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中的奶酪、黃油、奶油、煉乳都是啥?看看這個大盤點

2020-12-14 李園園註冊營養師

文/李園園(中國註冊營養師)

去吃西餐,打開菜單一看,奶酪南瓜盅、奶酪三文魚、維希奶油濃湯、奶油蘑菇濃湯、奶酪包,很多帶奶香的美食呢。再看一下主要配料,奶酪、黃油、淡奶油、煉乳等等名字經常出現,簡直成了西餐的靈魂元素。這些都是啥?有什麼區別?哪一個熱量最恐怖

一、奶製品大家族「家譜」 一圖看懂

無論奶酪、黃油,還是淡奶油、煉乳,一切都可以從「全脂牛奶」說起。因為這些都屬於奶製品,牛奶是他們共同的源頭。只是因為加工工藝不同,衍生出不同的產物,同時狀態質地、營養成分也不一樣。以下我們把常見到的幾位奶製品「大咖」的身份逐一揭曉一下。

二、西餐中的奶類之王--奶酪

奶酪,在中國是個不受待見的「主兒」,然而它在西方可是個老少皆愛的「寵兒」。 美味西餐中經常出現的奶酪三文魚、奶酪蘆筍濃湯、水果奶酪沙拉、奶酪南瓜盅、奶酪包、藍紋奶酪沙拉醬乃至焗飯、燴飯、奶酪三明治等等,道道都透出濃濃的奶酪香氣,光聽名字就讓人胃口振奮。

不過奶酪的江湖「緋聞」也不少,有人說它熱量高,有人說它含鹽高,有人說減肥不能吃。其實奶酪可是個營養優秀生,也叫乾酪、乳酪或芝士,是奶製品中的佼佼者。怎麼做的呢?它是在牛奶或羊奶中加入適量乳酸菌發酵劑和凝乳酶,經發酵使奶中的蛋白質(主要是酪蛋白)凝固,排除乳清,並經一定時間的成熟而製成的發酵乳製品,跟我們喝的酸奶可以算作一對兒「兄弟,只不過一個加凝乳酶一個不加(結合上圖看起來更明白)。

大概每10斤牛奶才能濃縮製得1斤奶酪,可見奶酪營養價值之高,難怪奶酪有 「奶中黃金」之稱。既然是濃縮的牛奶,奶酪的蛋白質、鈣、維生素A、D以及由發酵中額外產生的B族維生素等含量肯定也比牛奶高。例如奶酪的鈣含量大概是普通牛奶的6~8倍,而蛋白質含量高達牛奶的9倍,換句話說1~2片奶酪的鈣與蛋白質含量就可以與1袋牛奶相媲美。所以,奶酪堪稱是一座營養「小寶庫」。

當然水漲船高,奶酪脂肪含量也是普通牛奶的8~10倍,所以奶酪的單位熱量比牛奶也高不少。這導致很多人談奶酪色變,尤其減肥的朋友不敢吃。其實,這是一個美麗的小誤會。熱量高不是問題,關鍵在於吃的量。如果我們用奶酪代替一部分牛奶,就非常明智。例如根據配餐中的「食物交換份」原則,平均25克奶酪,相當於160克牛奶。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人每天吃「相當於液態奶300克」的乳製品,換算過來大概相當於47克奶酪,這樣等價交換的熱量是差不多的。如果按照這個方式去吃,而不是在奶量充足的基礎上再額外吃很多奶酪,是不容易帶來熱量過剩的。

而且對於乳糖不耐受的朋友,奶酪也是一大福音。因為在乳酸菌的發酵作用下,奶酪的乳糖大部分被分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就不容易出現由於「乳糖」消化不了而出現的腹痛腹瀉腹脹等乳糖不耐受症狀。

奶酪最大的營養「軟肋」恐怕就是鹽含量高。加鹽其實是製作奶酪的工藝所需,既可抑制發酵菌的生長,還能增加奶酪的風味,而且還有助於改善奶酪的質地,所以天然奶酪含鹽量一般在1~3%左右。而再制奶酪的鹽含量可能會更高,單獨吃起來會比較鹹。不過做成整體的菜品其實好好,因為有了奶酪額外放鹽就可以少一些。我們自己在家做披薩、焗意面等西餐的話有了奶酪其實就可以不需要額外放鹽了,味道也不會寡淡。像這樣此消彼長平衡好,也並不會讓鹽攝入飆升。

