搭配,韌而不膩,老少皆宜,口味頗佳。特別是餡心中加上炸粉幹或老油條,食時又香又脆,更是別有一番滋味,確是大眾化的美食。
憶及孩提時過端午,家中還愛烙「松花卷餅」,那是以小麵團抹上松花粉擂成圓形薄餅放鍋中烙成的卷餅皮,其色粉黃,吃時格外芬香,當時好多農家都自烙這種卷餅皮,現今已成稀物了。
據老人言傳,說卷餅原為「絹餅」,和粽子一樣,原是以絲絹包裹菜餚投入江中供魚蝦吃食,以免傷害屈原軀體,此說之虛實,皆無記載,故無從考證。
往昔過端午節才有的麗水卷餅,如今已成麗水民眾四季調劑口味的常年餐食了,同時,卷餅亦已流向周邊地域,成了大眾普遍愛吃的主餐之一。前些年,筆者在家中以卷餅為主食接待幾位返麗探親訪友的臺胞,大家皆言已好多年沒吃過故鄉的卷餅了,邊吃邊聊都說麗水卷餅風味獨特,並說外地(包括臺灣)在端午節都包粽吃粽,為何麗水過端午卻烙卷餅吃卷餅?還有位臺胞逗趣說,要是有位「慧眼識美食」的大款,能把麗水卷餅加以精心包裝,在各地開個連鎖店,擴大媒體宣傳,到時還可與麥當勞、漢堡包一爭高下,此說雖為餐桌笑料,但隨時間之推移,亦未嘗不可能,因為麗水卷餅確是風俗特殊風味獨特的一種佳節美食,飲食是「軟文化」,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軟實力必將逐步走向世界。
麗水端午風俗殊除了「吃卷餅」外,尚有「送羹」之俗,所謂「羹」即禮品,每年到端午節時,嫁出去的女兒要向父母送禮品,禮品除禮包外,尚有豬肉一刀、明甫(墨魚)一斤、豆腐皮一斤等。收「羹」後,父母要給女兒回禮,回禮的東西是麥李(李子)、蒲扇(麥杆扇或紙扇)、手巾等。麗水民間有句俗語:「生不白生,一年兩次羹。」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兒,一年要給父母送上兩次禮品,一次是春節的「過年禮」,另一次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禮」。
此外,在端午前後,麗水少年兒童除了要在大人指示下用雄黃酒在臉上「畫花臉」及在家裡的牆邊角落噴灑雄黃酒等,更愛到郊野去採草莖玩「鬥草」。
鬥草亦稱「鬥百草」,為自古相沿的民俗遊戲。據考,在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即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草之戲」之記述。至唐代,鬥草已十分盛行,如劉餗《隋唐佳話》記有「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韓鄂《歲華紀麗》記有「端午,結廬蓄藥,鬥百草」;司馬圖《燈花詩》云:「明朝鬥草應多喜,剪得燈花自掃眉」;白居易《觀兒戲》詩曰:「弄塵復鬥草,盡日樂嘻嘻。」可見「鬥草」之戲已風行於宮廷與民間。到了宋朝,鬥草遊戲在民間更加普遍,範成大《春日田園雜興詩》云:「春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柳永《木蘭花慢·清明》詞中吟詠:「盈盈鬥草踏草人,豔冶遞逢迎」。可見流行於端午的「鬥草遊戲」,已提前到陽春三月的清明了。到了清代,鬥草仍沿俗流行,如《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就有一段描寫香菱、芳官等五人在大觀園中鬥草的場景。
不過,《紅樓夢》書中撰寫的「鬥草」為富貴人家賣弄才華的「雅鬥」,而麗水在端午期間流行的「鬥草」則是以草為玩具的「俗鬥」。其玩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掰兒掰」,二是「扯牛筋」,三是「拾籤」。
「掰兒掰」是採用一種土名叫「菖蒲籽」的小草作遊戲。菖蒲籽又稱「掰兒草」,麗水山野遍處可見,高約尺許,葉為傘骨狀,中間有小花蕾,長莖三稜形,根塊狀若蔥頭,氣味有菖蒲之芳香,故稱「菖蒲籽」。玩時先找到一片長有菖蒲籽的草地,採來此草後去掉頂葉和根莖,兩人一組席地而坐,各抓一頭,邊掰邊念童謠:兩人坐地手捏草/掰兒掰不知道/你掰兒/掰兒兩頭絲相連/我掰/掰一絲聯中間/一絲不搭掰兩半/運氣勿好不當算/取草莖/換地盤/你掰兒/我掰/掰兒壯壯/掰胖胖/一二三,掰開來/大家望。念罷,兩人即互相對掰,若掰成兩邊有一絲相連的H狀,是「生兒」;如果中間僅一絲連成N形,則「生」,要是沒一絲連結被掰成兩半,稱運氣不好不當算,兩人互打一下手心以示懲罰,然後重掰。
「扯牛筋」亦稱「大將小將」。玩法是用白楊樹葉的葉柄或其它有韌性的草莖作玩具,兩人用草莖相勾搭用力拉扯,被拉斷者為輸家,是「小將」或「敗將」,贏者為「大將」。憶及兒時,筆者和小夥伴很愛玩「扯牛筋」,經常去白楊樹下撿尋掉落的粗莖老葉,去葉留莖,用來拉扯互鬥。為增加葉莖的韌性,往往還得加工製作,如拌上桐油放慢火上烤,如反覆揉轉後放在青油燈盞中浸泡,更有甚者,竟在草莖上粘合上幾條薴麻絲,如此作為初試必贏,但久之當被揭穿,必遭大家呵斥,特別是兒伴皆有幾根珍藏在口袋輕易不出戰的「大將」,一旦被「假貨」扯斷,確是痛心不已,曾為此鬧個紅臉白臉,許久互不理睬。
「拾籤」又稱「挑草莖」,參加遊戲者一起去野外採集來許多又硬又韌的草莖,截成長短約10釐米的「籤」,從中選出部分把兩頭削尖,染成紅色或其他顏色,此籤既是「拾籤」時挑動草莖的工具,在計數時還可以一當十。玩此遊戲,可兩人或數人,採用「石頭剪刀布」或用小紙頭寫上「一二三四」來「抽籤」定先後次序。玩時,玩伴按事先規定各出「籤」若干根,然後交給首位「拾籤」人,此人用一隻手捏緊草籤,一下放開讓草莖散落在桌面或平地上,然後用手拾取,那些疊合的草籤,則用削尖染色的草籤去挑開拾取,挑時得小心翼翼不可碰動其他草籤,若有碰動,則不能再挑, 即讓位於另人,玩後視誰獲取草籤最多為贏家。
隨著時代的變遷,歲時節日的習俗亦在不斷變異,比如麗水的端午風俗「門插蒲艾」仍有所承沿,而「婦女作繭虎」(荷包、香囊等)早已消失。那在端午日用雄黃酒給孩子畫花臉、噴雄黃祛邪避疫及喝雄黃酒等也在嬗變中不多見了,女兒給父母「送羹」之俗尚有延續,但其禮品已隨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而與時俱進趨向時尚,如送保健品或較高檔的服飾等。那以草作玩具的「鬥草」遊戲,早已被豐富多彩的現代玩具所替代,在城鄉消失殆盡。而風味特殊的麗水卷餅,則由端午節的節日餐食轉化為民眾調劑口味的美食,由麗水向周邊擴散開去,並由家庭走向酒家,成了節日聚餐和宴會待客的一種佳品了。
好啦,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到這了哦,大家記得關注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