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高高在上的佛
每一個學佛者,或者說對佛學佛教有很大興趣的人,假如問他學佛是為了什麼?我想多數人會回答是為了修身養性;也會有人說,是為了解脫人生的煩惱乃至生死輪迴;還有人會回答得更純粹,是因為信仰。但是,我想不會有一個人敢站出來,直接毫不猶豫的回答,就是為了成佛。
為什麼呢?因為對我們來說,佛的形象是那麼高高在上,慈愛悲憫的俯視眾生。如同儒家看待孔聖人一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孔子雖然是聖人,畢竟還是紅塵中和我們一樣的人,佛卻是超出三界五行外,為六道一切眾生的天人師,具足一切智、一切圓滿福德,萬德莊嚴,萬行俱足,無論在世間還是出世間都號稱「世尊」。
佛和普通人之間的差距,似乎十萬八千裡都不足以形容萬一。佛經上說,要成佛,從發願修行開始,需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功德圓滿成佛。
02三大阿僧祇劫
啥是阿僧祇劫呢?這名詞出自晉朝高僧法顯的《佛國記》:「菩薩從三阿僧祇劫,苦行不惜身命」。意思就是指無數極長的時間。據說一阿僧祇約為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有學者考證阿僧祇這個數字為 10的104次方,數學不好的我也不想去數到底有多少個零了,總之就是不可想像,不可計數的時間。「漫長」兩個字,用來形容這個時間都嫌遠遠不夠了。
就這一句話,恐怕就難住了所有人。再加上自身的「貪嗔痴」三毒心難除,無始以來的業報因果障礙糾纏,成佛路上那麼多不可想像的困難,多數學佛者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只會想:「人身難得,這輩子修行能積累福報,下輩子還能再做人,不致於墮落惡道就不錯了。」或者想:「這輩子能好好修行,死後往生到西方淨土就不錯了。」
03六祖的直下承當:我只想做佛
可是,真的那麼難嗎?佛他老人家是怎麼想的?讓我們學佛卻出了這樣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從古至今敢回答學佛就是為了成佛的人,書上記載的,好象只有六祖惠能了。他當年是個嶺南的窮苦樵夫,衣食溫飽都不周全,吃了上頓沒下頓,還要供養老母親。一次偶爾的機會得到人的資助,千裡迢迢的從嶺南到黃梅禮拜五祖弘忍。
弘忍問:你來拜我是要求什麼?六祖說:弟子遠來,只求做佛,別的都不求。弘忍說:你是嶺南邊遠蠻荒的人,身份微賤,還想做佛?六祖說:人雖有南北,佛性並無南北。我與和尚身雖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象六祖這樣的人,是眾生中的上上根器,天生就有大智慧,這樣的根器,可以說是萬中無一。我們的根器不如六祖,是不是就要妄自菲薄呢?其實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就象六祖所說,眾生佛性有何差別?不管你是貧是富,是貴是賤,是善是惡,是智慧還是愚痴,是在天堂還是地獄,眾生的佛性種子都一樣,和這一切的表相都沒有關係。
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剝去一切外在的表相,眾生本來同一真性,天地同體,萬物同根,只不過是眾生被四大六根的顛倒妄想所迷惑,認假為真,所以才會沉淪生死苦海。
04三大阿僧祇劫的真意
那麼,三大阿僧祇劫是怎麼回事?其實,在佛法中,有很多的教化方式是為了「表法」。所謂三大阿僧祇劫,其實就是指眾生最難除掉的三毒心「貪嗔痴」。
在達摩祖師的《破相論》中,有人專門問了這個問題,祖師是這樣回答的:
佛所說言,無虛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此三毒心,於中有恆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恆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恆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貪嗔痴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眾生愚痴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未期,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所謂不可計數的阿僧祇劫,就是指的人心中不可計數的惡念,不得解脫的根源就是在於三毒心不能解脫。解脫三毒心,就叫作三解脫,也就是得度三大阿僧祇劫;三毒盡除,智慧與德行圓滿,就成佛道。
所以,佛法的一切修行和成就,最後還是要歸於修心上來。
05十萬八千裡的譬喻
再比如,佛說西方淨土,離我們有十萬八千裡那麼遙遠,甚至可以說是十億八千萬之遙,這種說法,一樣也是在表法。在《壇經》中,有個官員也這樣問六祖,六祖對此也做了解釋,原來,十萬八千裡,就是指的人心中的十惡八邪。
六祖告訴他,佛說有西方淨土,是譬喻接引的教法。從外相上來看,佛說西方很遠遙不可及,是因為人心中有十惡八邪,所以只有認命求待來生的安慰;又說西方很近,轉眼即到,這是對上根大智人說的真法。
愚迷的人念佛求生西方,智慧的人自淨其心,因為真正的淨土就在自心中。人能先除去心中的十惡,就走過了十萬裡路,再除去心中的八邪,又行完了八千裡遙。能念念常見自性,依照本心自性來行平直之事,彈指間就到了西方淨土,又何須求待往生呢?如果心中十惡八邪不除,又哪有佛來接引往生西方呢?
所以,我們讀佛經,要善於透過經文表相去理解佛的真意,不可執著於文字,而不明白佛真正苦口婆心的教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智者西行
點讚分享,功德無量
往期文章
夢中就可消業除障的不可思議經典:《僧伽吒經》,抄一字有大福德
佛學│鼻中所聞到的香氣,一樣也可以讓你明心入道
佛學|波斯匿王問佛的故事,能真正讀懂它,也許見性開悟只在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