再制奶酪不僅鈉含量會更高一些,而且也會在別的方面做一些文章。既然是再制,可改進的「空間」也就非常大了,有的再制奶酪含有脫脂奶粉,降低了原奶酪的使用比例;有的裡面額外添加了糖、奶油、香精等讓口感更香甜。

總之,再制奶酪花樣多,優劣孬好並不能一言以概之,需要選購時認真看食品標籤:首先配料表中「奶酪」這種成分位置越靠前越好,同時營養成分表中蛋白質和鈣含量較高,而脂肪和鈉含量少的產品更為健康。

奶酪不僅是西餐中的奶製品「一姐」,在日常膳食中也可以代替一部分牛奶經常吃起來。例如:將奶酪、蔬菜(例如生菜、黃瓜)、雞蛋等一起夾在全麥麵包或者饅頭裡,做成簡易版的三明治,很適合上班族和學生族當早餐;也可以將奶酪切成小塊,與其他蔬果一起做成奶酪沙拉,簡單豐富;還可以在炒洋蔥、土豆、南瓜等食物時放點奶酪,等其完全融化後,炒出的菜別有一番香味;或者將奶酪放在吐司麵包上,抹上番茄醬,撒入杏鮑菇、彩椒、洋蔥等蔬菜,烤制之後再吃,就成為一道美味又很萌的吐司小披薩,更多吃法大家可以多多解鎖。

三、西餐中的百搭高手--黃油

在西餐中,黃油(butter)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無論是主副菜中的香煎扇貝、香煎魚、黑椒牛排、奶香玉米,還是飯後各種口味的布丁、甜點、濃湯中都可用到,濃鬱的香氣很容易捕捉味蕾的喜悅。然而,同樣是淡黃色的固體,同樣都來自於牛奶,黃油與奶酪營養成分卻有天壤之別。

黃油,在香港還流行叫「牛油」,當然最標準的稱呼還是「黃油」。不論哪種稱呼都帶著「油」,這道出了黃油的本質。黃油其實就是一大塊脂肪,這些脂肪正是從牛奶中提取出來的。牛奶本身的脂肪含量不算高(3~5%左右),要從液體的奶中提取出這麼多的脂肪需要進行多次分離。首先從牛奶中分離出來稀奶油(鮮奶油),然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攪拌、分離可得到脂肪含量更高的黃油。有時可能還會添加一些其他的成分或營養素。

經過這樣的分離,黃油的脂肪含量一般都得在80%以上,且以飽和脂肪酸為主,含水量較少,所以室溫下為固體,這一點與牛油、羊油等動物油有些類似。這可能也是黃油為什麼在香港被叫做「牛油」的原因所在,當然從牛肉脂肪層提煉出來的油脂也稱為牛油,不可混淆。這種飽和程度高的油耐熱性好,加工性能穩定,不僅西餐中常用,加工食品也經常用到。

順便說一下黃油分離後剩下的部分就是酪乳(buttermilk),裡面含有不少於8%的非脂乳固體。不過現在市面上所說的酪乳跟傳統的有所不同。現在的酪乳是在牛奶中加入乳酸菌發酵而成的,例如比較常用的有乳酸鏈球菌、乳酸乳球菌等。跟酸奶的發酵有些類似,口感酸酸的,只不過添加的菌種不一樣,所以發酵出來的狀態也不一樣。乳酸菌發酵後的酪乳質地粘稠,也是製作鬆餅、玉米糕、熱香餅、蘇打麵包、沙拉醬、奶黃等的常用原料。

將黃油打發後可以製成黃油霜( Butter cream)。它的製作方法是將黃油加熱稍稍軟化(不能融化),然後和白糖放在一起,再用打蛋器高速攪打。就跟打雞蛋清類似,打發之後的黃油狀態和體積原本的黃油差別很大,隨著打發過程中空氣的進入,黃油顏色會變淺,質地更加彭鬆柔軟,在西餐中可以直接塗在吐司等麵包上,也可以做蛋糕。有很多蛋糕的外層裝飾和裱花是用黃油霜來製作的,可塑性更好,口感跟奶油自然不太一樣。

