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過不過端午節?屈原是同性戀麼?屈原真的是懷才不遇?
今天,書房菌給大家介紹一套關於「屈原」的書——《思美人》。這套書將告訴你一個真實屈原、真實的楚國。據悉,根據《思美人》改編的電視劇在湖南衛視將接棒《人民的名義》
豆瓣 評分9.1
「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有龍舟的競渡就有人擊鼓,你恆在鼓聲的前方引路,哀麗的水鬼啊你的漂魂,從上遊追你到下遊那鼓聲,從上個端午到下個端午」。這是著名詩人余光中懷念屈原的詩句。余光中先生以龍舟做引,以水做源。為我們懷念屈原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
據說屈原在端午節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齊聚江面,立即開始划船撈救,無奈一直行至洞庭湖上。卻依然不見屈原的屍體。而當時又恰逢雨天,搜尋了一陣之後,人們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一起進入亭子避雨。
當更多的人得知投水的是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進行打撈。他們爭相划進茫茫八百裡洞庭湖,尋找屈大夫的屍體。即使風狂雨驟,可是人們為了寄託哀思,依然在風浪之中、江雨之中,蕩舟競渡懷念逝去的三閭大夫,而這一壯觀場面在後來就逐步發展成為龍舟文化。
屈原,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為後人留下了絢爛壯美的詩篇,他的詩作融會了對生命的禮讚、對宇宙的探尋、對真善美的追求及對高潔理想的忠貞。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最後沉江自盡,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悲愴的絕唱。
屈原生長於楚地,自然受楚地文化的影響,但更為重要的是屈原也深受中原文明的影響,他十分熟悉中原傳統的六藝之學。由此來看,屈原是與先秦諸子了無差別的人物。
《思美人(山鬼、湘君、天問、離騷)》
梁振華:《思美人》這個書名其實來自於屈原《九章》裡面的「思美人篇」,開篇就說「思美人兮,攬涕而竚眙」。我們在《離騷》裡面還有這樣的句子「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美人到底指的是什麼?香草和美人放在一塊到底有什麼樣的含義?有很多人說這個意義是忠君愛國。我認為這個其實對香草美人的意向是一種狹隘的理解,我在寫作這部作品當中對美人的理解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就是我們常規意義上面所理解的美人或者說美女,但是這裡面指的美人或者美女是指的是品德高潔,她的內外兼修的人這是第一個層面是美人或者美女。
第二個層面是美君,靈修之故。屈原曾經寫到過「指九天以為正兮,夫維靈修之故也」,我認為每個人窮其一生都是在尋找一個賞識自己的知音。放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你的領導,當有一個賞識你能夠成為你知音的人跟你在事業上面同甘共同退共進的話這當然是人生的一個很好的幸事,這是第二個層次。
第三個層次是美政,屈原裡面不斷地提到美政,美政簡單的說是一種親民的和諧的社會理想,它是一種政治理念,但是這種政治理念可以上升到一種社會的秩序,一種人文關係,是一個非常唯美而超前的社會圖景的一個透射。
屈原一生懷才不遇?你那是受歷史課本影響了。其實,屈原懷才是「遇」了的,而且還少年得志。那是公元前318年,屈原就由一個文學青年晉升為左徒,僅次於楚國最高行政長官令尹,相當於後來的副宰相。那年,屈原22歲。他對內經常和懷王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頒布政令,對外處理楚國與列國的外交事務。在那一屆核心領導層裡,楚懷王最信任他。可以說,他是楚懷王的好兄弟、好朋友。
《思美人·山鬼》(第一卷)楚王心懷天下,禮賢下士。歷史上的楚王,出宮巡遊,沿途楚國百姓皆夾道歡迎,可見,真實的楚王必是有可取之處的。
當時的戰國列強形成東西兩大陣營,即西邊的秦國想吞併東邊的六國,東邊的六國聯合起來抵禦秦國的兼併。屈原審時度勢,對內推行舉賢授能、彰明法度、發展經濟、富國強兵的政治路線,對外實行聯齊抗秦、南北合縱的統一陣線,爭取和平環境發展楚國。
豆瓣 評論
在西周春秋時期,楚為子國,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楚國老大只能稱為楚子。由於不受周王室約束,楚國可以隨便開疆拓土,在吞併吳國、越國之後,就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南方地區,面積、人口、實力都能夠與整個中原地區分庭抗禮了。
後來,秦國崛起,秦楚爭霸成為國際主流。當時有政治預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即揭示了這兩個大國之間的因果報應,還說明了二國實力極強、仇恨極深。
另一個楚國邊緣人劉邦,在秦的屍體上建立起新帝國,漢朝、漢人、漢族、漢服、漢語……現代意義的完整中國基本成型。
只不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屈原很快就被一群貪官整下課了,先後兩次被流放。這也可以看出,楚人行事還是比較厚道。雖然流放了屈原,並不是要從肉體上消滅屈原,只是把屈原趕出權力中心,趕出政治中心,眼不見為淨,就OK了。
屈原很喜歡營造「香草美人」。何謂「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一般比喻忠貞賢良之士。外部的世界汙穢不堪,屈原只想自己營造了一個唯美的世界。屈原的心態,用詩人荷爾德林的說法,就是「人詩意地棲居」。屈原的心靈詩意地棲居在楚國的山山水水中,那是一片純美無瑕的世界。
屈原高潔獨行,對楚國忠貞不二,雖然處在小人中間,但始終保持芳潔和清白的本質。屈原對待故國有深沉的眷戀之情。作者梁振華曾說過:屈原在《離騷》裡面講到「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從頭到尾血管裡流淌著貴族精神的人。於是他往江中縱身一躍,留給世人一個高貴不容侵犯的背影。
屈原十七八歲就寫出了《橘頌》,年輕時代又寫下了《湘君》、《湘夫人》和《思美人》。遺憾的是,沒有任何一部文學(印刷)作品描繪過年輕屈原的爛漫時光。《思美人》嘗試去還原屈原真正的英姿,去追溯屈原志節與豪情的源頭。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梁振華教授表示,在《思美人》這套書裡:「所有情節都是互有關聯、串接一體的,都傾注了無數心血。函谷關大戰、懷王赴武關、屈子投江、山鬼現身這些戲,考驗的都不僅僅是編劇的技巧,更需要用心走心,需要投入全部的情感甚至靈魂。另外,全劇裡思想文化含量最高的戲,是屈原使齊時在稷下學宮的百家爭鳴,莊子、孟子、孟嘗君、屈原匯聚一堂,縱論儒道法和天下大勢,這場戲激活了多年以來學習中文的積累,寫得很過癮。」
一個風貌全新的屈原形象,讓我們拭目以待。
- 投稿&轉載 -
郵件=shufangji2013@163.com
轉載=聯繫後臺 | 往期內容=點擊「閱讀原文」
值班編輯=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