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仍,什麼都不要做
一起虛度時光就十分美好
初到北仍,是帶著一絲好奇,去尋鄉愁。
記得那是一個春末夏初的午後,沐浴著慵懶的陽光,來到北仍村。北仍並不難找,知道白石嶺、知道官塘溫泉,那就認識去瓊海市嘉積鎮北仍村的路。剛拐進路口,造型各異的指示路牌便會把人引入這隱逸在噪雜之外的小村落。
有一種幸福叫瓊海,有一種味道叫嘉積,有一種鄉愁叫北仍。「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造型古樸的木牌,就樹在北仍村口。望得見那山,是不遠處巍峨的白石嶺;看得見那水,是已湧動了千年的官塘溫泉。
踏入北仍,便覺得這裡不一樣。鄉道蜿蜒通幽,陽光穿透檳榔樹散落成斑斑點點;草寮造型別致,清香繞過三角梅瀰漫在空氣之中。漫步在村道,燦爛盛開的野花在左,隨意堆放的怪石在右,不重複的村景,每一步都倍感新鮮。「生產隊辦公室」的老屋,還是保持著當年的樣子,用一幅幅富有年代特色的標語,訴說著當年的故事。
幾位古稀老人,圍著一張小桌而坐,品著再平常不過的「歌碧歐」(咖啡),聊著家長裡短。一如北仍村在周遭旅遊開發中留住的那份鄉村的純真。
上前一問,他們不過是普通的遊客,循著鄉愁而來,探訪這個已揚名海外的村落。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們,早早就外出打拼,有的獲得了一官半職、有的拼出了腰纏萬貫,但總感覺有些什麼,遺落在了時間裡。
相約北仍,他們相聊甚歡,放下身份,做一介鄉野村夫,喝一杯香醇的本地咖啡,再點上一份特色的農家小吃,仿佛又回到那個從小長大的村莊。
「這感覺,就像是回家。」老人們一句話,點醒了記者。所謂「鄉愁」,實際上就是那份純真,當北仍村在瓊海市「不砍樹、不拆房、不佔田、就地城鎮化」的「三不一就」發展理念下將最原汁原味的風景呈現,就喚起了人們心底的最細膩的「鄉愁」。
如果你從小在農村長大,北仍村的風光就好似那故鄉;如果你在都市的水泥叢林裡過得累了,北仍村就能給你一個放鬆疲憊身心的「家」。
又到北仍,距離上次已有一年,這次,是來解「鄉愁」的。
闊別一年,甚是想念,而北仍村卻還是老樣子,遊人如織、花開正豔。「記者你又來採訪啦!我們這還是老樣子呢!」想不到草寮咖啡屋的老闆娘阿香如此好記性。笑著坐下來點一杯咖啡,細細品味這一年沒見的風景。
北仍村真的沒變,除了林子裡的檳榔樹又長高了,除了歸鄉的北仍遊子又多了。過去的一年,瓊海市的開發建設如火如荼,旅遊項目推陳出新不斷豐富著旅遊市場。而算得上是瓊海市最火旅遊景點的北仍村,卻好像置身事外,仍用「素顏」面對世人。
北仍村真的沒變。沿著那條通幽曲徑走下去,御泉莊酒店「躲」在樹林之後,酒店的圍牆當初建了又拆,只因不忍將這美景用圍牆隔開。前來度假的遊客,步行數十米就能在現代化酒店和農家小院之間自由切換。「這圍牆曾隔開的不僅是酒店與村落,也隔開了兩種生活方式。」御泉莊項目負責人潘進太說,圍牆一拆,也讓兩種生活完美融合。
其實啊,鄉愁是什麼,最難言明,好比余光中先生詩句裡的船票,也可以是席慕容先生所言那月夜裡清遠的笛聲。而在北仍,鄉愁可以是一杯咖啡,可以是一座老屋,也可以是一絲花香,只要你來,總能勾起心底的鄉愁。
趕在日落前,又要跟北仍道別,才剛剛離開,竟已有些許思念,得找時間,再到北仍看看。
(本報嘉積3月2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