至於營養價值,黃油顯而易見的特點就是脂肪和熱量高。黃油之所以呈現黃色,主要來自於胡蘿蔔素的貢獻,因為牛吃的青草和飼料裡面含有一些胡蘿蔔素,而這些胡蘿蔔素恰好也是脂溶性的可以留在黃油中。此外,黃油中的脂溶性維生素含量還算可圈可點,因為牛奶中的脂溶性營養成分基本都存在於乳脂肪當中,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K等。因此,黃油算是維生素A、D的不錯來源。然而有得就有失,牛奶中各種水溶性成份基本上都被分離出去,留在了脫脂奶當中,導致黃油當中蛋白質、乳糖、B族維生素以及鈣的含量非常低,所以黃油是不能用來補鈣的。

從牛奶中提取的黃油都是天然黃油,這也是很多糕點店特別宣傳的賣點。還有一種黃油並非天然,與牛奶也沒有一毛錢關係,是一種人造黃油,那就是「植物黃油」。 植物黃油流竄市面的名字還有很多,例如植物奶油、麥淇淋、起酥油、氫化植物油等,其本質是一回事兒。這些人造黃油是怎麼「造」的呢?為啥叫「植物奶油」?

人造黃油是由液態的植物油,通過氫化反應而製得。其本質還是油,只不過脂肪的飽和程度發生了變化,由不飽和脂肪酸轉化為飽和脂肪酸,於是油的外在形態也就由液態轉化為固態。這種人造黃油的加工性能與天然黃油差不多,然而價格卻低廉得多。不過在氫化的過程中有可能產生對身體不太好的反式脂肪酸,所以人造黃油還是有些招人嫌棄。

作為經常用到黃油的西餐,儘管十分美味,如果經常吃很可能會帶來飽和脂肪攝入高的問題,這時候其他含飽和脂肪的食物要適當控制。市售一些用人造黃油製作的點心糕點更要悠著點,例如蛋糕、曲奇餅、小酥點、黃油麵包等,吃多了都可能帶來大量的飽和脂肪。

四、西餐中的溫婉公主—奶油

奶油也是從牛奶中分離出來的,與黃油不同的是奶油比較「稀」,沒那麼「油」,所以還呈液態,比較標準的稱呼是「稀奶油」或者「鮮奶油」,大家通常都直接叫做「奶油」。

西餐中溫婉香甜的奶油蘆筍濃湯、奶油南瓜濃湯、奶油洋菇(蘑菇)濃湯、奶油玉米濃湯以及甜點、布丁、酸奶凍、冰奶茶中用得最多。當然,在義大利千層面、牛肝菌燴飯、奶香雞肉等主食和肉品中也經常出現,基本跟各類食材都可以「和諧」共處。說到奶油,相關的名字其實也有很多。

稀奶油

稀奶油(鮮奶油)是從牛奶中分離出來的奶油的總稱。將牛奶靜置一段時間,其中的脂肪會慢慢浮到上層。利用這個密度的差異,再通過離心的原理可以將牛奶的脂肪層分離出來,有時可能還會添加一些其他的成分或營養素。脂肪含量在 10%-80% 的乳製品都可以算作稀奶油,大多數脂肪含量在30-40%左右,其中還含有一些脂溶性的維生素例如維生素A、D等。因為它的含水量還較大,故比較「稀」。

順便說一下,牛奶分離出稀奶油之後,剩下的部分就是大家熟知的脫脂牛奶,因為脂肪大部分脫掉,所以脫脂牛奶味道嘗起來非常寡淡,且脂溶性維生素A、D含量也會大大下降。

輕奶油、重奶油

根據稀奶油中脂肪含量的高低,又可分為輕奶油(light cream)與重奶油(heavy cream)。輕奶油也叫淡奶油,脂肪含量低於36%。而重奶油又叫高脂奶油或濃奶油,脂肪含量大於36%。

酸奶油

酸奶油也是西餐中經常見到的元素,例如薯片,沙拉等都可以配著酸奶油一起吃。在蛋糕,餅乾裡等烘焙點心糕點中也經常會添加酸奶油。在國外的超市酸奶油也是很常見的一種乳製品。

酸奶油是怎麼做出來的呢?說簡單點就是發酵的奶油。跟發酵酸奶類似,只不過是以奶油為原料,在合適的溫度下,經過乳酸菌發酵,就得到酸奶油了。

打發用奶油

無論輕奶油還是重奶油,都可以製作打發用奶油(whipping cream),不過要說效果還是重奶油更好一些。稀奶油經過打發以後,可塑性較好、容易成型,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見的蛋糕上的裱花奶油了,此外在慕斯蛋糕中,也經常會需要打發用奶油。

