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月中旬到今天,正如鍾南山院士所說,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為抗擊疫情付出了巨大犧牲。這幾天武漢也陸陸續續開始「重啟」,城際城內交通陸續運行,大家又能重新前往武漢,欣賞武漢的美景,品嘗武漢的美食。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武漢有多少令人嚮往的美食?
01熱乾麵
疫情期間被絕大多數人認識最多的就是武漢的熱乾麵,說起武漢熱乾麵,那可真是歷史悠久。武漢由於夏天高溫,夏季跨時長,長久以來,老百姓就動用智慧在麵條中加入食用鹼防止食物變質,熱乾麵的前身——切面,就此產生。
在20世紀初,食販李包延續前人的切面做法,其將面煮熟,瀝水,拌上香油等做法,讓面更具獨特風味,自此熱乾麵就此誕生。
後來蔡明偉繼承了李包的技藝,並反覆改良,一套特定的技藝流程就此形成,「蔡林記熱乾麵」也就此出名。他家的熱乾麵以其「爽而筋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著稱。所以說,如果去武漢旅遊,那麼熱乾麵一定是不能錯過的美食!
除了熱乾麵,小夥伴們還能說出多少武漢美食?可能很多小夥伴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吧?就讓旺柴給你們聊聊,除了熱乾麵,武漢還有哪些值得品嘗的當地美食呢?
02三鮮豆皮
大家一聽這個名詞,可能會有點納悶,這是怎樣一道美食呢?聽旺柴細細道來。
三鮮豆皮是將糯米和豆皮合制而成,由於內餡中包有鮮肉,鮮蛋,鮮蝦(或鮮肉,鮮菇和鮮筍),從而出名。最初三鮮豆皮是因為武漢人逢年過節時才會特製的節日佳餚,後來逐漸就演變成尋常早點。
豆皮在製作過程中,要求廚師技藝精湛,做出來的豆皮「皮薄,漿清,火功正」,這樣煎出來的豆皮外脆內軟,嘗起來油而不膩。完成後的三鮮豆皮看上去金黃透亮,鮮豔奪目,皮薄軟潤爽口,嘗起來滋味鮮美,蝦,肉,菇香瀰漫在唇齒之間,讓人流連忘返~
03精武鴨脖
哈哈大家疫情期間,一定看過類似的新聞:武漢老闆坦言店裡鴨脖不是武漢產的。但是有一說一,武漢鴨脖確實全國出名,所以如果要去武漢旅遊,一定不要忘記品嘗當地的鴨脖!精武鴨脖因為起源於漢口的精武路而出名,可以算是武漢最出名的傳統小吃之一。精武鴨脖將川味滷方改良後,運用在當地鴨脖上,使得當地鴨脖具有四川的麻辣風味,吃起來口感刺激,香味撲鼻,鮮美無比,很快成為了武漢人心中的特色美食~
04鮮魚糊湯粉
可能很多人沒有聽說過這個小吃吧!被譽為「武漢一絕」的鮮魚糊湯粉泡油條,是非常經典的漢味名吃。在武漢,凡是賣糊湯粉,必賣油條,可以說糊湯粉生來就是為了與油條搭配的。
糊湯粉配油條,它是武漢人心中的「羊肉泡饃」,其歷史內涵和傳統意義,絲毫不比羊肉泡饃遜色。一碗飄著鮮美魚香味道的糊湯粉,讓人品嘗之餘,沉浸在水鄉澤國,魚米之鄉的氣息和味道中。在自然環境中,天然生長的野生鯽魚,肉質皮實緊緻,熬出來的湯頭十分鮮美。
05豆絲
一提起豆絲,可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種豆絲。豆絲作為武漢市黃陂區的三大特產之一,很受武漢人民的喜愛。以綠豆,大米等為原料,磨碎成漿,在鍋裡攤成皮,切成絲。
湖北人為了吃豆絲,可是研究出了各種各樣的吃法,有湯豆絲,幹豆絲,炒豆絲等多種吃法,任君挑選。在湖北,黃陂豆絲可是必不可少的年貨,每年臘月,家家戶戶就會做豆絲,這是屬於廚房的年味~
06面窩
武漢特有的小吃,在別的地方你可吃不到~面窩一般只在早餐時間(武漢人稱為「過早」)提供。面窩創始於清代光緒年間,由清人昌智仁發明,至今已經流傳了一百多年。
其形狀為四周厚實,中間過薄而自然地形成了個呈凹狀的小洞。武漢人稱不慣「面凹」,故取了個讓人倍感親切的名字——面窩。面窩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吃起來厚處鬆軟,薄處薄脆,很有味道。面窩製作簡單,遍布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沒有特別代表性的店鋪。
聽了旺柴的介紹,是不是對武漢的美食又有了新的認識呢?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街景,不同的美食,不同的文化。在你心中有沒有一個讓你留念的城市呢?快來跟旺柴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