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新聞網消息(繆見文)夏日炎炎,穆陽桂林村的鳳翔山下卻有一個消暑休閒的好去處——清泉洞。
「媧皇煉就補天餘,遺落人間架洞虛」。此洞由一塊巨石覆蓋而成,洞深三十二米,寬九米;巨石下清泉汩汩,常年不竭。洞內嵐氣飄動,清幽而涼爽。古有詩云:「誰覺火雷當夏令,山中六月已如秋」。
站在洞門前遠眺,穆陽溪水悠悠流淌;獅子巖躍動著勇猛的身軀。而兩側山脈又如鳳凰向著太陽欲展翅飛翔。洞前翠竹森森,清風剪剪;洞後青松挺立,松濤陣陣。
洞旁巖崖上的「墨斗石」,「蛤蟆朝龜」惟妙惟肖。而巖下則大洞連著小洞,巖壁上的濟公頭像畫和詩詞題刻又給人們以尋古探幽的美好意趣。
「洞彌雲氣古,泉寫道清心。」相傳古時有白蓮劉氏七姑避亂隱居此洞修真,以洞中巖泉練仙水施捨鄉裡除瘟去疫。當地群眾感念其恩,「後人祀之,不記其年」。
縣誌記載: 「清光緒十三年,鄉人王貢南始闢全洞,仿普陀景觀,塑觀世音雲遊像,並建文昌閣,奉魁星,作鄉學子讀書之所。」清泉洞從此烙印上了宗教和文化的印記。
洞主碧仙姑乃杏園名醫王公之女,在此修持四十餘年,墾荒植竹,積賢修益使此洞規模日具。她深諳醫術,憫貧恤苦,施藥濟世,遠近百姓均仰其高行。由此香火日盛,遊客日眾。
清泉洞的松、竹、石、泉,每一景物都有著她的清醇、麗質和堅貞。在這裡悠遊你感覺不出激情和熱烈,而是清新和淡淡的寧靜。
你看那墨斗石上的雙松。「石狹難沾土,心堅不改容,莫愁方六尺,終必上蒼穹。」而洞門前的那一片勁節虛心的綠竹:「移取珞迦一片林,蔥籠深護小雷音。朝山且拂凡心靜,無許洞天入俗塵。」
「天開石罅一泓清,我佛慈悲瀉淨瓶。虔折柳枝來醮得,靈臺灑試鏡長明。」漫步洞中,涼風侵骨。聽泉水叮咚,看清波漣漪。喝一口清泉便會覺得透心涼。
「霜殘三徑菊,夢破一聲鍾。危崖空帳望,南國雨兼風。」(陳鐵民)「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可惜出山難,春光丘壑沒。當日錮宮牆,誰人識王嬙。琵琶彈萬裡,大漠美名揚。」(林卓午)「一生身世半愁中,到此真教五蘊空。何日青燈黃卷下,抄經手借佛香烘。」(曹英莊)「不附青藤上絕崖,嶙峋怪石自安排。曾經一滴清泉水,流到滄瀛不覆回。」(佚名)清泉洞又是穆陽溪流域的一個文化高地。當地名流曾仗履登臨,他們在這裡吟唱酬和,感懷風物,借景抒情。山水有情。清泉洞給人們予力量,也給人們予精神的慰藉。
福安新聞網www.fa-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