還有一種處理方式,就是在輕奶油加入酒石酸後可轉為濃稠的狀態,看上去有點像「奶酪」,例如馬斯卡彭奶酪(mascarpone cheese)其實就是這樣一種輕奶油製品。它遠非真正意義上的奶酪,可以理解為凝結奶油。不過口味清新,是製作著名的西餐甜點「提拉米蘇」的必備原料。

五、西餐中的精緻小仙女--煉乳

煉乳有濃濃的奶香氣息,在西餐中可化作濃湯、布丁、點心、蛋撻、奶茶中一抹抹誘人的奶香,如果再配上精緻可愛的造型,一定讓味蕾難忘。

煉乳說簡單一些,就是濃縮的「牛奶」,通過對原料奶真空濃縮或直接蒸餾等方法除去大部分的水分,這樣體積可濃縮至原來的25%~40%左右,這種經過「精煉」的乳製品,就成為煉乳。

煉乳保留了牛奶中的絕大部分營養物質,然而體積卻不到牛奶的一半,更加適合長途運輸。可以說煉乳加水衝泡以後跟牛奶其實區別不是很大,這就像濃縮果汁與原果汁的關係。

牛奶不甜,製作的煉乳自然也不甜。不過煉乳可以認為加糖,由此根據是否加糖可以分成甜煉乳和淡煉乳。

甜煉乳顧名思義就是加了糖的煉乳,這些糖可以最後再加,也可以在牛奶濃縮前就加到牛奶中,跟牛奶一起被濃縮。加入糖不僅可以提升口味,而且可以使煉乳的顏色偏黃,質地更濃稠。最重要的是,這些糖使得煉乳的滲透壓大大增加,有利於抑制微生物生長,所以煉乳通常能存放很長時間不變質,市面這種最為常見。

淡煉乳就是沒有加糖的煉乳。因為沒有加糖,淡奶並沒有甜味,沒有那麼濃稠,抑菌效果也比不上甜煉乳,不過在包裝後會進行超高溫殺菌,所以開罐前貯存期比較長,但是一旦開封後容易滋生細菌需要儘快食用。很多懂營養的吃貨,用茶粉加煉乳DIY奶茶,味道很美很順滑喝著還放心,不妨學起來。

