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同學的母親,絕對是最自私的一個母親,她自私到一種幾乎虐待的程度,甚至連飯都吃不飽。這也導致那個同學,從小便十分懦弱,任人欺凌。
零食藏起來,同學每頓只能吃兩個饅頭
同學母親規定,每頓只能吃倆饅頭,再多吃就要挨打。那時農村一般只有蘿蔔白菜,沒什麼油水,全靠饅頭填飽肚子。我只到他肩膀,每頓還要吃三個饅頭,他那麼高的個子,吃兩個饅頭自然只能吃個半飽。更過分的是,這個母親買一些零食,都會偷偷藏起來,根本不讓同學和他弟弟看到。
有一次,我們四五個人看到他,從家裡鬼鬼祟祟出來,走到一個沒人的角落,狼吞虎咽地吞掉了一個桔子。同學有誰買了零食,分他一點的時候,每次他都是狼吞虎咽,看著讓人心疼。印象中,他幾乎沒穿過新衣服,身上總是一看就是大人衣服改的那種,許多還是女人的衣服改過來的,因此沒少受嘲諷。
那這個同學家是非常貧窮嗎?也不是,他們家起碼是那種中遊水平的家庭,只是父親老實,母親強勢又自私,兩個兒子仿佛不是她親生的似的。在這種環境下生長,養成了同學膽怯、懦弱的性格,因為動不動母親就打他。
班級裡比他矮許多的孩子,都敢揍他,他卻不敢還手,也不敢還嘴。每天的書包都原封不動,而且用手緊緊攥住書包口。就連老師說他,他也不會拿出來。因為一旦他拿出來,別人就會把他的課本藏起來,有時一天都不還他。他去上廁所的時候,都會把書包背在身上。
由此可想,他的學習每次都是墊底。那時每次考試的時候,學校都把他趕走不讓考,生怕拉低班級整體分數。印象中他就上到三年級,然後便被母親打發給別人幹活去了。在她的觀念中,既然上學不行,那便早早去掙錢吧!
打工所有錢都要上交
那時的他才不過是個十幾歲的孩子,還幹不了什麼重活,便去到板材廠上班。每個月的工資,他是都看不到的,到了發工資那天,他母親都直接代他領走!
她是給兒子存起來了嗎?顯然並沒有,她更多的,是給自己買漂亮衣服,買好吃的零食。當然,這些零食同學還是見不到的。就這樣在附近幹了幾年,已經十五六的他,又被母親領著去辦了身份證,跟著同村的人去南方打工。因為他的母親聽說,南方打工工錢更多。
但去之前,她再三給同學下了死命令,每月工資留下生活費後,剩下的要全部轉給她。同村帶他去的,有些看不下去,到了打工的地方後,告訴他多長一個心眼,跟他母親少報一點,自己存點錢。才開始倒也沒問題,但後來,她不知道從哪裡打聽來,和他兒子一起打工的,一月多賺一千多。
這一下子,她怎麼能幹!當時就買了車票,直接殺到了兒子打工的地方。她一打聽,兒子果然每月少報一千多。這一下子捅了馬蜂窩,她到工廠、到兒子宿舍去鬧,每天讓人煩不勝煩。最後廠子裡也惱了,直接把他兒子開除了。
事後,她把兒子私扣下的錢又要了回來。這一次她也學乖了,直接壓著自己兒子去找熟人,談好多少工資,然後她再回老家。如此一來,兒子自然沒有辦法瞞報收入了。轉眼幾年過去了,同學很快十八歲。在以前,農村這個年紀就應該說媳婦了。
娶媳婦自然要蓋新房,然而她這時卻來了一句:「沒錢!」不僅家裡原先的存款沒剩多少,便是兒子這幾年打工的錢也讓她花得差不多了。現在她二兒子也輟學了,被送去打工。家裡的大部分收入,都被她花在自己身上。
同學老實巴交的父親,這次終於爆發了。以前的錢就算了,以後家庭的收入,他要自己掌管。同學母親自然不幹,一哭二鬧三上吊。但所有人,包括鄰居、近親屬都不站在她這一邊,她最後也無可奈何。
兒媳婦和她形同陌路
同學又攢了幾年錢,再加上自己年齡到了,也多了幾個心眼,自己慢慢存錢蓋起了新房。但他這個性格以及家庭條件,許多女孩都是不願意嫁給他。最後沒辦法,同學只得娶了一個離過婚的女人。
按理說兒子結婚,分家另過,她這個婆婆就不要多去打擾了。可她偏不,沒事就到同學家裡,這裡拿點東西,那裡拿點東西,反正就是各種佔便宜。可這個兒媳婦也不是好惹的,性格十分潑辣,直接當著她的面就開罵。
同學母親不甘示弱,雙方互罵,最後動起了手。但兒媳婦年輕力強,婆婆哪裡是對手。最後臉上都被抓的一道道血痕,其他人聽到也裝作沒聽到,沒有人出來勸說。不論是媳婦還是媽,同學內心都有些害怕,也沒敢湊上前。最後還是同學父親趕來,喊上同學把兒媳和婆婆拉開。
這一次婆婆被揍一頓後,和兒媳婦形同陌路。最後連孫子出生的時候,她都沒有去。而且,她藏零食的習慣依舊不改,孫子從沒在她那裡獲得過任何一個零食。反倒是孩子的爺爺,經常帶著孩子去買東西。所以,孫子從小便不和她親。當然,這裡面肯定也有兒媳婦背地裡的教唆。
等到二兒媳婦被娶回來後,自然也是有樣學樣,和這個婆婆劃清了界限。前兩年,同學的父親去世,只剩下同學母親自己在老宅生活。平常的時候,同學和他弟弟基本都不去。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他們倆才稱上兩斤豬肉送過去,但其他的不多管。
現在她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是自己孤零零地去醫院拿藥、打針,旁邊根本沒有人伺候她。現在的她,也再不復年輕時的強勢,但是凡是知道她過往的人,並沒有一個人同情她。按照同學的意思,這樣的母親,等她去世後,給她送終就算應付過去了。
同學和他弟弟,現在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村漢子,受了欺負也不敢反抗的那種。平時出去打工,也沒少受氣。這和他們從小的生活環境,是有著深刻聯繫的。多吃一個饅頭就挨打,同學從他母親身上,哪裡感受到過母愛的光輝呢?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用一生治癒童年。所以,小學同學對母親這種態度,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不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