說了這麼多,大家分清楚了嗎?下次去西餐廳或超市記得區分一下吧 。

相關焦點

  • 奶油、黃油、奶酪……烘焙世界的「奶中乾坤」!
    在前幾期的《專題》中,我們與大家分享了「健康喝奶」趨勢和低溫奶的相關內容,這一次,我們把目光轉向烘焙中常見的乳製品——稀奶油、黃油、奶油芝士以及煉乳,並為烘焙初學者帶來幾個實用的小竅門,快來看一下。稀奶油 Cream稀奶油(Cream)是從牛奶中分離出來的奶油的總稱,通常我們會按照脂肪含量對稀奶油進行二次劃分,以36%的脂肪含量為分水嶺,低於這個數值的稀奶油被稱為淡奶油或輕奶油,高於這個數值
  • 食物補課|扒一扒奶製品家族/奶粉/煉乳/奶油/奶酪/黃油/芝士等
    我曾非常疑惑,牛奶、奶粉、煉乳、奶油、奶酪、黃油、芝士、乾酪、奶片、奶油奶酪……疑惑它們之間的關係。我也曾搜索關鍵詞,但後來又忘了,好記性和爛筆頭的對決,再次輸掉。奶粉又分全脂和脫脂,「脂」是指:脂肪煉乳——鮮奶經過消毒濃縮製成的奶製品奶油——主要成分是脂肪,由牛奶中的脂肪分離獲得。根據脂肪含量的高低又分為濃奶油和淡奶油。
  • 西餐披薩裡用到的奶酪、黃油、淡奶油有什麼區別?
    西餐披薩廚房裡用到很多食材原料,比如上次我們說到的,西餐披薩特別喜歡用奶和奶製品來給菜品調味增香。而說起奶製品,就不得不提奶酪、黃油和奶油,這三者在西餐披薩廚房出現的頻率都非常高……
  • 奶油?奶酪?黃油?都是牛奶的超級變變變
    除了直接飲用,牛奶還可以加工成其他形式的乳製品,不僅可以變身成常吃的酸奶、奶粉、奶片、煉乳等,還能經過進一步加工變為烘焙、烹飪必不可少的原料。奶油(Cream)奶油是從牛奶中分離出來的脂肪部分,它的別稱很多,凡是在菜譜上看到淡奶油、稀奶油、奶油,那都是它。
  • 迷糊了這麼多年,終於明白了芝士、奶酪、奶油、黃油的區別了!
    啥啥東西只要加上「芝士」兩個字,必成網紅。芝士奶蓋茶、芝士蛋糕、芝士火鍋......誰讓我們女生就喜歡香香軟軟、又黏黏糊糊的食物呢!芝士這麼受歡迎,到底是個什麼寶貝?「起司」、「奶酪」、「乳酪」、「奶油」、「黃油」, 又是什麼鬼?親戚嗎?還是它們和芝士有區別?
  • 一個特別的方子:椰香煉乳奶油蛋糕,加上這個裝飾,美絕了!
    大家都吃過費列羅的巧克力系列吧!其中那款椰絲巧克力為經典中的經典。而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個同樣經典的蛋糕——費列羅椰香拉斐爾蛋糕
  • 奶酪、淡奶油、黃油…… 到底誰和誰是一家?
    首先,你吃奶酪是為了身體健康吧,覺得奶酪這貨是牛奶的精華,每天吃一塊奶酪頂10杯牛奶的吧(製作1kg的奶酪大約需要10kg的牛奶,因此,奶酪又被稱為「奶黃金」)每天來個奶酪片,省事又健康,妥妥的,萌萌噠,對不對?但所有的前提,都是你吃的是純純的奶酪才可以啊!再制奶酪(通常以「芝士片」、「奶酪小三角」之類的樣子出現在人間)這貨是啥?
  • 芝士,奶酪,奶油,黃油……傻傻分不清楚
    看到奶酪(cheese) 黃油(butter) 稀奶油(cream),知道它們都跟牛奶有關,也覺得形似更神似,可每每下手卻總拿不準到底需要哪一個
  • 牛奶、奶油、黃油和奶酪是什麼關係?
    一張圖教你知道牛奶、淡奶、黃油、奶酪之間的關係!    牛奶是混合了水、乳脂、蛋白質、糖類和微量元素等物質的混合物。正常情況下,剛擠出的牛奶的乳脂含量大概在 3.5% 左右。這些乳脂是以顆粒狀態懸浮在牛奶中的。
  • 韓國當下最火麵包,好吃不過癮,幸福感滿滿的奶油奶酪蒜香麵包!
    奶油奶酪蒜香麵包 奶油奶酪夾餡 150g奶油奶酪 40g糖 大蒜特調醬料 100g黃油 1個雞蛋 20g淡奶油 40g蜂蜜/煉乳/糖 50g蒜蓉
  • 芝士越來越流行,它跟黃油、奶油、奶酪有什麼區別?
    超市裡經常看到各種黃油、奶油、芝士等,他們如何區分,具體有哪些不同呢?黃油、奶油、芝士、奶酪、乳酪、乾酪分別誰是誰?首先把上面的名稱歸各類奶酪=乳酪=乾酪=芝士,英文Cheese,音譯叫起司或起士;黃油,英文Butter,港譯是牛油,不是我們在燒烤攤吃的牛油~奶油,英文Cream,就是做蛋糕的那個奶油;由於翻譯的原因,國內的奶油一般指黃油,淡奶油就是cream
  • 迷糊了這麼久,總算明白芝士,奶酪,奶油,黃油的區別了
    迷糊了這麼久,總算明白芝士,奶酪,奶油,黃油的區別了!前面題目中提到的這幾種東西大家應該都經常聽說吧,但是能真正分清楚他們的又有幾個人呢?估計也就一些烘培達人才能分清楚吧,反正是我迷糊了很久,最近才算弄明白了幾者的差別,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 迷惑這麼久,終於明白芝士、黃油、奶油之間的區別,你買錯了嗎?
    首先來說一下起司,起司其實就是芝士,因為芝士的英文名是cheese,中文音譯就是起司二字,同時奶酪、乾酪、乳酪都是同一個物品,都是起司的國際用詞,總而言之就是,這幾種東西其實都是同一種,只是名字不同。說黃油之前我們來看看那些由牛奶為原材料做出來的食物都有哪些。
  • 5種西餐中常用的奶酪介紹:讓你從廚房小白進階為烘焙達人
    5種西餐中常用的奶酪介紹:讓你從廚房小白進階為烘焙達人哈嘍大家好啊,這裡是小編阿布,今天可愛的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就是關於西餐中常用奶酪的介紹啦!馬蘇裡拉是一種無鹽半軟奶酪,不會影響食物味道,所以非常百搭,可以用來做焗飯,夾心,披薩,也可以用來拌沙拉,味道都很好吃。第3種就是奶油奶酪,這也是大家在烘焙的時候最疑惑的一樣材料,不知道到底是奶油還是奶酪。其實奶油奶酪是牛奶和奶油的混合物發酵成的,裡面水分含量比較高,質地很軟,有點像軟化的黃油。吃起來有淡淡的鹹味和乳酸的香味。
  • 你能分清芝士,奶酪,黃油,奶油的區別嗎?迷糊的人請看這裡
    你能分清芝士,奶酪,黃油,奶油的區別嗎?迷糊的人請看這裡!越來越多的外國產品湧入到中國市面上,對於這些外國貨總有一些人分不清楚到底他們有何用途,而且還經常搞混,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很長一段時間我根本就分不清楚芝士和奶酪有什麼區別,黃油和奶酪有什麼區別,特別迷糊,但是自從生了孩子加入了烘培大軍之後,就對他們有全新的認識了。如果你也分不清楚,迷糊的話,請看這裡。首先來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叫做芝士,這是翻譯成中文的話,其實很多人都喜歡把它叫做起司,而奶酪,乳酪,乾酪,這些其實都是芝士。
  • 在家也可以製作出黃油奶油和奶酪,操作還簡單,再也不用出去買了
    在家也可以製作出黃油奶油和奶酪,操作還簡單,再也不用出去買了!我是一個很愛吃甜食的人,尤其對於烘焙方面十分的有研究,經常在家烤麵包,烤餅乾等等,但是做這些東西,必不可少的原料,那就是黃油,奶油和奶酪了,但是我們一次買又不能買的太多,黃油我們可以在冰箱裡進行冷凍,但是說實話,奶油和奶酪是非常嬌弱的,如果你放進冰箱太長時間的話,它就會壞掉,就再也不能吃了,但是你要買的太少,每天都要去超市進行購買,是很繁瑣的一件事,所以我就想如何在家製作奶油和奶酪再加上黃油
  • 日式煉乳奶油麵包,組織柔軟,奶香濃鬱
    日式煉乳奶油麵包By 食·色啟封的淡奶油和煉乳需要儘快用完。日式煉乳奶油麵包可以同時解決淡奶油+煉乳+奶粉。最後的淡奶油,從此少一份牽掛。濃鬱奶香,超軟手撕。。。。原料:高筋粉、黃油、奶粉、清水、淡奶油、鹽、細砂糖、酵母、煉乳、黃油、煉乳、糖粉。做法步驟:第1步、麵團:高筋麵粉200克,黃油20克,奶粉10克,清水70克,淡奶油40克,鹽2克,細砂糖30克,酵母3克,煉乳20克。
  • 只用一次發酵,教你做煉乳奶酪花朵麵包,簡單易成功,柔軟又營養
    今年這個特殊年,讓我們從冬季宅到了春天,很多朋友也不閒著,學會了製作各種的美味,前一段時間朋友圈都快刷屏了,油條,涼皮,麵包,蛋糕,各個都快成美食小達人了。我在家也是各種玩面,各種造。最近做了一個特別好吃的麵包,今天就來分享給大家。
  • 如何分清奶油、黃油、稀奶油?
    另一種是發酵奶酪,即通過細菌輕微酸化,將乳糖變為乳酸,然後加入凝乳酶使之完全凝固,大部分奶酪都屬於此。現在製作過程中通常人工加入凝乳酶,讓奶中的酪蛋白凝結,把固體過濾出來壓製成形。之後再給奶酪接種不同的菌種,繼續熟化,讓微生物和奶酪發生反應,產生奇妙的風味。奶酪可以用香草、香料或者煙燻來調味,也加一些天然色素調色,例如紅萊斯特奶酪就是添加了胭脂樹的種子而呈現紅色。
  • 稀奶油、淡奶油、黃油、奶油...傻傻分不清?讓您一圖讀懂!
    利用這個密度的差異,再通過離心的原理可以將牛奶的脂肪層分離出來,脂肪含量在 10%-80% 的乳製品都可以算作稀奶油,大多數為30-40%,其中還含有一些脂溶性的維生素例如維生素A、D等,其含水量還較大,故比較「稀」。 順便說一下,牛奶分離出稀奶油之後,剩下的部分就是大家熟知的脫脂牛奶,因為脂肪大部分脫掉,所以脫脂牛奶味道非常寡淡。